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6期

孩子:“管”,还是“不管”?

作者:谭 虎




  偶逛书店,发现家教指导类的图书骤然多了起来。这既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又显示着商家的眼光,也折射出知识文化人的敏感。
  本着“看报看题、读书读皮”的习惯浏览书架,忽而发现一本《千万别管孩子》,不禁暗自钦佩作者起的好书名:前卫、亲切,视觉冲击力强;然而接着又看到另一本,叫做《孩子不能不管》,好像是专门与上一本书打“笔墨官司”。两本内容似类同、观点不相容的书名,不免令人满腹狐疑。
  我相信它们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读者——要不然,如何能挤进竞争如此激烈的图书市场?然而从年轻家长的角度去看,可就太难为他们了:他们大多是有些文化但不大懂得家庭教育科学常识的人,一个叫他们“千万别管”,另一个叫他们“不能不管”,究竟该听谁的好呢?
  从教育科学的意义上说,这两本书名的立论也许都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千万别管》显然是针对当下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而言,孩子的成长要遵循其身心自由发展的规律,什么都管,不但管不好、管不了,而且管不得。因为对孩子的教育不应是简单的“管”(即约束、制约);管得过宽、过多、过繁,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帮倒忙。这就像给小孩穿衣服一样:不少孩子的容易患感冒,其实不是因为穿得太少,而恰是因为穿得太多。人的肌肤本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外界温度的功能;长期穿衣过多,这种功能就会日益退化,免疫力也就相应降低了。对孩子的过度关爱、过度保护、过度期望,是眼前中国家庭教育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给这一病症开“药方”,无疑至为必要、十分及时;但何必非要起这么一个容易发生误导的书名呢?须知真理再往前一步,就会变成谬误。“管理”也是教育,教育必须“管理”,这是教育科学的常识。“教导”家长“千万别管孩子”,既违背科学常识,也违背亲子情理。试问有哪个为人父母者,会生下孩子就把他(她)扔在一边不管呢?
  起名“孩子不能不管”,如果须理成章的话(现在书店文不对题的图书并非没有),内容应当是讲对孩子管理的重要性并教以如何科学管理的方法。已如前言,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是绝对必要的,对此学术界并无异议,广大家长似乎也未听说有什么争论。作者如果意在与《千万别管》的作者商榷,自然可以写出很好的学术理论文章;但是否值得写一本书,笔者深表怀疑。作者假若旨在提醒家长千万别上《千万别管》作者的当,必须教育和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完全可以依据家庭教育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当前家教中普遍或部分存在的误区,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而可行的指导,何必非要起一个情绪色彩如此强烈的书名,使人觉得家庭教育领域似乎爆发了充满是是非非的“伊拉克战争”。不明真相的读者看到既然连写书的理论家也没有搞清楚是非,也许就索性什么家教读物也不买了,还是按自己的老办法教育孩子吧!——这也许是作者、出版商和书商始料不及的。
  其实,对孩子究竟是“管”还是“不管”的道理我认为并不深奥。总的原则应当是有所管有所不管。问题不在于管还是不管,而在于管什么和怎样去管。比方说,家长应当主要管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应以过多精力去辅导功课和对付考试;孩子想做又于身心有益的事可尽量允许和鼓励孩子去做,不应加以干预和管束;孩子能做或能学着做成的事情,家长可加以指导但不必包办代替,应该放手放胆让孩子去做;对孩子的思想行为重在教育、启发、诱导、鼓励、辅以必要的管束、制约和批评;对孩子的生活健康的关心应该周到细致,但需关爱有度、保护有节、促其自立,不可堕入溺爱等等。家长需要的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明确的方法提示,而不需要过度的广告宣传和商业炒作,更不要危言耸听。
  笔者忧虑种种商业行为是否已然侵入了教育这块“净土”。比如,某些缺乏科学依据的“0-3岁方案”、“神童家教揭秘”、“天才教育必读”广为流行,某些似是而非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教育理念”的不迳而走,某些所谓的“家教专家”乱设讲坛信口开河的“讲座”、“培训”,正在迎合家长的心理、盯着家长的钱包,无孔不入地诱导家庭教育消费者。此种社会现象,不但要求教育部门及时教育和提醒家长注意分辨,切莫轻信,以免上当受骗,而且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责编:唐河插图:连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