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古建筑损失的调查与统计




  1946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基本完成文物损失调查工作,最终形成《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总目》,该文件列举了除东北、台湾和中共领导的解放区以外,全国各地文物损失情形,其中古迹被毁741处(公705处,私36处)。

  与图书古籍、文物珍宝的损失统计相比,古建筑损毁统计明显失之偏少。如日军轰炸、焚烧、屠杀和抢劫最为严重的南京市竟无一处古建筑损失统计!所列江苏省古迹损失为119间,而这119间也仅为镇江焦山定慧寺一处的损失。而溧阳一县据1992年所修之县志统计,其被毁古建筑即达497处之多,其重要者如文庙、文昌庙、史侯庙、二员烈庙、张巡庙、浣纱庙(内有戏楼一座,宫殿一座)、文昌阁、太白楼、鲁仙宫、坎离宫、文武殿、邬公寺、三皇寺、吴公祠、尚公祠、昭公祠、尊经阁、史玉阳公祠、明伦堂、书院等。《溧阳县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719页。江苏宜兴被日军毁坏的古建筑如龙池澄光寺、磐山崇恩寺、邑城东门外中隐寺、南门显亲寺和城南南岳寺等几十座庵观寺庙,总计毁房就达1500余间。

  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长江以南的古迹要少得多。江苏江南地区古建筑损毁就如此之众,则中原地区的损失当可以想见。关于寺庙、碑塔、庐墓之破坏,则以山西、山东、河南为最烈。山东之章邱、高密、海阳、邹平、蒙阴、平阴、菏泽、沂水、济宁、郯城等地,可谓寺无庙不毁,最著名者为各处孔子庙,或将礼器、乐器损毁,或将房舍拆除。高密之晏子像、菏泽之僧格林沁像、郯城之孝昌碑和郯子墓,沂水之古塔毁损殆尽。山西之太原、河津、解县各地之佛教、道教庙宇,如纯阳宫、菩萨庙、大佛寺、三清殿,其他神庙诸如城隍庙、文庙、娘娘庙、大禹庙、关帝庙等,非被劫掠,即被炸毁、拆除。河南安阳之玄庙观和诸葛庐所有的古物、古迹、建筑,分别于1938年春及1945年2月被毁;洛阳龙门、巩县石窟寺,于1944年部分被毁;泌阳县古迹5处,于1941年2月被毁。开封、郑州等地,也有不少损失。王聿均:《战时日军对中国文化的破坏》,(台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4期,1985年6月。

  关于古建筑之损毁,从战后六十年来各地有关古建筑损失资料可以发现,日军侵犯过的市县,古建筑损失少则几处、几十处,多则数百处,而损失在十处以下的县市为数较少。八年抗战中日军侵占过近千个县市,加上被日军侵占的东北广大地区以及遭受日军飞机轰炸的四川、陕西、宁夏、青海等省,全国遭日军侵犯过的县市和历史名镇当在数千以上,其古建筑、古迹损毁数大大超过741处。当然,古建筑、古迹损毁数的多少,也与其划分计算的标准有关。

  日军大规模破坏古建筑和古迹,显然是处心积虑摧毁中国的历史传统及根植于人心的信仰和伦理观念。战时中国文物损失

  文物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延续,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保护文物,就是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国土丧失了,可以夺回来,文物损失了无法挽回。然而,文物又是人类智慧的凝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反映历史上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因而,文物又不仅仅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属于全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必须得到全人类的广泛尊重和保护。为保护文物,近代国际战争法规都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古代人类最高的文明成果,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物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物所包含的种类很多,如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字画、图书典籍、标本、古物等。

  日本侵略者抢劫和破坏中国文物,有计划和有规模者可追溯至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其时,日本宫廷顾问九鬼隆一就亲手制订“战时清国宝物搜集办法”,掠夺中国文物成为日本侵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烧杀劫掠,抢走大量文物,仅日本联队长栗屋大佐除抢银元宝、银块外、还掠走文徵明绘画1卷,明代铜制香炉1个,玉器10件,及香炉、手箱等。庄建平主编:《国耻事典》,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页。

