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让孩子成为“人中人”

作者:吴 雨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考上大学是你们惟一的出路,不成功便成仁”。这是一位班主任向班里学生推荐的两句座右铭。
  也许,在这位班主任看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人上人”,自我实现就是把别人比下去,而不是追求人生过程的快乐和幸福。这样的观点时下还颇有市场。其实,自我实现者不仅包括苏步青、陈嘉庚和林肖,也包括快乐的园林工人和幸福的家庭主妇,而后者往往会被人指责为“平庸”。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权力、地位、金钱的崇拜以及由此产生的奴性意识,还表现了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于人,你必须专注于“人上人”与“人下人”的等级认定,要善于讨好上级和利用下级,精于拉拢平级;对于事,你要么支持要么反对,别无选择,甚至不能分析自己所支持的事物究竟有几分合理性。
  我相信,人的奴性绝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使然。毕竟,做“人上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做“人上人”的欲望越强烈,因生活不可预料所产生的不安、焦虑甚至恐惧也越强烈。许多人不堪忍受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不确定性,而更愿意依靠“人上人”生活,或寻找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以不变应万变。说得重一点,人在这种环境中,或形成兽性,成为奴役他人的“人上人”;或养成奴性,成为听话顺从的“人下人”;或练成鬼性,成为人格严重分裂而游离于社会的“人外人”。就是不能成为人,成为一个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自省而不自卑的“人中人”。
  在这种“人上人”和“人下人”共存的社会里,奴性自然就表现出其双重功能———得势时自大,滥用权力以平衡自己“为奴”时的自卑;失势时卑微,忠心事主以谋求有朝一日“当主子”的虚荣。许多人正如鲁迅所言:“在羊面前显狼相,在狼面前显羊相。”这恐怕正是当前社会暴力倾向蔓延而民主法治进程缓慢的深层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在发达国家,到学校讲座的多为来自警察、护士等平凡职业的“平民人物”,树立的是“人中人”的榜样。在我们周围,来学校做报告的多为领导或社会上屈指可数的“名流精英”,灌输的是“人上人”的思想。让孩子成为现代社会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公民,还是让孩子成为封建社会倡导听话、顺从和奴性的臣民,这恐怕不仅仅是某些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差别,更应当看作是传统、制度、文化、教育共同孕育的结果。
  有一句格言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做“人上人”的欲望所产生的奴性意识,驱使我们有意无意地把听话顺从的学生筛选出来,或推荐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或任命为班长,或保送上大学,或大加鼓励赞赏,学生自然“识时务者为俊杰”,由不听话逐渐变成听话,由不顺从逐渐变得顺从———我们习惯于把这种奴性养成的过程叫做“成熟”。
  有一种说法叫做“从娃娃抓起”。振兴中国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提倡文明礼貌,要“从娃娃抓起”,为什么建设民主法治,不“从娃娃抓起”?须知,未来的公民特别是精英人物具有了“人中人”的意识,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成为更加开明的民主法治社会。所以,学校的任务在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人中人”,而不是造就“人上人”、“人下人”或者“人外人”。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能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期望明天会更好?
  (作者地址:浙江温州市教育局 邮编: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