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首异处的方之王——青铜器“皿天全”




  名称:“皿天全”方

  制造年代:商朝晚期

  类别:青铜方形。是商朝的大型盛酒器,又可盛水,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王室和贵族的盛大宴会上,是必备的酒器。它出现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和春秋。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出现于商代晚期。

  规格:器身通高63.6厘米,器盖通高21.5厘米。

  最后露面:2001年在纽约艺术品拍卖会

  价值:924.6万美元(含手续费,约折合人民币9000万元)

  流失时间:1922年前后。

  持有者:法国的一名私人收藏者收藏,器盖今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

  流失原因:器身在军阀混战期间被倒卖到国外。

  曲折经历

  2001年3月20日,从大洋彼岸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件私人珍藏的青铜方器身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以924.6万美元的天价成功拍卖,创下亚洲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记录。

  这件天价的方器就是有“方之王”之称的“皿天全”方。但是这次拍卖的方只有器身,它的器盖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件方身首异处呢?事情还得从方出土时说起。关于这件方的出土以及流失有着两个不同的版本。

  根据著名考古学家商承祚教授的《长沙古物闻见记》中记载,1920年,湖南桃源县在建设县立女子中学时,挖出了这件方。但当时的人们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件国宝,随手丢弃在学校的走廊里作痰盂用。有一天,一个卖笔的小贩到了学校,看见了这个青铜方,他知道是古董,可以卖钱,便顺手牵羊,把较轻的盖(重8.7公斤)偷走了。小贩把此事告诉了常德古玩商石椿庭和长沙古玩商杨克昌,他们二人当即许诺,如果能将器身与盖拿来,愿意出价2400文(不足银元二元)合资收购。小贩于是买通校役,把方器身偷偷运出了学校。方的器身和器盖都被石椿庭购得。在石椿庭得到器身后,连夜把它运到上海,打算以3万银元卖给上海古玩巨商李瑞清、马长生。在长沙的杨克昌知道后坚决不同意,要求出价到7万银元才肯卖。但这个时候李、马二人已经把它以高价卖给了外国人,并运出了国外。石椿庭和杨克昌为此事争吵不休,也终于被湖南省地方政府得知,政府把与此案有关的十余人,全部逮捕入狱。此时的器盖仍在石椿庭手中,石椿庭知道事态严重,暗中将器盖送给了驻军头目周磐,以求获释出狱。1951年土地改革时,周磐将此盖交出。1956年,湖南博物馆接收了此盖,并一直珍藏至今。这是方器身发现以及流失国外的版本之一。

  另一种版本说方是在1921年左右被发现的。在湖南桃源县漆家河因暴雨冲刷,在山间沟边出土了一件铜鼎,它通体有华纹装饰,全身为瓜皮绿色,被一个农民私藏起来。当时谁也没有当作一回事,把它当作平常之物。然而,挖出一个有着精美纹饰的大铜罐,毕竟不是件平常事,乡亲们将这件事越传越远,主人家也开始谨慎起来。湖北商人石某听说后,便到桃源漆家河一带寻访。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心寻访,没有什么收获。在寻访的某一天下了大雨,石某去一农户家避雨,从小孩口中获悉出土的“宝物”存放在该农家楼上,于是花了四块银元给这个农户家小孩买了一些零食,很轻易的与农户主人套上了近乎,石某再三央求,农户答应让它一睹铜方尊容。石某看到方后非常高兴,当即打算以400块银元成交。见来人竟愿出此高价,器主又心生疑窦,生怕卖低了价钱。所以一边稳住古玩商人;一边偷偷嘱咐他的大儿子拿着器盖到附近一所学校,找有学问的人问明底细。物主的大儿子拿着方盖到附近的小学校钟校长那里询问。钟校长是读书人,见方盖不是一般古物,当即决定出800块银元购买此铜器,于是将方盖留下,并嘱咐物主的大儿子回去把器身送过来。器主的儿子听说这个平时不起眼的东西居然这么值钱时,一路狂奔着回到家时,但是此时的石某已经带着方器身不辞而别了。后来石某将器身卖给了美国的煤油大王。

