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1期

“教育移民”:“蓝领”向东流

作者:曹 林




  “高考移民”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是前段时间西部各省的热闹景象,据报道,最近又出现一种“教育移民”现象,与“高考移民”的流向恰恰相反,“教育移民”是西部省份的技校学生向江浙沪转移,填补近几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蓝领技工的巨大“断层”。一个向西,一个向东,流向相反,“教育移民”也就享受到了与“高考移民”截然相反的“待遇”,受到了沿海地区的热烈欢迎。专家称:这股“逆向流动”既解决了沿海地区技工奇缺的难题,又通过智力扶贫促进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确实,“教育移民”起到了“双赢”的效果:高校扩招后,沿海大部分地区高考录取率都在80%左右,高等教育发达的另一面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萎缩,不少技校面临“断炊”的危险;而与此同时,全球制造业正向“长三角”大规模转移,新型技术人才紧缺,蓝领技工的供求矛盾形成发展的“瓶颈”,正好,“教育移民”“空降”来的技工化解了这一矛盾。同时,这些高级“蓝领”中的一部分人将来回乡创业,中西部地区将因此产生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并在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工作过的劳动者——从这种“双赢”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源开发中区域比较优势的作用。
  所谓比较优势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相对丰富的资源禀赋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把比较优势移植到教育领域就是:一个地区没有必要培养本地发展全部需要的人才,应该发挥自身所有的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禀赋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育。在教育的区域比较优势战略下,人才的流动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人才培养优势互补,这样,教育资源也就得到了最优化的配置,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教育移民”现象正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战略基础之上。确实,东部沿海地区缺少蓝领技工是现实:2002年4月,为了招聘到数控技工,杭州10余家企业喊出了6000元月薪的高价,连续参加了10余场招聘会,可结果一无所获;因为极度缺乏纺织机械工人,“非典”过后“童装之都”浙江织里镇发生了大规模哄抢人才事件,许多企业老板整天守候在车站附近,高价竞聘和哄抢有基本操作经验的外地挡车工。技术为何如此之缺?是高等教育的发达挤压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大家都去挤高考独木桥了。
  那么,为了填补本地蓝领技工的缺口,东部沿海地区是不是就要抑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把学生分流向中等职业教育呢?高等教育是东部的比较优势,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比较劣势;西部地区的高考升学率低,许多学生流向了中等技校,于是,高等教育是西部的比较劣势,而中等职业教育是西部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最起码体现在本地有大量等待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在比较优势战略下,东部沿海地区就没有必要抵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大而全”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西部比较优势下培养的蓝领技工以“教育移民”的形式补充东部沿海,而东部的比较优势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可以“支援西部开发”的形式补充西部。
  事实上,利用比较优势培养人才在国际化人才流动中非常普遍。美国的高等教育非常发达而中等初等教育相对薄弱,他们从没想过去大力发展自己薄弱的东西,每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移民”补充了美国薄弱的初、中等教育。理解教育的区域比较优势非常重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到一个省,一个市,没有必要“大而全、小而全”地培养各种级别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全部人才,根据教育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行培养才是关键。人才的自由流动会自然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的配置,这是“教育移民”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荐自2003年7月31日《光明日报》)
  ■责编:子丑插图:陈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