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3期

让课程教材适应学生发展

作者:苏 军




   提出让课程、教材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和设想,就是要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上,从学生成长角度与终身受益的战略高度和策略深度全面权衡,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周转,这个似乎百年不变的“教学法则”,如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最近推出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传递出一个很有冲击力且耐人寻味的信息:让课程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权;注重课内外学习经历的积累。这样,就从原来的课程教材“中心论”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选择学”,这种指向位置的互换和选择自由度的扩展,预示着一场教育教学领域深刻变革的到来。
  历来是课程、教材主宰课堂,学生只有按着课表、捧着书本,跟着教师执教棒“舞蹈”的份儿,说到底学生只能一味去适应课程、教材,智能、个性不一的学生只能同吃“大锅饭”。而教师,凭借对教材占有的“先知权”和“解释权”,在课堂上可以有点威风,撑点门面,吃点老本。要学生单纯适应课程、教材,从根本上说,还是较为落后的意识在教学上的一种反映,学生永远是被动的。这种状况,使教育千人一面,教学百技划一,教法十面一出。然而,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在产生信息的当量、传播信息的能量和获取信息的数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甚至“爆炸”的情形下,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很难再有“唯我独尊”的威风了。
  因此,提出让课程、教材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和设想,无论从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出发,还是从人的最终发展着眼,都是颇有见地的。这就是说,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不能光从学科本位出发而过分强调“自成体系”,而要从学生成长角度与终身受益的战略高度和策略深度全面权衡。这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的必然选择和理性追求。在上海不少中学,学生对课程有选择、定夺的权利。一门课开到现在,效果究竟如何?校长和老师说的不能全算,学生也有权评说,因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人,应当有选择的机会。
  诚然,新的教育理念、好的课程设计、棒的教材内容,要产生效应,还要转化为教育的具体步骤,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这种变革,对教师既是良性成长的机遇,更是脱胎换骨的挑战,甚至会有些“阵痛”。因为原先不少教师只备教材,只对教材负责,只会解释教材,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了。所以,要做到课程、教材适应学生,教师必须先来一个“洗心革面”,首先在这种转变中“得分”,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主动权。
  多年来,我们一直埋怨课程是“计划经济”,管得死死的,没有一点施展空间和回旋余地。现在有了一大进步,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使课程在适应学生发展上有所松动,有所作为。但自由度增大了,也给学校、教师出了“难题”:拿什么好的课程去奉献给学生?教育、教学权力的一次位移或下移,并不一定都能产生正效应,关键要看如何去把握。
   再说,在讲到教育不适应现状时,我们往往把鞭子抽在教材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归咎于教材的陈旧。诚然,教材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明显的,正像有了好的底片才能印出倩影一样。但必须弄明白:教材与需求不会是齐头并行的,最佳状态也只能是两者重叠在一条轨迹但不同点上。奢望好的教材“包打天下”,那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更重要的是靠教师的“二次创作”,即活化教材、补充教材,具有胆大艺高的本事。如果说,教材是“标本”,那么教师则是“讲解员”,教师对教材的再处理,就是学生最快吸取最新知识的补充渠道。
  还有,既然是课程、教材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就必须研究怎样适应法。一个课堂,按现在“小班化”标准来计算,也有20多个学生,用相同的课程、教材,怎么让每一个学生各得其所,这是值得深究的。这肯定是一个渐进的探索过程。同时,学生是否也要讲一点适应课程、教材的自觉性,这也是需要研究的。
  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的计划,很大程度上都是主观所为,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在课程、教材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是适应的“根”,发展的“源”,是能否实现这场变革胜利的主力军,任重道远,真得三思而行啊!
  (荐自2002年12月16日《文汇报》)
  责编:子丑插图: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