  钟校长在得到了方盖后,心里一直希望得到方器身,于是将此事告知了当时的桃源驻军团长周磐,要求他“缉拿奸商”石某,希望能让方合璧。得到了器身的石某也希望得到全器,他在几个月后托人找到周磐,愿意以四万块银元买走方盖,并许诺事成之后再给3万作酬劳。周磐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于是,石某又到常德求助于军阀贺耀祖师长,贺耀祖派兵到钟校长所在小学搜寻方盖,结果一无所获。钟校长害怕因此而获罪,他找到周磐,表示愿意把方盖捐献国家,但是希望能够获得一定到资金兴办学校。周磐满足了钟校长的要求,付给他5000块银元,并给他期票5000元以建校。当时的段祺瑞政府得知方出土后,下令务必追缴方,湖南省的赵恒惕也声称要把方追缴至省政府保管。周磐采取拖延策略,躲过了追缴。此后皿方盖一直由周磐保存。煤油大王得知方器身还有一个盖子时,一心想得到全器。于是他又委托石某以14万银元购买方盖,不幸的是石某被贺耀祖的军队抓捕入狱,购买的事情不了了之。但他仍然不甘心,于是又托人想以20万块银元购买方盖,但周磐索价50万美金,也未能成交。解放后,周磐于1952年被捕后交代了皿方出土和流传的详细经过,并主动献出方盖。1956年,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方盖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这是方盖发现并流失的另外一种说法。

  方器身被售出后一直下落不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赴日本访问,在日本一私人收藏家新田栋一的藏品中,发现了这件精美的青铜方,对青铜器很有研究的马承源看后告诉新田这件器物与湖南省博物馆的盖子可能是一套。

  新田兴奋不已,他告诉马承源,这件文物是80年代从一名英国收藏家手中花了几十万美元买来的。据说,英国人是从美国人那里得到了这个身,但他也不知道身还有一个盖子。新田栋一非常希望能将青铜方恢复完整,于是新田在1992年专程来长沙,去湖南省博物馆观看盖。他打算出资30万美元捐建一间精良的陈列馆,并捐赠一品西周初期的精美器盖,以换取“皿天全”器盖。省博物馆把新田栋一开出的条件上报给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不同意,并希望促成器身的回归,但终因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如愿。

  2000年初,新田遇到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决意卖掉“皿天全”器身。得到这个信息后,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一笔巨款,赴美参加竞买。本来此时“皿天全”身首合一之时即将到来,但最终因为拍卖会上成交价超过预算近百分之四十,“皿天全”最终落入了法国人的手中。

  国宝内涵

  方形的酒器在历代的青铜器中,是十分罕见的。皿天全方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它是商代晚期重器。盖形似庑殿式屋顶,盖顶的捉手即是缩小了的器盖,使盖显得庄严稳重而又富于变化。它的形体巨大,全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高超卓绝的铸造技术,神采飞扬的气势和令人倾倒的精美纹饰,是其他古代青铜器无与伦比的,堪称“中之王”、稀世珍宝。

  这件方因器物上铸有“皿天全”字样而得名。“皿天全”可能是铸器人的姓名,也就是说方是皿氏家族的器物,据推测,皿氏家族是殷商的高级贵族之一。“皿天全”器盖铸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父乍尊彝”五字铭文。整个器物以细云雷纹为底纹,肩、腹分别以大兽面纹为主纹,并有部分夔纹装饰;上下排列有两个立体兽首;左右两面肩部各有一个兽首衔环,圈足饰有凤鸟纹图案。它的四周以及各面中心线共饰有八道粗壮的长条钩戟形扉棱,用以掩盖合范铸痕,也用来装饰边角,增加造型气势。它的外表颜色深褐,莹澈如玉,是典型的“黑漆古”。盖呈四坡屋顶形,顶上有提手,提手的形状与盖相同。身肩较宽,两耳含环,长腹,方形圈足。腹下方有鼻纽。器盖和器身以子母口相扣合,浑然一体,整个器物雄浑庄重,富丽堂皇。

  国宝价值

  在中国古代常被用作重要的礼器,在王室和贵族的盛大宴会上,是必备的酒器。其基本形制有圆体和方体两种。由于青铜流行的时间短,数量少,尤其是方体,更是十分稀少。加上它距离我们有4000多年,能保留到今天,已十分罕见。它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商周青铜方中最高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之王”。这件“皿天全”方在2001年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以924.6万美元成交,虽然创下了青铜器拍卖的最高记录,但是它的价值应该远高于此。这个价格,不及距今几百年的一件瓷器,甚至超不过几十年前的一副字画。青铜器已经距今两三千年,它是数千年前世界灿烂文明的记录,也包涵着人类对自己遥远过去的美好回忆。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流逝,这些出土本来就极少的青铜器只会越来越珍贵,其价格也将越来越高。

  回归难题

  从“皿天全”方问世,它的身世就引起了众多藏家的注意,由于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谈不上保存文物,但是方的合璧一直是了解它的收藏者们心中的梦想。

