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奠基生命的窦桂梅

作者:袁卫星




  多年以前,在我任执行主编的一期《语文沙龙》上,刊发了窦桂梅的诗教长文《不信东风唤不问》。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把注意的目光投向这位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其实也用不着留意,套一句俏皮的话来说:“这年头,想不认识窦桂梅都难!”是的,她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在中国教育的天空中,发出夺目的光彩。
  她的头上有着越来越多的光环,她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人们给予她这样的评价:“人生是美好的,也是漫长的。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属于每个生命,可是,只有鲜活的生命才能够永远拥有它们。如果一个生命在它的初始阶段就注入了鲜活的‘基因’,那么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就会滋润它的一生,使它在未来生活的风雨中扩展出金色的年轮。一个启蒙教师的生命价值正在于此———给萌芽状态的生命注入鲜活的‘基因’,为鲜活的生命奠定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是这样一位以‘为鲜活的生命奠基’为己任的人。”(《中国教育报》)
  是的,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窦桂梅在没有“特”之前,就这样去做了。她让自己挑起两项重担:一是打好学生终身学习的底子;一是打好学生精神发展的底子。
  为了给孩子们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窦桂梅把帮助学生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当成自己语文教改的奠基工程。她根据汉字的特点,采用“据形释义、形义联想”的方法教学生识字。她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保留了精读180篇、泛读72篇,同时将三百多首古典现代诗词,二百多条古今格言,一百多个寓言故事,二百多个典故,一千多条成语补充进了课堂。在她所带学生的毕业展示会上,专家抽测了75名学生,识2000~2500字的有6人,2500~3000字的有9人,3000~3500字的有38人,3500~4000字的有22人。这一结果,远远超过了现行小学语文大纲规定的2500字左右的识字量要求。300首古今中外诗词中任意挑选一首,让75名同学中的任意一名进行背诵,他们都能倒背如流。不仅如此,同学们还能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之强、阅读范围之广令专家们拍案叫绝。
  为了给孩子们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窦桂梅在教改中特别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她让学生在书本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不再是被动抄词、解词、析句,而是学生熟读背诵充满灵性的感悟;不再是无的放矢的改错、选择、判断,而是卓有成效的整体吸收、内化;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心灵碰撞。她让学生在教师身上感悟语文感悟人生———在课堂教学中,她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力求学情、师情、文情的“三情共振”。她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鼓励孩子们超越教材、超越自我、超越人生,把语文教育的领域扩大到生活范畴,深入到精神世界。
  作为新生代教师的杰出代表,窦桂梅在为学生生命奠基的同时,恰恰也在为自己的生命奠基。在她那里,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在她那里,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在“照亮”自己……
  1967年4月,窦桂梅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也许是从小受父亲曾有两年教书经历的影响,窦桂梅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1982年7月,15岁的窦桂梅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师范学校。4年后,当面临毕业分配时,她才知道,自己的从教之路竟会如此艰难!因为按当时的规定,中师毕业生一律分回原地,而分回原地———老家,对她来说,就意味着必须改行!在举目无亲的吉林市四处寻找自己的人生座标,对于一个刚刚踏进社会的女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凭着一股子年轻的锐气,她跑市教委,跑学校,见到那些有权改变她命运的人便拖住人家不放。“我想找个小学去工作,让我当老师吧。”这是她那段日子说得最多的话。在窦桂梅的不懈努力下,一位主管人事的领导被她的精神感动了。不久,窦桂梅被分配到了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窦桂梅清晰地记得,到这所著名小学报到后出来,她一个人偷偷地哭了……
  当时,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刚刚进行完教师定岗定编改革。因为教学岗位已满,窦桂梅报到后被分配在教务处,做行政工作,或是替生病的老师代课,完成教务处交给的临时性工作……这对渴望走上讲台的窦桂梅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5年!在那5年中,代课成了她最大的奢望,她先后代过音乐课、数学课、美术课、自然常识课、思想品德课。对一次次争取来的机遇,窦桂梅都分外珍惜。在别人看来,她是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补队员,很没名,也很没劲,但她自我感觉良好,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力队员。1991年,窦桂梅执著的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终于感动了校领导,学校把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两副重担同时交给了她。
  5年的代课生涯也许没能让窦桂梅去全身心地投入到真正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但这5年的经历,却给了她丰厚的知识积淀和扎实的技能底蕴:她向书本学习,几年来记下了二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五百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她向实践学习,几年来写下一百多万字的教学笔记;她向同行学习,几年来听了校内外一千多节课……1992年,窦桂梅主动争取到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她格外珍惜。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第二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她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在她眼里,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她可爱的学生;在她耳畔,空荡荡的教室里还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讲着讲着,窦桂梅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可是课还没讲完。于是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这节课讲的课文是《王小二》,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读、活跃的师生交流,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从此,市级、省级乃至全国范围的公开课接踵而至,1995年和1997年,窦桂梅先后代表古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客观地说,今天的窦桂梅还称不上“大师”,这不仅是因为她的阅历,她的年轻,更重要的一个制约,是她的思想、她的底蕴。她还需要在阅读中滋养自己的底气,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思想,在教育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可贵的是,窦桂梅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网络。她成了国内外颇具知名度的教育网站———教育在线的常客。她的“玫瑰之约”个人专帖(专栏),成了她形成自我反思、展开同伴互助、获得专业引领的上好空间。她像一个初恋的少女,体验“激情燃烧的岁月”,甚至半夜里还在网上徜徉行走,流连忘返。
  “读玫瑰的语言,觉得没有什么———好像没有读出什么思想。”这是窦桂梅初上网时获得的跟帖。“……把爱全给了我们,把你的精神世界展示给了我们,当然,你的有些看法我不完全同意……”这是窦桂梅发出一串帖子后的跟帖。“玫瑰的这次发言,发人深思!面对教育改革,常处在迷惘之中,想起顾城的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循着玫瑰的芳香,想寻找光明的出口。”这是窦桂梅最近获得的跟帖。
  是的,网络就像那滔天波浪,教育就是那宽阔蔚蓝的海洋。窦桂梅就像这汪洋中的一艘船,在融合着网络学习和教育实践的海洋里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