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阶层基本概念的辨析




  与中间阶层相联系,出现了具体指向类似,但名称各异的许多或新或旧的名词,往往令人无以适从。比如中产阶级、中间阶级、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中间群体、中等收入者群体、新富裕群体、新小康群体、白领、小资、BOBO、IF等,都在当前国内学者论述、媒体炒作或正式官方文本中出现过。对这些名称的辨析不仅仅在于字面,还关系到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大环境中对一些基本思路、基本判断的认识。

  一“阶级”、“阶层”与“群体”

  分歧最多的,是以“阶级”来称呼中间阶层,还是以“阶层”、“群体”来称呼它。阶级和阶层都是社会结构分析中的核心词汇,群体也是社会科学中的关键术语,它们的含义呈现多个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辨析它们,其中主要是阶级与阶层之间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总体趋势下的理念变化

  我们所熟悉的阶级概念主要来自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在此之前,最先用阶级的观点来研究社会历史的是18、19世纪的法国和英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对阶级做出了经济的分析。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批判地吸收了以往的阶级分析方法,建立了阶级分析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工具。但阶级不仅仅是社会在结构层面上的概念,它的理论核心是阶级斗争。传统理论认为,每种社会状态下都存在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做一部阶级斗争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后的两大对立阶级,前者的历史使命是消灭后者,并铲除私有制这一阶级社会的主要根源,无产阶级最终也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这样,如果把中间阶层看做一个“阶级”,就必须将它容纳到整个阶级斗争理论框架之中。实际上,传统的阶级理论确实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理解中间阶层。根据马克思当初的判断,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那么,作为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中间阶级,要么选择资产阶级的立场,要么站到无产阶级的一边。马克思曾多处论述到了中产阶级在这种立场选择中的分化与两面性,如:“资产阶级社会的各个中等阶层,即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免要随着他们境况的恶化以及他们与资产阶级对抗的尖锐化而愈益紧密地靠拢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力图爬上资产阶级的地位,但命运中的一点点不顺利就把这个阶级中的某些人抛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去了”。参见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59页。马克思预言,除了两大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然而事实上,中间阶层如今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主流社会结构,而在中国,各种迹象表明中间阶层正在迅速壮大。马克思晚年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只不过没有来得及系统修正原有的理论。在对待阶级斗争问题上,我们在理念上已经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如毛泽东所说,各种社会矛盾大多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是如此,即使“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3~402页。在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党断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重新获得了正确的认识。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明确回答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他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2页。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历史决议的形式肯定了这一论断,党的十二大确认了这个提法,并且将它载入了党纲。后来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在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时,再次重申了这个正确的论断。

  历史发展到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党的重大决策,将有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与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相互包含、相辅相成,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间阶层作为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出现的一种新生社会力量,如果将之冠以“阶级”的名称,即使是出于一种传统的话语习惯,仍然会带来难以拭去的阶级斗争色彩。

  这种意识转变已经体现在党的文件中,如在十六大报告中,除了“工人阶级”之外,没有为任何其他具体的社会组成冠以“某某阶级”的名称,包括农民,对于那些新出现的社会组成更是如此。相反,对于各种新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们,一致使用了“阶层”的名称,表述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中共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中间阶层是具有某种共性的多种社会群体的组合,有些来自传统社会结构的分化,有的则属于新生的社会力量。它的出现绝不意味着在阶级斗争环境中的一个新生阶级,而应该是多元化建设者中的一个具体构成。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个价值目标,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因此,继续使用“阶级”来命名新生的中间阶层,在话语氛围上已经不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事实上,无论是西方主流的社会分层理论,还是当前国内主流的社会分层理论,大都是“阶层”意义上的讨论,而非传统“阶级”意义上的讨论。

  中、西文互译的辨析

  在西文里,一般都使用英文的“class”、法文的“classe”、德文的“klasse”和拉丁语的“classis”或“classicus”等表示“阶级”或阶层。古罗马曾将国民分成六类,每一个类别就是一个classicus。然而在通常的西方文献中,这些词汇同时对应着中文里的“阶级”与“阶层”这两个概念。比如,英文“class”既可以翻译为“阶级”,也可以翻译为“阶层”。至于其真正的涵义,是属于传统阶级斗争理论,还是指非阶级斗争理论的阶层概念,则要看学者本人的理论倾向和上下文背景。在翻译中如何选择,也主要看译者的个人偏好。在中文中,阶级和阶层在涵义上具有本质的差异,前者通常指阶级斗争理论中的“阶级”,而后者的意识形态色彩较淡,主要呈中性。因此,中、西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很大的混淆。

  可以与中文里的“阶层”直接对应的是英文里的“stratum”,其复数形式为“strata”,动词意义上的社会“分层”为“stratification”。这些词最初是在地质学的意义上使用,指地质构造分析中的不同层面和层次离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若干部分和层次,可以与地质分层上的涵义相比照。因而。许多社会结构分析的学者借地质学上的这个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直接使用“stratum”、“stratification”代替“class”、“classification”来表达阶层和社会分层。从字面上来看,“class”相对于“stratum”的等级意味更浓厚一些。

  实际上,即使回到传统的阶级理论,中间阶层也很难被称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因为它人数较少,构成复杂,处于社会主要矛盾阶级之外,阶层意识和行动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学者直接将中间阶层归为工人阶级的特殊阶层,称之为“新工人阶级”。Fidler:The British business elite: its attitude to class, status and power,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81, p261.

