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期

课改,出门遇冰山

作者:成件浩




  今天是9月20日。从16日到今天下午,短短的四天半时间,居然像过了一个世纪。
  几天的时间,自以为看破尘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心静似水的我,伴随着全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心情竟然一直无法平静!
  
  第一天。9月16日。
  上午11点,在博兴县的水利宾馆,看到了市教研室制定的评课要点,眼前一亮:
  1、评课原则:整体把握,注重实效,强化导向,客观公正。
  2、评课内容:(1)教师的教学理念、个人素质,把握教材的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2)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主体地位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意识。(3)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灵活性、开放性。(4)课堂教学的改革意识和实际效果。
  3、评课程序:参评教师先授课后说课,评委根据评课标准集体评议后打分。授课成绩满分100分,说课成绩满分10分。各县区评委不给本单位选手打分。
  评课要点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我县与新课改精神一致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已探索了7年多,今年又被列为省级课改实验区。我们已先后参加了两次省级课改培训,在暑期,又用了五天时间,对全县346名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今天的三位选手有两位在培训会上执教了研讨课,一位提供了教学设计,她们是我县课改实践的典型代表。
  评课标准分明就是给我们订的嘛。去看看我县的三位选手,她们也是信心百倍。
  
  第二天。9月17日。
  这一天共六节课,前面4位选手的课与往年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且许多问题暴露得很充分:要么不让学生读书或读得很少;要么突出教师个人的素质在极力的表演;要么设计处理次序混乱缺少层次;要么组织、评点语言还是老传统,像“扫除文字障碍”(学习生字词是为了增加语言积累,便于阅读理解,如果从“扫除障碍”的角度说,那这些生字词都是些令人讨厌的东西,最好是别碰上它们)、“听老师范读”(“范读”之说显示的是教师水平的高高在上,不是一种平等参与,难以切合现代教育理念)、“下去!”、“上来!”(一种完全命令的口气,盛气凌人,让人难以接受)之类的话常常听到。言为心声,行动源于思想,显然,这样的教学与本次优质课评价标准是格格不入的。
  执教后两节课的分别是我县的刘红霞和贺红芳。刘红霞在课上让学生选择读法,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又重点研读春雨一段,有特点,有角度,有层次,有品位,清新流畅。只是到后半截时组织教学有些拖沓,分组分工研讨后,反馈面面俱到,时间已到,草草收场。从总体效果看,学生的学习时间充分,学得主动,且理解深入,读出了味道。下课之后,尽管她感到有些遗憾,外县的一位老师仍然高兴地告诉她,在他听的前五节课里,她的课效果最好。
  这位老师的感觉不错,她和他们不是处在一个层次上。
  最后一位上课者是贺红芳。课上的情况不必多说,单从课下的反响已略见一斑:师生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台上台下的阵阵掌声;下课时,有的学生恋恋不舍的往台下走,边走边来到老师身边诉说上课的感受、探讨老师留下的问题;评委之一、师专中文系的李主任说这是他听到的最精彩的课;晚上评委交换意见,一致公认贺红芳的课是一天中最好的课。刘红霞的课被排在并列第三。
  
  第三天。9月18日。
  这天上课最有突破且引起广泛关注的是我县的赵冬晓。小赵年龄不足30,早些时候上政治,改教语文刚刚两年。两年中我听过她两节课,每听一节都给人一个惊喜,而这一次则给了我更大的惊喜。
  小赵把这一节课全放开了。桌椅拼成了几人围坐的小组学习形式,生生、师生交流起来方便多了。她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乡愁诗二首》的第一首,读完几遍后谈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这些寄宿在外的孩子们(这是一个寄宿班)有许多人说读着诗想起了家,想起了爸爸和妈妈,有的感受到了作者从思念家乡到思念大陆的感情变化。老师问学生这样的诗该怎样读,大家七嘴八舌说读法,老师适时作了归纳,同学们把想家的感觉融进了作者思乡爱国的感情之中,读得很投入,读得很有味道。离下课不到十分钟的时候,老师再让学生自读第二首诗,从内容、结构和语言等方面与第一首比较有哪些异同。这种比较赏析的办法很有效。经过思考交流,大家一一说出了相同点和不同点。纵观一节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足,空间大,能动性强,探究充分,有一定深度;教师从参与者的角度入手,较好地完成了组织和引导工作,那种沿袭已久的教师步步控制时时引导我设套子你往里钻的教学套路给彻底打破了。
  小赵的课也引起了台下听课者的思考与争论。在她说课之后,外县的一位听课老师开始提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下课的哨声响过几分钟后才下课?小赵说,负责吹哨的老师前后吹了两次下课哨,下课后他特意道歉,说是第一次记错了时间,早吹了几分钟。台下后排博兴的一位女老师马上对延后下课的事进行反驳:这种开放的课,学生一旦拥有了自主性、能动性,时间往往很难控制,这也正是开放课的特点。(掌声)接着,外县一位当评委的教研员提出问题:赵老师,你把教师的职能谈一谈。小赵就把从参与者的角度实施教学的想法谈出来。提问者不满意,继续发问:教师的职责要传播知识,你说的参与者在教师职责中占有什么地位?这时,我县实验中学的小杨老师站起来答话:在赵老师的课上,老师从参与者的角度入手,进行了适时的组织和引导,请问这位老师,你说这样不行吗?(掌声)
  从没看到的精彩一幕!
  观念之别,引发了角色之争。课上精彩,课下更精彩。我为市教研室给老师们创造这样的交流机会而叫好!
  散会了,探讨却没有结束。阶梯教室外,博兴的赵老师叫住了我。她就是在会上主动站起来旗帜鲜明的支持赵冬晓的那位老师。她显得很兴奋:成老师,我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着这种语文教学活动化的探索,可是没有市场。我说,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正是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加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你的探索方向是没问题的。她说,用这样的方式上课,我们是没有机会被推出来的,像赵老师这样的课你们也敢往外推?评委们会认可吗?我说,这没问题。你没看到这次优质课评选确定的评课标准吗?我们正是按照这样的原则和指标来设计的。
  人还是公正的多,我向来很乐观。然而,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位老师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饭后八点,评委交流意见。主持人时老师说邹平的选手已全部上完课,让我先说说。我说,我们评委最好能放下评比的包袱,开诚布公的谈谈对课的看法,对我们之间的交流和老师们都有好处。大家同意这样的做法,于是我谈了我的认识和一天来所听课的主要优缺点。我很想听听评委们对我县小赵这节课的看法,因为目前这种课代表了我县课改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接下来,有人直言,课程改革不符合中国国情,我持怀疑态度。好家伙,在全国上下都在抓课改,课改进程表都已安排就序的时候,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有胆量!言外之意自明:课改的理念放进评课标准,不合适。其他评委大多回避对这节课的看法,有的在继续他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的高论,一位县教研室的副主任直言不讳:听说赵老师上语文才两年,上出这样的课情有可原。
  至此,我无话可说。
  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斗争。一场守旧与革新的斗争。一场触及思想领域的真正的教育革命。
  我县黛溪中学的田道源老师曾说,这次课改真要落到实处,它就会成为新时代的新文化运动。
  这次,短短的几天,我已经开始领会到了。
  最后投票,选出这天的三节优秀课,有人写了一节,有人写了两节,有人写了三节。我按要求写了三节,其中当然有赵冬晓的一节。统计结果,八个评委,六节课,赵冬晓倒数第二,得两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