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让农村学生既能读书又会种田

作者:原春琳




  双榆树小学是黑龙江省一所不足百人的普通农村小学。与城里学校不同的是,双榆树的“花园”不种花不种草。在孩子们亲手打理的这5亩“花园”里,稻谷是惟一的品种。
  实际上,在广阔的东北农村,很多学校与双榆树小学一样,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成了“花园”的主角。黑龙江省呼兰镇第一中学有个1.4万平方米的苗木花卉基地,分成观赏、乔木、宿根花、育苗区和花卉温室5个区。而该镇第二中学则拥有一个新奇特瓜菜种植基地,占地3万平方米,有上百个品种。吉林省农安县22中有个147米的绿色长廊,36种瓜果在里面“争奇斗妍”。
  对农村学校和学生而言,“花园”里种庄稼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用来观赏的。它们在证明一件事情:农村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前些年,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升学率是共同的目标。
  提起这件事情,呼兰镇第二中学校长王春林到现在还满怀愧疚。这所在当地排得上号的学校,学生在考试发挥优秀时,升学比例最高达到30%,剩下的学生只能回家。王春林经常看到孩子们在街上晃来晃去,无所事事。
  “那时的农村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牺牲多数学生的利益。”王校长感慨。
  这种感慨代表着许多农村教师的心声。在升学是惟一出路的前提下,少数升学的孩子走了,他们有前途有希望。可更多的孩子怎么办呢?有段时间,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趋势在农村抬头。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如果不能升学,回到家中,什么忙也帮不上,“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
  如何让多数农家子弟找到生存发展的道路,成了农村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呼兰镇是当地有名的花卉之乡,几乎家家都有温室。很多学校不约而同地开始推行一校两制的教学方式。以一中为例,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们从初二开始分流,普通班的学生瞄准升学,每周上两节花卉种植专业课;分流班的学生学习重点在掌握技能,每周上6节专业课。不过,不论哪个班,都不能脱离基础教育的学习。最初,这样的课真不容易上。老师们一边自编教材,一边还要给孩子们制订不同的培养计划。老师们碰上搞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有经验的农民或是农业专家。平时,老师们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系统,掌握最新的花卉种植知识和市场信息。“好在我们都是农村教师,家里都有地,都懂些农业知识。”一位老师说。
  与众不同的“花园”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16岁的朱鹏宇是呼兰镇第二中学初四(当地初中是四年制)的学生。2002年,他建议父亲种植圣女果,父亲采纳了他的意见,当年纯收入2000元。朱鹏宇的很多同学都和他一样成了家里的小顾问。16岁的孙晶宇自豪地说,如今家里买种子都要听我的。
  眼亮了,路宽了。升学不再是农村孩子的惟一选择。呼兰二中的毕业生徐文来在大堡村承包了能养1万只鸡的鸡场,不到一年盈利8万元。毕业生李正连续5年种植名优特瓜菜,纯收入16万元。赵福顺1997年从分流班毕业后,连续4年种植圣女果,纯收入超过9万元。
  在呼兰镇上,几乎所有路面的房子都挂着花卉公司的牌子。二中的王春林校长说,很多公司都是我们的学生开的。呼兰镇流传这样一句话:呼兰镇二中培养的学生,一会种,二会养,三会经商办工厂。有了这么多的榜样,呼兰二中初四学生李志全并不担心自己的将来。他想得很明白:“如果考不上高中,回家自己种点东西。”
  最让学生们受益的不是找到另一条出路,而是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农业劳动启发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实际上,不少农业种植经验都是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比如,呼兰二中的毕洪波同学发现撒生石灰可以治疗番茄脐腐病。
  “农村与城市不应该是一种教育模式。”多年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孟凡杰说。在他看来,农村教育一旦结合实际,在田野间学习的效果不亚于城市孩子上网上科技课。“学习种植瓜果与学习书本知识都是累积素质。教育累积的是学习能力,不是分数高低。”他说。
  这种农村教育的双轨制,让孩子,让家长,让教师都看到了希望。“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做有用的教育。现在,我们的农村教育真正向有用的方向发展了。”孟凡杰说。
  (荐自2003年9月25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