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阿Q的名字与读法

作者:韩春萌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不朽杰作。主人公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妇孺皆知,“阿Q精神”成了“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代名词。然而,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阿Q名称中字母“Q”的读法。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Q”读成英文字母本身的发音。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也把《阿Q正传》中的“Q”照英文字母念,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读法,正确的读法应该将“Q”一律读成汉语拼音的gui(音“贵”或“桂”),这样才更切合鲁迅先生的原意和作品的实际情况。
  为什么要这样念呢?如果小说的作者没有作特别的说明,念成“阿Q”当然未尝不可。然而鲁迅先生在作品的第一章《这一章算是序》中明明有这样一段话:
  “他活着的时候,人们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贵还是阿桂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叫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又尚未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Quei,略作阿Q”。
  此外,鲁迅笔下这位主人公,有其生活原型。他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绍兴一个名叫谢阿贵(桂)的游手好闲之徒为基本原型,根据他的某些生活经历,杂取鲁迅远房亲戚桐少爷的一些故事提炼而成的。
  鲁迅先生为何要故弄玄虚,把主人公的名字写成“阿Q”?意图很明确,那就是要说明他是一个连名字都不为人所知的无名小卒。像这样一个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既贫穷、无文化,又无社会地位,自然也无人关注他的事情,包括他的真实姓名、家庭、生死等。因此平时听大家叫他阿贵(桂),谁也不会去管它具体是哪个字。主人公自己也很愚昧,大字不识一个,自然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哪个字。
  “Q”字只是一个字母、一种符号,或者说是一个代码,它所代表的具体含义要结合作品来理解。有了鲁迅的上述说明,《阿Q正传》中的“Q”字的意义和读音,实际上已成了确定的东西。有关阿Q的影视剧作的再创作实践,也验证了“Q”应该发“贵”(桂)的音。根据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同名电影和话剧,先后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在舞台和银幕上,该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所提及“阿Q”名字,以及其他人物称呼主人公时,都是叫他为“阿贵”(桂),这说明改编者和演员理解了作者的原意。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也应当忠于原著和理解作者的本意。长期以来对《阿Q正传》主人公名字中“Q”字的读法必须纠正,即应该念“Q”为“贵”(桂)。
  (作者地址:江西南昌市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邮编:3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