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两难与冲突




  将前文中有关中间阶层各种特征的分析,与“砌墙模型”相互对照,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中间阶层的发育现状与趋势。从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中间阶层力量因素中都包含着两面性和冲突,使得中间阶层的成长受到制约,导致中间阶层未来发展的曲折性。

  1膨胀趋势与社会容纳能力有限的两难

  中间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比例呈现越来越壮大的趋势。这种趋势的直接推动力量来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成为中间阶层的强大后备军。即使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思路得到修正,这种高等教育膨胀化的势头也不会在短期内放慢脚步。而且,当前高等教育平台已经多元化,“计划外”的高等教育渠道越来越大,口径越来越大,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我们有理由相信,中间阶层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其成为社会主流只是时间问题。

  一方面,高等教育产业口径迅速增长,中间阶层后备力量迅速膨胀,中间阶层职业成功的期望高涨;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好像有些措手不及,并没有准备好接纳蜂拥而至的中间阶层,也没有为中间阶层的发展需求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就业和职业发展成为中间阶层沉重的压力。就像投入大量成本经过雕琢的产品迫切期望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却难以找到肯出合适价钱的买主,造成了产品积压;即使找到商家,也对受到打压的价格感到不满。这种瓶颈式的冲突导致中间阶层的普遍焦躁情绪。社会生存和竞争压力虽然并非中间阶层所特有的,但中间阶层的预期比其他群体更大。比如,在当前中国现实国情中,社会较低阶层大多和出身有关。即使不能实现向上流动的愿望,也会有一种宿命感,不会产生太大的社会压力。而中间阶层在社会竞争中投入大量成本,特别是教育成本,对未来的社会位置有明确的期望,实现向上流动的动机很强。同时,中间阶层的内部流动性相当大,给了每个人成功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向上流动的欲望很强。

  2能力与行动的距离

  中间阶层从开始发育起就与知识精英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前的高等教育更是成为跨入中间阶层的门槛,所以中间阶层的政治认知能力较强。中间阶层是当前社会的骨干,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获取能力,因此,其活动能力较高。同时,中间阶层的政治冷漠使得他们的这些优势并没有充分转化为政治认知能力和社会、政治参与能力。对于正式的政治参与,他们大多表现为政治冷漠;对于社会运动,他们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即使对于和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集体行动,他们也越来越以理性的眼光计算着个人得失。中间阶层从传统知识分子身上继承而来的适合责任感,与市场化中的理性发生了冲突,其批判精神在大多数情况下失去了锋芒。这种两面性也导致了中间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意识上的自我困惑、痛苦,与行为上的取舍矛盾。

  3整合与分化的冲突

  企业白领、政府机关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专业与管理人员和中小自营者(包括中小企业主、知识个体和房产出租者)等社会群体,它们之所以被共同归类为“中间阶层”,是因为他们在社会资源获得能力与获得量上类似。然而,中间阶层本身是多个社会群体的堆砌。从经济要素上,中间阶层可以划分为以个人专业能力为基础的“新”中间阶层,以及以资本增值为基础的自营者;从职业种类上,中间阶层可以划分为公务员、企业白领、知识分子等;从中间阶层自身的层次上,可以继续细分为上中间阶层、中中间阶层和下中间阶层,每个层次存在较大差异。

  更本质的阶层分化表现在其内部各群体间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并不相同,存在“体制——市场”两个维度。“双色蛋糕理论”可以描述中间阶层内部各群体之间资源获取来源的差异。如果把按市场机制分配的资源看做白色的奶油,把按传统体制分配的资源看做黑色的巧克力,那么中间阶层个人所获取的社会资源都是一个由奶油和巧克力两种成分做成的“双色蛋糕”。体制分配与市场分配并非和睦共处的两种机制,而是存在着博弈式的竞争与冲突。这种资源分配的分歧反映在社会认同与交往上,依靠不同机制获得社会资源的中间阶层群体之间彼此疏远。

  4社会联系约束与需求的冲突

  广泛的社会联系与有效的社会组织对中间阶层个体的社会参与意义重大。即使中间阶层内部充满了各种异质化因素,其共同体因素仍然可以使松散的中间阶层得到社会整合,这种整合的平台就是各种民间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中间阶层社会整合的必要条件。而提供这种社会联系的有效载体或平台,就是一些社会团体和组织。但由于制度约束,我们当前的民间社会组织极其匮乏,不能有效填补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留下的大量空间,这种社会组织的缺失使中间阶层失去了整合平台。传统上的工会、妇联、共青团、工商联以及各种专业协会等,它们从本质职能上属于政治控制社会外围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这些组织虽然比较正式,有体制的依托,但它们对中间阶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已经呈现出弱化趋势。社会组织缺失,缺乏足够的社会联系,导致了当前中间阶层社会联系范围非常狭窄、社会参与渠道狭窄、政治态度消极,缺乏足够的社会整合。

  同时,中间阶层仍然具有社会联系的渠道和潜力。中间阶层是当前各种社会团体的骨干,是有积极社会交往需求的群体,成为各种新兴社会交往渠道的倡导者。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为中间阶层提供了几乎无限大的交往空间。

  5政治冷漠与公民性特征的冲突

  中间阶层混合了多种政治文化类型的特征,具有很多公民文化的特征或迹象。这些特征包括:中间阶层在法律层面上的公民意识较强,恪尽公民责任,维护公民权利,在社会冲突中更倾向于考虑法律层面的解决途径;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潜力较高,一旦中间阶层开始关注政治,可以迅速转化为实际的政治认知与政治参与,可以对政治形成一种持久的压力;中间阶层有明显合作倾向,集体行动的组织能力较强,从而降低了个人所承担的政治成本和政治风险,并增加了社会参与中的谈判能力;中间阶层具有更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动机,除了最直接利益动机,社会责任感也是公民参与的重要推动;中间阶层具有一些现代的政治理念,较早完成了启蒙,在社会生活中强调民主政治与公民权利,对传统的集体主义与臣民理念具有批判精神;相对于其他阶层,中间阶层所具有的公民性程度更高一些,人数比例更多一些。

  同时,中间阶层在政治文化上距离理想的“积极——理性”公民仍然十分遥远,他们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政治冷漠、政治认知有限和政治参与能力有限。我们很难说中间阶层已经形成了公民文化;另一方面,中间阶层已经表现出了一些公民文化中所必需的重要特征,至少中间阶层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最接近公民文化特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