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一路从网络的穿梭中走来

作者:洪劬颉




  于夜深人静时分,常常想:我为什么做教师?为什么我越来越热爱我的教育事业?
  而一切的疑问都伴随着“教育是一件有良心的事”而终止。经历了考研的失败,自觉教育选择了我,认识到做什么事情不是个人能够选择的,人能选择的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好还是做坏。也许就是从实习时,开始了自己激情授课的时代。走近计算机,则是在2年之后的事情了,因为当时负责学校的文字工作,学校在我的斗室里安排了一台计算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噼里啪啦的敲击着键盘,很多时候,并不是在做文字的事情,而是喜欢这种声音,有点像敲击一件乐器,或者是自己的人生。在电脑上我敲了很多的诗歌,那种淋漓尽致的感觉令我开心。想想那个时候,日子真是开心。拥有了一台不是自己的电脑,却可以任意的做一些事情。我的第一篇论文也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获得了玄武区、南京市、江苏省论文评比一等奖。那时,还不知道什么网络,直到学校成立了一个电子备课室,单身老师晚饭后偶尔聚集到此,聊天,打牌,而我讷于言语,恶于打牌,就随便打开一台电脑上网,有很多次,回头打断别人,请教这个请教那个,慢慢地学会了使用E—MAIL,学会了在各种论坛上注册,也学会了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和不足点。网络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什么都能装,关键是你从这个盒子中取出了什么,你又向这个盒子装进了什么。这是我最初接触网络的感觉。
  那个时候,自己很忙。上网的时间并不多,就是有时间,也基本上被阅读占据。加上我一直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心存偏见(我觉得计算机之与语文课堂,就好像化妆品之与女人,天生丽质的女子大可不必多用化妆品,即使偶尔浓妆淡抹,也都总相宜的;相貌平平,倒可以用化妆品掩盖掉一些小的缺陷,但在本质上却不能改变,只要想想《小二黑结婚》中那个“落了霜的驴粪”的比喻,就可以知道)自己并不用计算机或网络授课。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听各层各级的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总令我在思考:要是这些环节不用计算机网络,行不行呢?用了比不用究竟有什么好处?难道只是展示一下语文课也可以与计算机联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促使我从更深的层次来思考:语文课到底该怎样运用多媒体?
  语文课的低效,是不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就一定能够解决?网络的丰富资源应该但如何进入语义课堂?加上对语文课堂的理解的逐渐深入,继“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作文理念之后,我提出了“研读性导学”。在这篇文章里,我以问题为核心,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尝试回答。在2002年4月在苏州举行的江苏省语文研究性学习专题会议上交流,受到姜鸿翔、朱芒芒等专家的好评,包括《语文建设》《语文天地》等五家刊物欲发表,最后被《现代语文》发表在2002午第8期上,关于语文课堂如何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一些观点,我收到了不少的意见,既有赞同的,也有批评的。2002年11月底,在宁波万里国际教育集团举行的第一届沪苏浙皖新浯文圆桌会议上,我的发言直指四节课中计算机网络使用情况,提出语文课堂应该“拒绝肤浅、拒绝平庸、拒绝霸权”,博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在回宁的火车上,伴随着轰隆轰隆的车轮声,我在手提电脑上一口气写下《问题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妨摘录一段文字如下:
  “多媒体教学,应该用;关键是怎么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甚至是美感,然而当我们的学生仅仅只是关注课件的声色音像,那么,他的思维如何跟随问题朝前走?当我们看到连体现课堂设计思路的板书也在被课件所替代的时候,当我们在看到学生坐在网络教室里张望不知所以的时候,我常常想:当我们在讨伐电视在破坏人们想像力的时候,请大家站在20年以后,想一想那时我们会不会像过去十年内讨伐电视一样的讨伐计算机?因为我们现在也是在将文字本身富有的想像力在一步一步的束缚在另一个“机”内。浯文是通过特有的音义统一的汉字作为媒介来传承思想与文明的,如果我们不去引领学生取触摸文字,品味语言,而一味地去追求多媒体的辅助,怎么能够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那么,多媒体怎么用?我以为应该是不可替代,多媒体之于语文课,就像化妆品之于女人。离开多媒体环境的就没法做的,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如前人分析材料引述等,用;可以在某一种情境中需要激发调动学生注意力或兴趣的,用;而对于可以用其他代替的方法,离开多媒体情境无什差异,或者甚至产生消极作用的,则少用,或干脆不用。”