  西方学者在讨论社会分层问题时除了使用“stratum”之外,虽然许多人仍然使用“class”这个名词,但以“阶级”内涵为主题的很少。即使有,也主要是新马克思主义者,其他大部分学者对阶级斗争并不感兴趣。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描述中间阶层的有关社会现象,而不是找出社会发展方向或规律,也就不必为这一社会力量的阶级归属费心。参见周奇:《关于“中间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载《欧洲》,1994年第4期。因此,将英文中的“class”直接翻译为阶级,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恰当。

  另外有一种理解,将阶层看做阶级的进一步剖析,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具有共同的阶级属性。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关于“阶层”词条的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页。比如,地主因为土地数量可以分为大、中和小地主;农民阶级则因为受剥削的程度被分为上中农、下中农、贫农和雇农;资产阶级有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分;工人阶级也分为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和店员等。可以说,这种理解仍然属于传统阶级理论,因为阶层概念相对于阶级概念是从属性的。但我们很难说中间阶层属于哪一个更高范畴的阶级。与其囿于传统阶级理论的束缚,不如转变思路,阶层同样可以作为社会结构划分的直接归宿。

  总之,把中间阶层看做一个阶层还是一个阶级,其理论起点存在根本的分歧。前者已经和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仅仅联系在一起,而后者则不同,仅仅是指在某种维度上存在同质性的社会共同体,并没有隐含其他理论预设。在当前的和谐社会构建中,如果仍然使用阶级这个名称,无论是有意识地延续传统观念,还是出于无意识的传统话语习惯,相对于“阶层”的名称,都已经不合时宜。

  “阶层”与“群体”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关于“社会群体”词条的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7页。例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氏族、家庭,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邻里,以业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则是职业群体等。

  因此,相对于阶层和阶级而言,“群体”的概念要宽泛、松散、随意得多,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规模和范围较狭窄。如果把阶层和阶级看做社会结构中的“层”或“带”,那么社会群体则可以看做社会结构中的许多“点”,社会可以看做由一个个单位(unit)或细胞(cell)所构成的系统,而且点与点之间交叉重叠。从这个意义上,阶层是由许多具体的群体所构成的。

  更重要的是,阶层概念强调了社会分化,不仅承认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客观差异,而且还承认社会成员的这些综合差异导致了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而群体本身则不包含社会分化的意义,仅仅体现了社会差异。

  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是我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两者不是矛盾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协调。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和矛盾,而当前的许多社会问题都与社会分化相联系,社会分层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够建立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因此,不但不能武断地将中间阶层看做一个阶级,也不能简单地将它看做一个社会群体。处在社会分化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双重背景中,将中间阶层看做一个新生阶层比较恰当。

  “中间”与“中产”

  如上所述,对于新生的中间阶层,“阶级”的称呼不如“阶层”更符合本意和时代背景。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选择:是中“间”阶层还是中“产”阶层?

  在英文中,无论“中间”还是“中产”,它们都来源于同一个英文词汇“middle”。从字面本身来看,“middle”只有“中间”的意思,并没有包括“产”的涵义。那么,为什么我们在传统上更多地使用“中产”而不是“中间”呢?这涉及社会结构划分的基本标准问题。

  “中产”这种用法和传统阶级理论中的阶级划分标准是一脉相承的。传统阶级理论的前提是,社会组织的首要功能在于满足人类的需要——衣、食、住、行,生产系统是核心,其他社会要素是围绕生产系统形成的,分配不过是生产的附属功能。将阶级定义为“在生产机制中担任相同角色的人们的集团”,是从“生产第一性”这一假设中衍生出来的。因此,对阶级进行划分的惟一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获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数量等。这样,资本家是工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称为“资产阶级”;工人是所有被雇用者(包括农业工人),称为“无产阶级”;而地主是土地资产所有者,称为“地主阶级”。

  但是,这种阶级划分标准却在定义中间阶层时发生了困难。中间阶层主要包含两部分:小资产者和专业技术与管理职业群体。“在现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这个“新的小资产阶级”,指的是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民等。而逐渐壮大的新兴中间阶层主体是专业人群,如律师、医生、企业管理人员、政府职员等。如果说前者仍然可以从生产资料的占有上来界定,与传统阶级理论相契合,那么后者就不能单纯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来界定了。因为虽然他们拥有明显高于产业工人的收入、财富、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等,但他们和工人阶级一样,几乎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同属于资产阶级的被雇佣者。这样,这些新兴社会群体应该归为“无产”阶级,而不是“中产”阶级。

