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5期

苦难老师和他的不屈人生

作者:文安元




  这是挨着鄱阳湖围湖造田的农场。客车从南昌出发,经扬子洲一路辗转行驶,大约一个半小时才到。
  “这还挺远的,说在昌北,车子七拐八弯,我还真没想到呢。”下了车,我不停地搓着双手,四下张望着。冬日的阳光勉强穿过云雾,在渐行渐远的田间和天际处消失殆尽。杨晓苍老师一身司法警服,挺直地站在路边,身边依偎着四岁小女,一脸的英气和俏皮。“谁能想到呢?1966年,我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送到这里的时候,还没这条七拐八弯的路呢?”杨老师言语平静,“冷吧,我们回家再说。”
  三十多年前,在这条路上,对于杨老师来说,却是某种意义上的离家。那时,他还只有24岁,被关押在封闭的牢车里,车外狂风暴雨……
  
  直面坎坷的人生
  
  “人生是痛苦的,我曾一次一次地遭到命运的捉弄,生活在艰难之中。”岁月沧桑,生活的磨难使杨老师在直面坎坷人生时,已看不出一丝抱怨。冷风扑面,杨老师虽两鬓隐若白霜,但精神矍铄。
  1942年,杨晓苍出生在江西瑞金,父母都是国民党县政府官员。1949年,父亲只身远去台湾,母亲与一家大小回乡下种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杨晓苍因反对“破四旧”被诬为“现行反革命”,关押4年。1975年,因父亲从香港寄来的家书被抄,被诬蔑为“里通外国”,再次被捕入狱,从南昌押解回瑞金,母子坐牢3年后,均以“反革命罪”判以重刑,又送南昌服刑。1980年,经过投寄180多封申诉信件后,杨晓苍母子获得平反释放,恢复名誉,杨晓苍调江西成新中学教授高中地理。
  这曲曲折折的一段路,在杨晓苍的人生记忆里却是整整60年,见证了他的苦难和辛酸,不幸和坎坷。1996年7月17日,一个日光隐晦的日子,在“南无阿弥陀佛”的阵阵念佛声中,只做了14年父亲的杨晓苍亲手将女儿的骨灰一把一把撒进了鄱阳湖水中。女儿刚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昌市重点高中,还来不及领取录取通知书,却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病逝……不惑之年才结婚成家,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的杨晓苍悲痛欲绝,整天以泪洗面,精神几近崩溃。
  一个人对于生活有很多没法预测、无法选择的东西,但一个人永远没有权利由于生活的磨难而放弃自己对社会的热忱、对他人的关爱、对生命的挚爱。亲友的劝导使杨晓苍逐步走出悲痛的阴影。他至今也不能忘怀,经常投稿的教育期刊社的编辑老师们和全国各地的诗友、文友都给他来信、来电,鼓励他重振生活的信心;年迈的双亲也从台湾赶回来,要接他过去散散苦闷的心。杨晓苍默默谢绝了,含泪彻夜整理编写了一册爱女纪念集——《怀青集》。
  “对着爱女生前一切喜好的事物,我感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可望不可即。小女匆匆14年,是人人称赞的好孩子、好学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为了让更多的人记得她,不让她白来人世走一趟,我整理了这份纪念集。”
  9月学校开学后,杨老师化悲痛为力量,坚持上课,不屈不饶,爱学生如子女,深受农场中学师生的爱戴。
  