  也许有人问我:那么,你用不用计算机网络?回答是肯定的,用!但很少在课堂上用。为什么?我也曾经尝试着在网络教室里上作文课,上阅读分析课,但学生的表现、反应都和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公开课上看到的表现差不多:因为好奇,而全然不顾教师的存在,而且网络上回答问题,允许了每个人都发表看法,但根本就没有时间来交流讨论,还不如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碰撞中发展思维。还有,如果只是把探究理解为学生上网查找一点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还不如不要。这只要有一台电脑可以上网,就可以找到。背景资料的示例大可不必占去1/4的课堂时间,而更应该把学生的视线集中于对材料的分析与争鸣上。上《登泰山记》两遍,都有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翻译成现代文,寡淡无味,即使是从文言文的角度来看,比它好的文章也有很多。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教师也不理解《登泰山记》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我将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相关的文字提供出来,并从网上搜索到褒赞《登泰山记》的文章,制作成投影片,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大家不喜欢的《登泰山记》在文学史上却占据如此高的地位,学生的交流、讨论、设想、争执至今言犹在耳。再想一想:如果仍然遵从诸多电子教案上的注重字词句分析的思路,也就难怪上得寡淡无味、味同嚼蜡了。尤其是用一张一张的投影片,把自己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固定在一条绳索上,就如走出迷宫的路只有一条,怎么来培养学生的思维?
  对网络的使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令我学会了筛遴和甄选:面对众多的分析评价,要判断出优劣;面对众多的教学设计,要判断出哪些不好、哪些是好的。盲从与迷信比拒绝、抛弃网络还可怕。语文教学需要建设,建设的品质首先在于批判,批判需要熟悉,而网络正给我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空间和资源。
  网络带给我的好处不仅仅是使我学会了思考,还在于加速扩大了与学生、名师的沟通与交流。基本上我重新带一届学生近一个学期时,都会在网络上为我的教学展开一次“打架”,为什么呢?高一的所有学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都能接受我的语文课,尤其是那些曾经都十分依赖教师的学生。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在校园网上展开的《面对我的不及格:沉默一一浅议洪超老师的教学》和《网名洪狐狸+教师洪超+学者洪劬颉=朋友洪SIR》,这是针锋相对的两篇文章,而且都来自—个班级,参与讨伐与维护的则有我三届的弟子,我关注着学生的争执,不表态,只是关注,关注的同时,也在反思,任何改革都有牺牲,如何减少牺牲,如何填补漏洞,如何满足全体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这些问题在每一次学生的评价中慢慢地思考,慢慢地实行,也就使我的课堂永远保持激情,令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得。而且,QQ、讨论版、师生聊天,令学生更愿意不直接的面对我,而学会真诚。“教育都在渴求民主,但比民主更重要的是真诚,没有真诚的民主是假民主,这比专制更可怕”“对未来要有信心、对成败要有耐心、对生活要有真心”等话语经过网络的传播已经成为学生传颂的格言了。因为网络的虚拟性、间接性,学生了解我的真诚之后,也更愿意中午到我的办公室或约我在诗岛、英语角的长椅上与我聊天,谈理想,说困惑,提建议,想办法……此情此景,其乐亦融融。
  在网络上游荡,也让我结识了很多的教育大侠,也让更多的人通过文章认识了我。我的关于《智慧教育》的系列文章得以在《南京日报·教育周刊》上以专栏形式出现,就得益于沈曙虹慧眼相中,开始了我集束发表文章的先河。
  一路从网路的穿梭中走来,结识了一路的朋友,获得了师长的勉励、同仁的支持、学生的拥护也用自己的勤勉,努力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作者地址:江苏南京市第13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