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0期

关注教育的中国特色

作者:张奠宙




  近来阅读一些教育论述,觉得对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重视非常不够。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当然是需要的,但是,一味搬外国的后现代的“××主义”,以新名词取胜,恐怕不是正确的研究道路。“居高不下”的观点,讲者会“高处不胜寒”,听者更是云里雾里,教育“恐高症”油然而生。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艺术上如此,教育上何尝不是这样。事实上,当今国际教育论坛上很少听到中国的声音。国内频频得奖,国外了无声息。一味地“引进,不思外输”,教育“入超”太厉害了。窃以为,把几千年的中国教育传统、近百年来中国教师积累的经验,丢在一边,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
  近来,建构主义教育观念风起云涌。仔细想想建构主义的信念:“知识是由主体建构出来的”,其实是一句大白话,空泛得很,世界上哪有不经过主体建构的知识呢?我国传统的“启发式”数学,“举一反三”,都是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是强调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可见,建构的观念,并不与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相冲突。因此,提倡建构主义,不可摆出“教育别人”的架子,以为真理只在自己手里,别人似乎连“学生主体”都不懂似的。
  当然,继承传统,必须推陈出新,不可墨守成规。中国的教育,向以学生“基础扎实”而闻名于世。那么,可否把打好基础作为中国教育的特色认真加以总结,融合国内外的一切先进教学理论,提出有时代特点的“基础主义”教学观呢?“基础主义”不是只要基础,而是强调基础、发展基础、在基础上创新。这方面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随手拈来就有:
  1.基本事实的记忆,基本技能的模仿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吗?(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2.凡是知识都必须“理解”吗?难道小学生认字需要读《说文解字》?弹钢琴的指法,初学者只要照办就是,何必问为什么。
  3.从《学记》开始的中国传统教育观和建构主义观念的联系与区别。其中提到“道而弗牵,强(推动)而弗抑,开而弗达”,为什么不能作为今天的教学指导思想?
  4.“熟能生巧”对吗?“精讲多练”对不对?重复操作和理解的关系。其实,心理学研究可以支持“熟能生巧”。
  5.严格的基础和创新间的关系,需要合理的平衡吗?基础的概念需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取消。
  6.基础过剩研究。不搞“唯基础论”。科举的流弊与考试的改革。
  用研究的结果和广大教师平等讨论,把中国广大教师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才有生命力。常常看到一些“讲话”“文章”中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难道现在教师的观念都是错的?演讲者的观念就一定是对的?许多人把教育和经验相提并论,正如“计划经济”观念必须转变到“市场经济”那样。事实上,教育有民族性。教育并非外国的一定先进,外国教育家说的未必正确。至今世界上并没有一种公认的绝对正确的教育理论。一些教育观念不过是流行而已,怎能当作绝对真理!现实的情况是,不符合流行教育观念的,大多遭封杀;涂上外国理论色彩的,则奉为上品。学术和权势连在一起,基层教师不得不贴上某些人喜欢的标签以求生存。
  “拿来主义”,必须用脑袋去拿。拿来,决不能以否定自己为出发点。教育创新决不能靠引进外国的教育理论来完成。相反,真正的创新必定会突出本民族的特点。“上通学科,下达课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借鉴国外,走向世界”。只有真正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建设好,方显英雄本色。我们的责任,是拿出中国自己的教学理论,到国际上去一较短长。笔者愿与大家共勉。
  (荐自《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6期)
  责编:子丑插图: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