  1902年至1914年间,日本侵略者曾先后三次派遣以净土宗本愿寺派第22世门主(住持)大谷光瑞为首的中亚西亚探险队,深入中国境内,从事名为考古,实为盗窃历史文物的活动。大谷光瑞等人在中国西部地区先后窃取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其中较突出的是9具人体标本(木乃伊)和5块方砖形彩墨书墓志铭(最早的是北魏延昌四年,最晚的是公元662年),以及公元500—640年间墓葬中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交身)图”。这批文物共7531件,部分被盗运到日本的京都恩赐博物馆。

  1911年,日本海军旅顺镇守府司令长官富冈定恭,把中国东北地区三大古代刻石之一的唐代旅顺黄金山麓的“鸿胪井”刻石,盗藏于日本宫内省帝室博物馆。“鸿胪井”刻石是关于唐朝与渤海关系的一件珍贵信物,说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顾明义等主编:《日本侵占旅大40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4页。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扶植傀儡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日军为霸占东北,极为关注所谓“满蒙问题”,竟以“保护为名”派宪兵闯进沈阳故宫,掠走清代文溯阁的《四库全书》。日本投降后,由苏联接收,才归还我国。《四库全书的命运》,《人民日报》1958年1月31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掠夺、摧残中国文物进入有计划和有组织的阶段。日军师团一级一般专门配备“文物搜集员”,这些人大多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的文物专业知识。日本政府还不时派遣所谓“考察团”分赴各区,对散落各处或一时难以判明其价值的文物、书刊等进行搜索和甄别,确定有一定价值后,或运回日本,或予以毁坏。本章对战时文物损失的情况作一概述。为便于深入研究起见,本书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图书类损失另辟专章叙述。

  一横遭摧残的公共文物

  1937年,日军自踏上中国领土之日起,就轰炸中国文化机关,抢劫中国文物,直至日军战败投降,其以轰炸、焚烧、抢夺为主要手段的破坏中国文物的罪恶活动一刻也未停止过。战时中国公私文物损失十分惊人。

  全面抗战爆发前,全国比较有影响的博物馆37家。战事起后,故宫博物馆所藏之文物珍品多迁至四川、贵州各地保藏。国立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也迁四川李庄继续筹备。但各省设立的博物馆则以战事影响,或迁移,或停办。如广西省立博物馆三度改名,文物四度迁移,损失严重。1944年全国仅存博物馆18家,较战前减少一半以上。其他如附设于学校或图书馆中的博物馆则有四分之三被毁。

  文物、古物的损失十分严重,仅江浙沪一带,就有多家博物馆被毁。上海博物馆于八一三事变中为日机所炸毁。日军占领上海后,破坏和掠夺文物书画之事时有发生。1942年8月,同文书院的日人铃木率领二十余人前往上海世界学校,破门窗而入,企图将藏书和乐器运走。该校存有古乐器二百余件,中国经史子集数千部,名人书画数百件,外文书籍数千册,如果上述文物被劫,将是重大损失。后经多方交涉,才未被运走。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档案史料文献。据《申报》报道,1940年12月20日,日军用斧头劈开房门,将上海市财政局档案强行抢走。同月30日,又劫走上海市公用局档案12箱。齐卫平等:《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日军占领南通后,对南通博物苑肆意破坏,一次日军竟枪杀苑内珍禽白鹤煮以下酒,陈列室和文物也遭破坏。战后,苑内一片颓垣破壁,陈列品仅剩少数鸟兽标本。

  江苏无锡县立博物馆有金石、雕刻、书画等各类文物,两千多件文物于1939年11月被日军洗劫一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文物、标本被日军多次“光顾”,历史文化部损失尤多。此外,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文物、标本多次遭到日伪劫掠,历史文化部损失最多。

  1938年5月,日本飞机轰炸南阳,河南省图书馆运藏该地的部分图书、文征明书画及明代地图两箱被炸毁。

  曾被日伪从故宫劫走的铜缸

  ——采自《中国抗日战争图讠志》(广东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