  方器身被卖到国外后,1992年,日本东京新田商事株式会社负责人、著名青铜器收藏家新田栋一致函湖南省博物馆,说他看到湖南省博物馆1983年编辑的《湖南省博物馆》一书中,有一件该馆收藏的商代“皿天全”青铜方器盖照片,与他收藏的一件缺盖的商代方器身,应是一件器物分离两处。紧接着,新田栋一就带着方器身的彩色照片来到了湖南省博物馆,从尺寸、造型、纹饰、颜色以及铸造工艺等各个方面,通过与湖南省博物馆的方器盖进行了仔细的对比研究,最后,他认为确实是一器无疑。之后,新田栋一又出资邀请湖南省博物馆的青铜器专家,前往日本东京作实物考察。1994年4月,湖南省博物馆的青铜器专家一行三人来到了日本东京。在考察了方器身后,他们认为:器身也有“皿”字铭文,造型、尺寸、纹饰、颜色、工艺等均与湖南省博物馆的方器盖一致,二者确是同一件器物。当时,双方都认为,这件分离了半个多世纪的器物,应早日团圆。接着双方就方到合璧进行了多方的努力,新田先生希望能把合璧的方留在日本,我国也希望方能够早日回归故土,因此未能达成一致见解。

  此后,中、日双方几经努力,几次想促就“皿天全”身首相合的好事。上海博物馆曾计划过将器身和器盖运到上海,在上海博物馆同时展出,因各方面原因;后来也曾希望能够到新加坡办整器展出,也因故计划失败。2001年,方在拍卖会上被法国的收藏者买走,估计回归故土已经没有可能了。据有关专家透露,像这样的稀世之珍,每一次露面的间隔一般是20年左右,现在青铜器的市场尚未成熟,其价格也远远低于其真正的市场价格,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价位,已经让我们望尘止步了,等到它再次露面,也许随着我国国力得雄厚可能促成其回归,但以后情况更是无法预料。也许今人再也无法见到方合璧的那一天了。

  同类国宝

  现藏于美国的纳尔逊美术馆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成王方鼎,是十分难得的传世珍品。该青铜器通高28.5厘米,口长18.1厘米。浅腹柱足式。器口沿为方唇折沿,两窄沿上分别饰有立耳,立耳分别雕塑成伏砒状。器主体为长方槽形,腹浅。腹下有四柱足,柱足细而长。腹部沿下饰有鸟带纹,下饰乳钉纹框,五行排列,上两行中部空缺,中填有直纹,下三行齐整。中间饰有扉棱将乳钉分割开。器腹四面与四角各饰扉棱,八道扉棱形成四方对称。足上部饰有卷角兽面及短扉棱,下饰有一道弦纹。其造型之精美、做工之精细,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制作水平。

  早在汉代时期就是古物收藏者的珍爱之一。而历史上最著名收藏的文物爱好者当属西汉文帝的爱子梁孝王刘武。他是一位著名的古物收藏家,也是当时的全国首富。在他收藏的众多国宝级文物中,以一件青铜最为珍贵,这是梁孝王在世之时,有一次到京城探望母亲窦太后,母亲赏赐他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樽。樽系用精炼青铜铸造,通体用金丝镶嵌成龙飞凤舞、祥云缭绕的图案。

  梁孝王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樽,并再三嘱咐泪痕满面的李王后说,以后思念他时,就看看樽,睹物如见人。并立下遗嘱:“此价值万金,要好好收藏,切勿给予别人。”刘武的儿子刘买继位后谨记遗训,保管好青铜。十年后,刘买去世,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为梁平王。梁平王娶了个花容月貌、能歌善舞的任王后。梁平王对任王后宠爱异常,任王后也常常持宠任性。任王后听说李王后有这么一件稀奇的宝物,就缠着要看一看。

  这时祖母李太后(刘武之妻)还健在,对王后说:“先王有遗命,不准把给任何人,其他物品,即使价值千万,都任你挑选。”然而,梁平王很宠爱王后,不听祖母李太后的劝阻,到府库取出青铜,给了王后,祖母李太后大怒。梁平王和王后因此怨恨李太后,对她很不孝顺。

  李太后死后不久,梁国有一个叫犴反的人向朝廷告发,详细说出了梁平王夫妇和祖母争的事情,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龙颜大怒,下诏将梁国疆域内仅有的十八个县削去八县,并且将任王后斩首。

  富可敌国的王侯将相家族为了一个争得不可开交,甚至不惜付出性命的代价,可见在当时收藏者眼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