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袁大人的难题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明朝发生一件很有戏剧性的小事,一位机灵的官员从嗜血好杀的朱元璋刀下苟全了一条性命。

  《明通鉴》是这样记载的:“丙申,录囚。上命御史袁凯送皇太子复讯,多有矜减。凯还报,上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曰:‘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上以凯老滑持两端,恶之。凯惧,佯狂免告归。”这件事在《明史》中亦有记载。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更引用了一些野史,将袁凯侥幸活命写得很有趣。说袁凯装疯,朱元璋认为疯子不怕痛,让人用锥子刺他的皮肤,袁凯强忍着不喊痛。回家后用铁链锁住自己的脖子,疯言疯语。卸官回家后,朱元璋还派使者去他家乡看他究竟真疯还是假疯,袁凯事先得到消息,将砂糖和黑炒面搅拌,做成狗屎状,摆在篱笆旁边,使者来了后,袁凯蓬头垢面地在篱笆旁边捧着一堆堆假狗屎大吃。使者回去复命:这连狗屎都吃的人,真的是疯了。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是大儒宋濂教出来的,和他那位阴险狠毒、严酷无情的父亲正相反,他宽厚仁慈(开国皇帝刚猛,第二代则仁和,中国帝制时代这样的例子很多)。父亲搞严刑峻法,儿子就想办法宽赦罪犯。在自己还没登基前,这样做显然是有悖于父皇的既定方针政策的。可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儿子,不能把他怎样,便问和儿子一起去办事的大臣。

  事隔六百多年,我佩服袁凯的机智之余,更同情他,这个问题实在太难回答了。一个是一言决人生死的当朝皇帝,一个是日后要登基的皇储(朱标后来死在他父亲前面,没能当皇帝,这是当时袁凯等大臣很难想到的)。要评判谁是谁非,换了你我生活在当时,敢吗?两面讨好、谁也不得罪恐怕是在那种专制时代,为人臣者唯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这样都差点掉了脑袋,你叫这做大臣的怎么活呀。

  袁凯装疯骗过了老皇帝,我有点不太相信。《水浒传》中刺配江州的宋江题写反诗,事发后装疯到屎堆里打滚,可连在闲通判黄文炳都骗不了,这把戏哪能骗过出身底层、经过无数大风大浪的朱元璋。大概是朱元璋放了袁凯一马。我认为袁凯能躲过屠刀,一是朱元璋和朱标虽然性格迥异,但有父子之情,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寄以厚望,两人没有大的权力之争,无非是办事风格不同而已,因此没必要殃及池鱼;其二,袁凯既不是傅友德、廖永忠这样有开国之功或掌握皇帝见不得人秘密的宿将,也不是宋濂、高启这样名闻宇内的文人领袖,对皇帝的权威威胁不是太大。

  朱元璋父子之间没有根本矛盾,袁凯当“骑墙派”尚可活命。五百年后,他的一个同宗面临了同样的难题,因为争执的不是办事严格或仁厚这样的小事,而是大权归谁的重大问题。这个人便是比袁凯名字多一字的大枭雄袁世凯。戊戌变法时,“帝党”、“后党”的权力之争已不可调和,拥戴光绪皇帝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决定先下手为强,围攻慈禧居住的颐和园,用逼宫的方式让老佛爷交权。可这些书生手里没兵,便打起了掌握北洋六镇精锐之师袁世凯的主意,谭嗣同深夜访袁,让袁世凯做出决断。这可是你死我活的勾当,不是几句双方都不得罪的话就能打发的。在光绪和慈禧之间,老袁必须做出选择,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稍有差错可不是装疯卖傻能避祸的,弄不好就会掉脑袋甚至殃及家人。经过权衡,袁世凯终于选择倒向老佛爷,便有了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百日维新夭折的结局。

  袁世凯是否真的告密,至今历史学家还聚讼不已,但百年来民间舆论倾向于是老袁告的密。今天我们做事后诸葛亮,替袁世凯出出主意,当时他不告密,把宝押在光绪身上如何?成了他不会是首功大臣,光绪大半会认为功劳首先是出主意搞部署的帝王师康南海,其次是冒死做说客的谭嗣同,而且向母后逼宫,光绪是要背“不孝”罪名的,没准老袁成了明代在朱元璋授意下害死小明王的廖永忠,事成之后被皇帝找个理由灭了口。而且政变的风险也极大,慈禧掌握了绝对的权力,荣禄等一帮能臣干将早就对这些光绪身边的“愤青”以及带兵的袁世凯有了提防,很有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投靠经营朝廷多年、亲信遍布各衙门的慈禧,保险系数大多了。这神仙打架,很容易殃及旁边的小鬼。

  当然,袁世凯选择投靠慈禧是躲过了初一,可留下了躲不过十五的祸患,有一天老佛爷死了,光绪大权在握,他肯定要掉脑袋。可是与其马上招灭门之灾,不如多活一天是一天,多活一年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便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没准会有变数。果然,老袁押对了,不知是天意还是人为,光绪和慈禧几乎同一天死去,老袁躲过了一劫。尽管摄政王载沣也有杀袁之意,可是毕竟不如光绪等人对老袁恨得咬牙切齿,袁世凯便效法明代的同宗,不是装疯而是装病、作秀,躲到河南安阳装成一个不问世事的洹上渔翁。最后武昌之变后,出来收拾残局,搞“两头敲”的买卖,在皇室和革命党中讨价还价,当了大总统,还过了一把八十三天的皇帝瘾。

  其实,在那样的时代,官场上几乎每个人都得多多少少学会两位袁大人那样走钢丝的本领,否则会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