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3期

飓风送来的“礼物”

作者:佚名




   铅笔,顾名思义应当是铅做成的笔。然而我们现在所用的铅笔笔芯的主要原料却是石墨而不是铅。之所以称其为铅笔是因为很早以前,人们的确是用铅写字、记账。
  据记载,我国在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初期,就有人使用铅笔。在欧洲,早在希腊和罗马时期,也开始使用铅笔了。但这种名副其实的铅笔并不好用,铅条很容易折断,写出来的字迹颜色较淡,且笔迹模糊。
  到了16世纪,英格兰人开始使用一种石墨条。起初它主要是被商人用于给货物做记号,因此人们把它叫做“打印石”。相传,“打印石”是由一位牧羊人意外发现的。
  1564年,一场猛烈的飓风袭击了英国坎伯雷的平原。风暴停息后,一位牧羊人赶着羊群路过大树旁。他好奇地走到树根坑旁,发现树坑里露出了一大片黑黝黝的石头。“奇怪,这是什么东西呢?”于是,他跳到坑里,用手去摸“黑石”,手马上被沾黑了;用指甲一划,“黑石”上便出现了一道痕迹。这种又黑又软的“石头”他从来没见过。
  看着自己的一双黑手,聪明的牧羊人忽然想到:用它在绵羊身上画记号,自家的羊群就不会被认错了。他连忙采了不少“黑石”带走。由于这种“黑石”像铅一样,会使接触到它的东西变黑,因此牧羊人称它为“黑铅”。
  后来,一位精明的商人看到了“黑铅”,认定这里面有钱赚。当时英国的贸易发达,商人们做买卖时需在货物包装袋上标号码、写字,可生意人一直苦于没有理想的书写工具。那位商人挖掘出“黑铅”,将它切成条形状,用布包起来,贴上商标,卖给做生意的人。
  其实,这种“黑铅”就是石墨。与真正的铅笔相比,它划出的笔迹粗黑醒目,效果好得多。因此,这桩“打印石”买卖生意兴隆,整船整船的“打印石”渡过英吉利海峡,被运至欧洲大陆,几乎成为各国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商品。
  “打印石”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了它的不便之处:笔迹颜色太深,容易脱落;稍一用力,就会折断;书写时也容易把手弄脏。如何克服“打印石”的这些缺陷呢?直至18世纪,德国化学家法贝尔攻下了这个难关。
  法贝尔认为:要改良石墨,必须将石墨研成粉末,然后将它和某种物质粘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目的。按照这一思路,他进行反复的试验,结果发现:在石墨粉中掺进一定量的硫磺锑和松香,经加热凝固后就可得到改良的石墨。它硬度合适,书写流畅,字迹清晰,也不容易弄脏手。为了保护笔芯,法贝尔还用纸条裹绕铅芯。于是,一种新式的铅笔诞生了。
  1760年,法贝尔筹资建立了铅笔工厂,大量生产铅笔。其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还运往英国、法国等地。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后,英国、德国等邻国对法国进行封锁,铅笔运不进来。这对于法国的作家、画家们来说,无异于断了粮食。当时,有一位名叫康蒂的画家,下决心自己研制铅笔。
  康蒂知道,石墨的数量很有限,必须用尽量少的石墨生产尽量多的铅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石墨粉末中掺进各种不同的物质进行烧制。结果他惊奇地发现:石墨中加入不同数量的粘土,或在烧制时采用不同的温度,就能得到不同性能的铅笔芯。1790年,康蒂分别制出了各种不同用途的铅笔。康蒂发明的笔使用效果好,颇受人们的欢迎。据说,拿破仑也很喜欢使用这种笔。
  不过,不管是法贝尔还是康蒂发明的铅笔,都存在一个大毛病:书写时,稍不注意,笔还是比较容易折断。
  1812年,美国一位心灵手巧的木匠——威廉·门罗给铅笔“穿上”了木头外衣。门罗别出心裁地造出了有保护物的铅笔,即在两条小木条上分别开一个凹槽,然后在一个凹槽上放上铅笔芯,抹上胶水,再将另一小木条的凹槽对准铅笔芯就形成了现代的铅笔。为此,门罗还研制出了一种专门给铅笔芯“穿外衣”的机器。
  此后,人们根据各种需要,研制出了更适用的不同的铅笔。
  ?穴杨德良摘自《科学大观园》2002年第12期?雪
   责编:江渔插图: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