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2期

教育产业化不能庸俗化

作者:陈凯星 杨步月




  只要交钱,大学生就能跳出冷门专业,跳入热门专业,而且从“这儿”到“那儿”已经做出了明码标价。这听起来颇像到商场买了不可心的东西,再加点钱换个更好的。
  进而不禁让人疑惑,这事儿真就发生在神圣的教育殿堂吗?
  无可否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育,吸纳社会资金办学是大势所趋。收取学费后,一来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名额,增加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来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来可以逐步实现按市场经济规律合理配置和优化教育资源。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收效明显。
  但这并没有改变“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一位在大学工作多年的同志说,花钱转专业,公然向这一神圣法则提出了挑战,用钱就能买到相当于增加200分的教育机会,这是那些用功的孩子们苦学多久才能累积得到的啊!大学教育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这样的现实不知会让学子们将来怎样看待社会、怎样看待人生。
  一些高校领导振振有辞地说,收来的钱都用在盖教室、修宿舍、改善教学条件上了。表面看来他们没有中饱私囊,似乎可以理直气壮了。可是,这些钱直接流入学校的“小金库”后,逃避了社会的有效监督。如此一来,是否会造成“象牙塔”里的腐败,不免让人有些担忧。
  高价“卖”专业的高校在黑龙江省不止一两家,涉及的学生数以千计。作为行政监督管理人员,黑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负责人先是说尚未发现,当记者的采访报道引起有关方面关注后,省教育厅终于有了一个处理建议。然而这份建议既没有退还“转专业费”的意思,对收费高校的处理也相当宽容。
  现实向教育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家长买专业,无非是想让孩子学到更实用、更有意义的知识,其良苦用心无可厚非。但教育工作者是否思考过,究竟是什么限制了大学生在学校通过选修的方式,多学点其它专业的知识和多拥有一种学历呢?
  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教育的产业化并不等于庸俗的商业化。边贸在我国初兴时,个别地方曾经出口了大批的劣质皮鞋。忍无可忍的外商画了一幅漫画:一只脚穿着崭新的鞋子,另一只脚上的鞋子已经张了口。不知不觉中,我们失去了这块市场。这件事警示我们,失去了诚信的背后就是失去了道德,以原则做交易的行为是割股自啖。
  (据新华网)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