  倾听生命的回响
  
  来到杨老师的书房,室内整洁、明净,只是墙壁上剥落的油漆可见他生活的俭朴。对着房门挂着一幅精美的手写小楷“佛说阿弥陀经”,小字中间镂空排列成“南无阿弥陀佛”字样,是杨老师母亲的墨宝。“母亲一生饱经沧桑,‘文革’更是受尽迫害。到台湾与父亲团圆后,看破红尘,已削发为尼。我敬重她,曾写了一册《我的母亲》,略尽孝道。”杨老师抚摸着字画,举手之间是不易察觉的颤抖。
  1980年平反后,杨老师工作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爱校如家,当年就被评为“场先进工作者”。随后,杨老师喜得爱女,开始有了家庭的温馨和甜蜜,有了儿女的亲和骨肉的情,也开始习惯于这生活的点点喜悦飞溅在生命的河流,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我很在乎个人的努力和成就,‘六秩韶华逐逝波,徒增马齿感蹉跎。风雨鸡鸣今见日,幸留秃笔谱新歌’。这鞭策着我不断努力,不断奋进,把十年浩劫浪费的时间抢回来。”翻阅着一份份“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证书,翻阅着整理成册的手稿、书籍,杨老师尽管轻描淡写,可是脸上表情是无法掩饰的激动,眼眶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时光静静地流淌,杨老师不屈不饶的精神以及亲和仁慈的人格感染了农场的每一位职工和子弟。前农场政委特意把他在南昌市属中学就读的孩子转到杨老师班上,诚恳地说相信他的工作和教学。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一棵根植在鄱阳湖畔的小树。学生是长在我身上的叶子。树给叶养分,叶使树葱茏。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学生的纯真与我内心的一隅相和,他们能将我对生活的爱承接并且绵延。但纵然是一棵小树,四季风中的树叶沙沙,我在校园驻足倾听,那也是生命的回响。”杨老师深情地说。
  多年来,杨老师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都要记录天气预报,十几年如一日。正是凭着这些记录,加上经年的自费考察研究,杨老师写下了《试论鄱阳湖区的水灾规律、成因及防范对策》《鄱阳湖区的气候与滨湖农业的关系》《鄱阳湖洪患的反思》等具有独特见解的论文,屡屡在省内外地理研究会上获奖。他从一名只有高中学历、默默无闻的地理教师,逐步自学成才,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地理研究会会员、江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成为省内外地理学术界享有较高威望的学者。
  
  生活在别处
  
  “生活太沉重,生命终究承受不了。我需要一些适时地逃避、逃避此处的沉重,到别处去寻求解脱。”惯于写诗词的杨老师微笑地说,“我选择了写作。信笔涂鸦,一来修心养性,二来提高认识。1987年,我出席在庐山召开的‘南昌市厂办学校班主任论文研讨会’,游庐山后写成《匡庐奇秀》一册,这就是我生活在别处的开始。我真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源源不断地在写作中找到生存的平衡点,更找到了满足、充实和快乐。”
  “年来泣泪知多少,忧苦万千尚著书”。如今,杨老师已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二百多篇,计四十多万字。在他的书房,码放整齐的一米多长的报刊杂志,记录着他辛勤耕耘的足迹——《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涉世之初》《教师博览》《初中生之友》《江西教育》《家教指导》……他著有《人杰地灵》《我的母亲》《雪鸿诗词稿》等书,主编《怀青集》《绵江题襟集》《乐中集》《江西成新农场志》,参与编写《江西地理》《英雄城南昌》,有多篇作品收入《华夏吟友》《中华热土》《当代中小学教师游记选萃》《当代诗词类编》等书籍。
  1999年,杨晓苍再为人父,小女的出生更为他的生活带来了快乐。“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我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倘若没有这个放置灵魂的地方,恐怕我也就像一颗被人扔进泥塘的小石子一样,被磨去棱角,沉溺到塘底了。”杨老师轻柔地挽了挽依偎在身旁的女儿。小杨淇扭捏地转过身,向着侧里粲然地笑了。
  人生酸甜苦辣,杨老师一直秉着“忠孝慈爱”为人处事。这就是对朋友忠,对父母孝,对儿女慈,对国家爱。“对国家爱,我有《人杰地灵》书在;对儿女慈,我留有《怀青集》书;对父母孝,我著有《我的母亲》一书;对朋友忠,我编有《绵江题襟集》《乐中集》书存于世,这是已故好友生前遗愿,由我整理、誊正、编写、校对而成;对自己,我也有《雪鸿诗词稿》留存。‘生抛裘马能长乐,死有文章不算空’。我想我这一生,虽有诸多磨难,但我无愧于人、无愧于世。”杨老师欣慰地说。
  “他一生坎坷沧桑,一言难尽,令人怆然;他的淳朴仁厚,太璞自然,亲切感人;其忠孝仁慈,浑然一体,透溢出独特的人格魅力。面对杨老师的苦难历程和与逆运不屈抗争的精神,我们所谓的苦恼,实在微不足道;我们对命运的臣服和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实在令人惭愧……”这是江西师大钟志贤教授在为杨老师《人杰地灵》一书作“跋”中发自的肺腑之言,“我想我们都应有一份感恩念物的情怀,去为他人、为社会、为后代做些什么。”
  晓理厚仁义,苍天应有怜。愿杨老师幸福平安。
  责编:欧阳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