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9期

格言:我的导师

作者:于永正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蓬莱,1962年毕业于江苏徐州师范学校,先后在徐州市东站小学,大马路小学任教,1983年调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工作至今。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出版有《于永正课堂教例与经验》《教海漫笔》等著作。
  
  读小学高年级时,我便喜欢抄录名言佳句。我会为一句名言没及时记下,事后却又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而懊悔不已,好像与一位良师益友失之交臂。
  小时候喜欢格言,只是朦朦胧胧觉得它说得有道理。大了,参加工作了,多了一份思考,格言成了我的导师。我在一本《名言大辞典》的扉页上,题写了这样一句话:“学习,导行。”从此,名言不再只是抄在本子上的句子,而是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了。
  
  每个40岁开外的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脸负责。
  ——林肯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刚参加工作不久,才二十多岁。当时我很不明白,为什么林肯告诫40岁开外的人才要对“自己的脸负责”呢?难道像我这样20多岁的人就不要对“自己的脸负责”了吗?我想,一个人,当有了理智以后,至少当成为一个公民之后,就应当对自己负责。所谓对自己负责,就是要对家庭、对朋友、对工作、对国家负责。我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负责。
  1998年10月在巴黎举行了全世界第一次高等教育大会。在大会制定的宣言中明确宣告: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责任感是多么重要。
  我国自古以来讲求负责。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先生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于自身之肩上。”我们古人提出的“忠孝节义”,讲的也是一种责任。我非常赞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对“忠孝节义”的诠释:“对国家、对民族负责,是忠;对长辈、对父母负责,是孝;对家庭、对配偶负责,是节;对同事、对朋友负责,是义。当然,时代不同,忠孝节义的涵义应有所不同。但形而上的‘负责’是一致的。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因为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应对这个社会有个责任感。”
  杨院士说得多好啊!假如人没有责任感,不对“自己的脸负责”,那不就和禽兽划等号了吗?我们的社会不就成了禽兽世界了吗?
  我虽然对“责任”的认识远没有杨叔子先生那么深刻,但我是努力去做的——从年轻的时候起。所以我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认可,使我拥有了众多的爱我的学生和尊重我的徒弟,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拥有了一个贤慧的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拥有了舒心的工作环境,拥有了许多亲朋好友,拥有了许多的荣誉(工作第一年,我带的班级便被评为徐州市优秀中队,我被评为徐州市优秀辅导员)。
  负责,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自觉约束,是自己为自己安装在身上的一种永动的动力装置。
  
  以人为镜。
  ——唐·李世民
  
  从命运之舟把我载入徐州师范学校的大门那天起,我便对自己说:“既然命运让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你就应当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决不能当一名学生瞧不起,甚至在背后奚落你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自己和同学背后不知出过那些师德差的老师的多少洋相!对个别印象特别差的老师,极尽挖苦之能事。于是,凡是教过我的老师都成了我的镜子,我努力按照我敬爱的老师去塑造自己。
  参加工作了,我特别留心周围的同事们,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努力避免他们身上的短处。如果出现,则自省、改正。因为自己能做到“知过而能改,闻善而能用,克己以从义”,所以进步较快,多数领导和同事对我评价不错。
  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嗓子坏了,有人对他说:“你要扬长避短。”周说:“不是‘避短’,而是要变短为长。”果然,他用他不好的嗓子唱出了特有的韵味,最终形成了脍灸人口的麒派唱腔。因为我事事、处处以人为镜,所以不仅能把自己的短处变为长处,而且能把别人的短处变成自己的长处——避免了别人的短处。别人的教训我引以为戒,自己不就进步了吗?“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个“得失”,不只是教学上的,也包括做人方面的。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
  
  孟子的话使我懂得了思考的重要性,并在不断的思考中,养成了思考的习惯。思考出主意,思考出智慧。小思出小智慧,大思出大智慧。思考使我少走了不少弯路。总之,思考使我逐渐摆脱匠气,走向成熟。
  小到一节课怎样开头,一个词怎样处理,一篇课文怎样教,一个棘手的个性特殊的学生怎样开导,大到一个班级怎样管理,一个研究课题方案怎样制定,都离不开思考。一切办法、方案都是思考出来的。只要思考,总会有所得,反之,什么也不会有。有人说:“思考和实践是成功的双翼。”巴尔扎克也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为自己加了一条:“教不思乎?”我要求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要不断地反思,反思成败与得失。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只想还不够,还要动手写。我写了不少备课札记、教学札记、听课札记,而且有些在刊物上发表了。写,是最好的反思。写会使思考深刻、周密。思与学结合起来,思与议结合起来,思与做结合起来,使我不断迈上新的高度,使我的教学日臻成熟,最终凝结成了“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并在教育部召开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作了介绍。
  人患无朋友,无闻见。——宋·陆九渊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
  陆九渊说的是交友的重要性。人没有朋友,便等于失去耳目,见识不广。孔子的话除了说明交朋友的重要外,还讲了怎样交朋友。
  与朋友交往除了可以增加见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仁德”。清代的颜元对孔子的“以友辅仁”解释得非常透彻:“良朋毕集,《诗》《书》之味相亲,高贤盈目。于是以友之高明,开我之蒙蔽;以友之宽厚,化我之私狭。对端方之儒,怠惰不觉其潜消;得直谅之助,过端不觉日寡;人欲之自为去者,得友而去之益力;天理之自为存者,得友而存之益纯,其辅吾仁也深矣。”
  人不可没有朋友,而且要“以文会友”。所谓“以文会友”,不能简单理解为凭文章结交朋友,应该理解为与志同道合者、与有学识和有见地的人交朋友。我的朋友很多,但以“文”结识的朋友对我的影响最大。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哪一步不渗透着我的同事、领导、专家学者的帮助?无论是中央教科所的潘自由、张田若先生,华中师大的杨再隋教授,华东师大的李伯棠教授,浙江大学的朱作仁教授,还是我的同事们、领导们,他们对我的教诲和帮助,我没齿不忘。我忘不了徐州这一方热土,忘不了各级领导,忘不了徐州的朋友们对我的关怀、呵护和扶植。
  我到每一个地方都会找到朋友。我善于发现朋友的长处。我喜欢和朋友交谈,常常从与他们的交谈中得到启迪。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常常因朋友的一句话而顿觉释然。我的好多文章、好多研究课题、好多主意,是在和朋友“侃大山”时“侃”出来的。因此,我常常发出“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叹。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德国·第斯多惠
  
  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一篇文章读到这句话的。我如梦方醒,开始把注意力从关注课本、关注教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转向了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如何关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是说钻研教材不重要,不是说教学方法不重要,而是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要走出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误区,转向全面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句话:以人为本。的的确确,教学艺术的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
  责编:薛农基插图:陈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