>>> 2004年第3期

思想教育不能“贴标签”

作者:翟运胜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8的分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8个苹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8个苹果呢?”
  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8个苹果,给妈妈4个,我留4个。”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
  生1:“我4个苹果,妈妈4个,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
  教师未作任何评价。
  生2:“母亲节到了,我给妈妈5个苹果,我留3个。”
  “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又问。
  生2:“妈妈这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
  “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他。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8个苹果分成6和2,分成7和1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
  这时,生3举手回答:“我把8个苹果分成8个和0个,8个苹果全都给妈妈吃。”
  这位教师满面微笑地问:“你又为什么这样分呢?”
  “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苹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
  教师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把不喜欢吃的东西才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认为此处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祖冲之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l:“我想说:祖冲之你真伟大!”
  生2:“我想说:祖冲之我为您自豪!”
  尘3:“祖冲之,我要学习您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
  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语”。不过,十多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反思:[案例1]中的生3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苹果给妈妈,就是思想有问题吗?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案例2]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真想问一问:这是数学课,还是品德与生活课?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是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具有内隐性,是一个不可以物化的东西,不能在教学环节上简单地“嵌入”。一些教师在课上为了让听课者看到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了有意识的培养,对某种精神进行了有意识的渗透,便采用了简单的“贴标签”的教学方式,比如像上面两个案例那样牵强附会所谓的“精神”,或把蕴含的思想硬“拎”出来展示,这样做打击了学生说真话的勇气,给学生留下“做戏”的印象,无形中助长了说大话、空话的风气。
  思想与精神是师生的情感在课堂自然状态下的真情流露,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精神与精神的会合。德育与数学教学,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思想与精神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后,我让孩子们读一读自己搜集来的反映地方近年经济发展并含有百分数的相关信息,提问:读了这些数据,你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在搜集整理数据,练习读百分数,谈想法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百分数的用处之大,真切地看到了家乡的变化。这样融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使孩子们在耳睹目染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