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9期

乞丐兴学

作者:施克灿




  清朝末年的武训,是惟一以乞丐身份载入中国史册的。他终生乞讨,只为兴办义学,被人们誉为“乞丐教育家”。
  武训5岁时死了父亲,靠母亲做针线、捡破烂,四处乞讨维持生计。他讨饭时,每逢遇到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便站着听起来不走。他几次向母亲哭诉要上学,母亲都含着泪说:“咱家穷得没饭吃,还有钱让你上学吗?傻孩子,别再胡思乱想了。”不久,母亲得病去世了,武训投靠到伯母家,又一次提出要上学。伯母凄然地说:“书不是穷孩子念的,还是长大了扛活换饭吃吧。”幼小的武训又伤心又不解:为什么穷人就不能上学呢?
  武训自幼身体瘦弱,又傻头傻脑的,人们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豆腐沫”,笑话他的糊涂可怜。武训14岁开始替人做佣工,主家总欺负他,不给工钱。有一次他被主人打出门来,躺在村头的破庙里,觉得挨打就是因为念不起书不识字,生出了兴办义学的念头。三天后他跑出破庙,癫癫狂狂,高唱自己编的歌:“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武训故意把自己作践成奇形怪状,身上的衣服是各色补丁,人人都觉得好玩,乐意给他东西。他把好点的食物卖了,变成钱积蓄起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好的,他唱道:“吃好的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他一天到晚不休息,别人不愿意干的事他干,别人不肯做的事他做。他常常帮人家推磨、晒粪、铡草、拉砘子,还会捻线缠线。在立志办学初期,这些是他积钱的主要来源。
  武训苦做苦过10年,终于有了一大笔钱。他听说馆陶县有个武进士娄峻岭,为人慷慨好义,立即前去求见,请他存放自己的钱。娄进士很受感动,立刻答应下来。从此,武训把积下的钱就存在娄进士家里。
  又过了几年,钱越积越多,武训听说本县柳林镇有一位杨举人,为人公正廉明,就跑到杨府求见。杨府家人见武训是叫花子,不给通禀,他一直在杨府门口跪了五天,才见到杨举人。武训拿出积攒的钱,把兴义学的事原原本本说一遍。杨举人非常感动,他乐善好施,答应帮着存钱,还说要帮着办学。
  武训的钱越来越多,便开始典买田地,备作学田,买的多是碱地和洼地,他又雇工翻垫,变成肥山。49岁时,他前后典地230余亩,论财力足够办学了。这时,他向杨举人提出了建义学的事,杨举人让他先娶妻生子,武训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光绪13年义学落成,取名为“崇贤义塾”,从武训立志行乞兴学,整整过了30年。
  学舍落成之后,武训和杨举人商议筹备开学,聘请老师时有人推荐说:“寿张县有位举人崔先生,最有学问最有道德。听说他家道小康,恐怕不肯出来做事。”武训听了这话,立刻跑到寿张县崔先生家长跪不起,请他可怜可怜不识字的穷孩子。崔先生被他的精神感动了,答应去教学。崇贤义塾举行开学典礼时,杨举人、娄进士,还有地方上的热心人士都参加了,武训当众敦请杨举人为学董,主持义塾的事。
  义塾开学了,武训仍然过着乞丐的生活。讨饭之余,他常常去看老师授课,看学生们用心读书不。有一次他来到义塾,见学生都到齐了,老师还在睡觉。他悄悄推开老师的门,恭恭敬敬地跪在床前,不住地流泪。老师醒来,猛然看见面前的情景,不知出了什么事,正要问一问,武训开口说道:“先生,学生们早已到齐了。”一句话说得老师惭愧不已,从此再不敢晚起了。
  学董杨举人和武进士娄峻岭,深受武训的感召,把他行乞兴学的事拟了一个禀贴,请知县郭春煦专呈上奏。郭知县亲临柳林视察,见崇贤义塾与众不同,赞口不绝。武训正好讨饭回来,便去叩见知县。知县亲自扶起他来,和他谈话,赠银10两,让他置衣服。武训再三辞谢,仍然存放起来,用于办学。
  不久,巡抚张曜见到堂邑县公文,下令郭知县传武训。武训还是穿着烂衣服,一手拎着破篮子,一手拿着打狗棒,态度非常自然。张巡抚详细问了兴学的事,武训答复极为得体,自始至终从容不迫。张巡抚非常惊奇,感叹他是自古以来没有的奇人,赏银200两。张巡抚还赐给武训一种黄布钤印的缘簿,让他便利募化,续办义学。
  后来,张巡抚又代奏朝廷恩准,给武训建造了一块“乐善好施”的牌坊。从此,武训的名声震动远近,被后人誉为“无声的乞丐教育家”。
  (王雪森荐自《故事报》第476期)
  责编:江渔插图:姚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