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传递幸福

作者:杰丽特.哈巴特




  下课铃一响,我的学生纷纷从座位上弹起,抓起书包,冲向门口。教室里一时你拥我挤,一片混乱。“别挤,慢点走!”我在他们身后大喊,但毫无作用。
  这是加州拉洛玛斯市荷尔区小学的五年级四班。学生们每天带着不同的烦恼来到学校,他们中有的是新移民,第一次坐在一个讲英语的教室里;有的带来了各自的怒气、怨气、恐惧或者家庭烦恼,并常常把这些不满发泄到其他人身上。在班上,几乎我提议的每一项活动———不论是绘画比赛,还是民间舞蹈演出,最后都吵吵闹闹地告吹了。天啊!我接手这个班才一个月,他们就已经使我头痛不已,这漫长的一学年我该怎么办呢?
  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批改完交来的仅有的几份作业,拿起报纸,想让自己不再想班上的事。但是我的思绪仍然停留在学生身上:我从事教学已有22年,试过了我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什么就是不能把这个班搞好呢?我的目光落到报上的一封读者来信上。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的信,她在信中说,她想感谢一位小姑娘。当这个小姑娘在快餐店遇到她时,她俩互致微笑,然后,小姑娘停下脚步,在她的脸上吻了一下。这位名叫伊丽莎白·佳贝的老奶奶想与人们分享这个小姑娘的爱心。
  第二天如常开始,我收到的告状条远比交上来的作业多;两个同学在校车上打了架;另一个偷了别的同学的午餐费;还有一个正哭着呢,任我怎么问也不说是为了什么。花了整整10分钟才使他们安静下来以后,我拿出了那张报纸。“我们以前经常讲,负面的行为会如何引起负面效果,”我说,“今天,我想让大家看一看,正面行为是怎样引来正面效果的。”我开始大声朗读佳贝太太的信。读到一半时,我注意到教室里变得出奇的安静,没人在下面搞小动作,没人交头接耳,也没人坐立不安。开学以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他们如此全神贯注于我的讲课。
  “我希望,那位小姑娘能为她对别人表现出的爱心而感到愉快,同时,我也希望她能知道,她表现出来的爱心使我们有多么幸福。”信到此为止。
  我抬起头来,“佳贝太太在家里也有许多烦心的事,”我告诉他们,“她的丈夫重病在家,她得起早贪黑地照顾病人,她很累,生活过得很艰难。你们能看出,那个小姑娘给她的那一个亲吻对她来说意味着多么大的安慰吗?”
  教室里静默了一会儿,然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我奶奶也病了,我也在家照顾奶奶。”另一只手:“去年,我爸爸去世了,我妈不知怎样才能还清欠款……”然后又一只手:“我哥哥被抓了,他吸毒。”
  通常,我几乎无法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关于他们的信息,但是这一刻,人人都想说话,每个人都打开自己的心扉。
  “我家外面有人打枪,我再也不能在外面玩了。”
  更使我惊奇的是,教室已没有讥笑和讽刺,学生们的脸上写着同情与理解。
  “我们给佳贝太太写一封信吧,那样她会感到很高兴的。”
  “这是一个不错的建议,”我说,“想写信的同学都可以写,但佳贝太太很忙,可能她不会给每一个人回信。”下课铃响了,学生们站起来,走向门口,他们不再互相拥挤。
  第二天早上,一跨进教室,我就发现讲台上堆满了信、卡片、绘画和照片,全都是给佳贝太太的。开学以来,我从来没有收到过半数以上的家庭作业本,可是今天,全班34个同学无一缺漏,都给佳贝太太写了信或卡片。对其中的一些同学来说,这还是他们第一封用英语写成的信。那以后的几个星期里,同学们变得外向和乐于助人了。感谢这封信的启示。
  我以为事情到此为止,可有一天,我在邮箱里发现了一个大型邮包,是佳贝太太寄来的!同学们看到这个大邮包,几十双眼睛顿时全亮了,是不是佳贝太太给我们寄来了礼物?我将它拆开,抽出一封信来,然后又抽出一封,接着又是一封……她给每一个人都写了回信!佳贝太太在信中询问他们各自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和烦恼,鼓励他们将心里话告诉她,还答应继续给他们写信。
  我的学生简直等不及了,他们当即开始写回信。此后,我的桌上每天都有佳贝太太和同学们之间来往的信件。同学们相信她,与她一起认真探讨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学校里的争执啦,学习成绩不好啦等等。而无论什么问题,佳贝太太都能帮他们找到办法和希望……她对我们的帮助也是如此。
  从此,每一个假日都成了同学们给佳贝太太做卡片和装饰品的日子。他们把得了“A”的成绩单也都寄给佳贝太太。学期结束时,我将他们演出的民间舞蹈节目录像,寄给了佳贝太太。在他们与佳贝太太通信前,这个舞蹈节日是无论如何都配合不好、排练不出的,那时我用尽一切方法都无法将他们组织好。但佳贝太太使我懂得了,同学们需要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作为一个人,被他人欣赏和爱的感觉。
  同学们和佳贝太太的通信一直没有间断。在以后的10年里,她一直是每一个新的四班同学的忠实笔友和知心人。同学们给她寄去了数百张圣诞卡片,也寄去了他们的希望和梦想。甚至当佳贝太太眼睛变花,手也哆嗦了时,她还是坚持给同学们分别回信。她已经进入了370名我的学生的生活。
  1997年,佳贝太太去世了,她女儿交给我一大箱东西,这是学生们寄给她的信件、照片和手工作业。“正面的行动引来正面的效果”,我曾在那天告诉过我的学生,这就是证明。多年前的那天晚上,当我为我的“乱班”而焦头烂额时,我真的不曾想到,一个小姑娘的亲吻会通过这位敬爱的佳贝太太,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这样的奇迹。
  (张有军荐自《第二课堂》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