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期

对教科书的一点意见

作者:侯志川




  那天从桌子上随便捡了一本初中三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今年正在使用,随便翻到69页和70页,看到介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这样说:美国1982年失业率达11%,英国1985年失业率达13.4%,法国1997年上半年的失业率为12.8%……初看这些“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是两位数,颇值得“同情”。因为我国近年正式公布的失业率都只是一位数。2002年6月21日的《人民日报》宣布我国2001年底城镇失业率仅为3.6%,好像比教科书提到的那些国家都强。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大对头。首先,任何国家的失业率都在不断变化。《思想政治》的作者给我们看的却是人家好多年以前的旧资料,英国是17年前,美国竟然是20年前。事实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克林顿执政以来,美国的失业率都在不断下降,大多数时候在5%左右,2001年12月也不到6%。(《人民日报》2002年1月23日)包括英、法两国在内的欧盟2000年的失业率也只有8.1%。(《人民日报》2001年10月8日)其次,作者选择的年代也很蹊跷。美国是1982年,英国是1985年,法国是与之相隔15—12年的1997年。为什么不选同一个年头做比较?是不是其他那些年头人家的失业率都比较低,无法证明作者们固有的“理论”?
  以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一种社会制度的优劣,并不可靠。美国最近20年失业率变化很大,但它的社会制度还是那个样子。反观咱们中国,20年前至少在书面上还几乎无一人“失业”,现在对“失业”已经司空见惯了。能够说现在的制度还不如20年前好吗?现在是所谓的“信息时代”,青少年们的信息来源远不止一本教科书。但教科书毕竟又是他们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路上最权威的一个“向导”。如果他们从其他来源得到了不同的信息,或者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知道了事实的真相,他们还会尊敬这个“向导”吗?他们恐怕对我们的教育制度乃至整个社会都要产生怀疑。现在到处在讲“诚信”,我以为,就从中小学教科书的作者和编者开始吧。这才是“从孩子们抓起”。
  ?穴荐自2002年8月9日《湘声报》?雪
   责编: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