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1期

走向智慧型教师

作者:成 浩




  几种常见的教师类型
  
  维持型。这些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备课、上课、批作业、辅导、考试、阅卷、排名次、接受各种检查、考核,这些几乎构成他们工作的全部内容。日复一日,年复—年。有的持续三年五载,有的工作了十几年、二三十年直至退休,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在不少地方,这样的教师要占绝大多数。
  技能型。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和各级教研部门常常组织优质课、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评选等活动。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常常围绕这些活动大练基本功。于是,一些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在某些方面冒了尖。经年累月,学校积累了为数不少的获各种奖项的老师。这些教师,在没有获奖之前,教学进步看起来很快,—旦获了奖,其中不少人就停留在了这种获奖水平上,呈现出一种不升不降的技能表演状态。
  科研型。这些教师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或进行反思、改进、总结、提高,或确定专题、搜集资料、拟定计划、研究实施、分析总结。研究,成为这些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在不太重视教育科研的地方,这样的教师不会太多,可能会有一个两个;在科研氛围浓厚的地方,正在逐渐产生科研型教师群体。
  专家型。这里的“专家型”,是指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统称。学者,一般指博学多识,在学术上有一定专长或成就的人。专家,指的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或擅长某项技术的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在学校不多见。
  智慧型。这是集维持型、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某些特点为—身,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一类教师。他们既具有敬业务实的精神,又能高效率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既具有深厚的专业文化基础,又有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行动;既善于创新思维,又能够创造性实践;既能教书育人,又会教育科研;既能收获教育成果,又能得到幸福的人生体验。智慧型教师是一种经过努力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到的教师类型。
  维持型教师,讲奉献,重务实,本本份份地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老实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叫怎么干就怎么干,管理起来容易,需要容易得到满足,只要学生考试分数不低,能够晋级提资,解决温饱问题,也就自我满足。同时,这样的教师缺个性,少创造,表面看来可以满足最基本的工作需要,实际上就像小驴拉磨,又像原地打夯,重复,乏味,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提高,很少有从事教育的幸福的生命体验,生活质量也不会太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书匠式的生活。这样的教师显然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变革。
  技能型教师,基本功好,技能棒,教学有一定的观赏性,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和影响作用;但是长期停留在这样的教学层面,课堂容易成为讲堂,讲台容易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精彩总是教师的,而学生则沦为呆呆的看客。在突出知识灌输、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年代,这些教师的技能优势得天独厚,而在学为主体的新课改面前,继续发挥这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新课改的障碍。新课改倡导以学为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教学的评价不再看教师表演得是否精彩,更看重的是学生有没有出色的表现。从发展状态看,一味任凭技能表演的教师仍没有跳出“匠人”的天地,仅仅是在“教书匠”前面有一个超出一般匠人的限定——技能较棒。
  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无疑可以弥补上述两种类型教师的不足。这些教师不断发现、研究课改中的新问题,以其学术能力、业务专长有效地解决问题,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这一角度说,引导教师成为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大方向是对的,是值得倡导的。但我们也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科研型教师侧重的是工作方式的研究特点和工作水平上的研究能力,比较看重的是对某些专题的研究突破,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加强教育科研,借助研究无疑可以提高教师素质,研究是提升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一个过程,是教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经之路,但还不是教师达到的理想境界。只停留在研究能力的层面上过分强化,有意无意间忽略了错综复杂的教育所需要的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甚至可能使部分教师厌弃实际面对的天天与孩子们打交道的繁琐的教育事务,而去一门心思搞自己的所谓研究,步入一种狭窄的研究误区。能有一大批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当然再好不过,但从教育实践看,要成长为这样的教师一是时间长,二是人数少。新课改是一个新事物,其全新的理念、目标及其所需要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把年轻的、年长的、有经验的、没经验的、有成果的、没成果的等所有的教师都拉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面对刚刚起步的新课改,已经没有什么权威、没有什么专家(也许已经有人在称课改专家,只能是相对来说的理论专家,从课改实践中诞生的专家现在说有为时尚早)。学者、专家,学识丰富,业务精湛,其产生需要长时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我们可以引导老师们向这方面发展,同时,面对我们的教育国情,面对我们的教育实际,我们也不能不说,成为学者、专家,或者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是多数教师难以做到的事情。
  面对新课改,面向教育的未来,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种智慧型教师。
  
  我们的教育缺少智慧
  
  这是教育需要智慧型教师的根本原因。
  如果要说出我们的教育哪些地方缺少智慧,我们可以像在秋末冬初有霜冻的早晨到树下扫树叶一样,随便一扫就可扫出一大堆。
  ——学生的学习时间在向两头无限的延长。
  ——学生在校内的时间被拼命挤占。
  ——前天满堂灌,昨天满堂问,今天满堂说,这是在让学生读书学习吗?
  ——今天考,明天考,在学生的眼中,考试成了“疯考”,考得学生厌学,考得教师疲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靠考试得来的吗?
  ——分数至上。在国际赛场上,论知识竞赛,我们的学生可以捧回一个个的金奖银奖;比实践看创新,却常常名落孙山,异常尴尬。分数里到底出了些什么样的人才?
  ——捆绑住学生的手脚,还要让学生跳舞。这不准,那不许,只是坐在教室里做题做题再做题。人都成了做题的机器,哪来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造福人类的本领?
  ——体罚、羞辱学生花样百出,屡禁不绝。
  ——总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差的。
  ——明目张胆的教学生说谎、作弊、造假。
  ——动辄叫家长,训家长,向家长告状。
  有必要补充的一点是,我们的教育缺少智慧,这不是我自己的发现,而是许多人的同感。
  英国大哲学家A.N·怀特海在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的论述:
  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的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我的观点是,在我们欧洲文明启蒙之初,我们是从那赋予教育以灵感的崇高的理想起步的,然而渐渐的,我们的理想却沉落到与我们的实际持平的地步。
  可是,当理想与实际拉平,其结果就会停滞不前。尤其是,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我所渴望给你们的印象是,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中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却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份,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