  要从理论上解决中间阶层的社会结构地位问题,只有放弃传统的生产资料一元标准。韦伯认同马克思重视经济基础的传统,但他是从经济的商品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来进行阶层(或阶级)分析的。他认为,阶层(或阶级)是由具有共同生活命运的人组成的,而生活命运又是由他们处理商品的技艺以获取收入的能力决定的。因此,财产而非生产资料才是一个阶级的特征。而且,财产并非阶级的惟一标准,它是和个人声望、影响力(或权力)一起构成阶层(或阶级)共同体的多元标准。这是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渊源,并在研究者中成为主流,被称为新韦伯主义。西方主流的社会分层理论继承了阶层划分的多元标准的思路,但并非机械地接受韦伯划分阶层的经济、权力与声望三个界定标准,而是在韦伯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并特别强调了职业分层标准。准确地说,韦伯为西方学者提供了对马克思一元标准的反思,以及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选择分层维度的新思路,如财富、声望、影响力、职业、教育素质、生活方式等标准中的一个,或若干个标准所形成的综合体系。

  因此,在中间阶层的界定上,从来都没有使用过纯粹的生产资料一元标准。中间阶级或阶层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其他传统社会组成(如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地主阶级等、贵族阶级等)不同的社会构成,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整体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中间性”地位——当然,具体如何界定这种相对中间性需要另当别论,但绝非简单生产资料意义上的“中产”特征。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继承了传统阶级理论的内核。同时,它们在面对传统阶级理论解释中间阶层乏力的现实面前,对一元化的生产资料标准做出了调整,从而在中间阶层的界定上比传统理论更加灵活、精致。如美国学者赖特的“矛盾阶级地位”理论,在剥削与阶级的关系问题上,他仍然坚持认为财产的不平等是剥削存在及阶级划分的基础。同时,他赋予财产更加宽泛和新颖的内涵,认为不平等分配的财产不仅指生产资料财产,它还包括劳动力财产、组织财产和技能财产。拥有生产资料财产的是资本家、小雇主和自雇小业主,拥有劳动力财产的是工人阶级,而另外两种财产的拥有者则是从事管理和技术职业的中间阶层。这些中间阶层受到拥有生产资料财产的资本家的剥削,同时依靠所拥有的管理财产和技术财产剥削他人。这样,中间阶层处于剥削与被剥削的双重矛盾地位中。Eric Wright: Class , Crisis and the States, London: New Left, 1978.希腊学者、“新小资产阶级”论者普兰查斯持认为: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从而把大部分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并领取薪金的中间阶层划归“新小资产阶级”,以区别于传统工人阶级,也有别于传统小资产阶级。而且,认为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应仅根据经济地位来确定,政治和意识形态倾向也是决定阶级地位的重要因素,从而绕开了生产资料界定标准。Poulantzas N:“On Social Classes”, in A Giddens and D Held (eds) : Classes, Power and Conflic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而马勒的“新工人阶级”论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工人将愈来愈少,非生产工人即技术工人和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会愈来愈多。工人阶级除了要直接生产有形的产品,还要生产无形的“生产条件”,即为生产提供技术、管理和服务等。这样,工人阶级不仅包括传统蓝领工人,还包括那些生产“生产条件”的科研人员与组织者等,称之为“新工人阶级”。

  由于新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阶级理论中的生产资料界定标准的泛化,其结论与新韦伯主义往往异曲同工。但我们很自然地提出这样的疑问:这还是严谨的传统阶级理论吗?与其不遗余力地修正、篡改原有的界定标准,为何不直接开拓新的思路来思考中间阶层基本概念?

  实际上,新韦伯主义的中间阶层多元界定方式一直是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主流,也是当前国内分析中间阶层的主要理论起点。如此以来,既然中间阶层这个社会力量的界定标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资料一元论,甚至不再是经济一元论,就没有必要仍然沿袭带有一元论色彩浓厚的“中产”的称呼。“中间”这个名称在涵义上更加具有弹性和包容性,这也更加符合“middle class”中“middle”的原意。

  而且,在当前大力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阶段,要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参见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版。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仍然使用“中产”阶层的称呼,无疑强调了生产资料在社会分层中的突出作用,使在生产资料占有程度上存在差异的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得以凸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对其他一些概念的考察

  除了中间阶层、中产阶层、中间阶级、中产阶级这四种用法的混淆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指向类似的概念需要澄清。

  1中等收入者、较富裕群体、后小康一代等

  “中等收入者”这个概念来自“十六大”报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参见中共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之后,许多媒体在使用中将“中等收入者”群体等同于中间阶层。“中等收入者”强调了经济收入水平,这是界定中间阶层的重要指标,甚至是最重要、最基础性的指标。而且,相对于中间阶级、中产阶层和中产阶级的用法,“中等收入者”淡化了阶级斗争色彩,而且也不再强调阶层划分的生产资料标准,成为一个指向明确、判断简单的界定方式。

  我们也要看到,“中等收入者”只包含一个阶层划分指标,而且这个指标明确限定为经济收入(甚至没有包括财产),并不能涵盖当前社会科学分析中对中间阶层的共识,与人们在日常中对中间阶层的理解也不完全相符。所以,“中等收入者”的提法体现了对减少收入差距、缓解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指导原则;同时,“中等收入者”并不能与社会科学分析中的中间阶层概念等同,舆论、媒体宣传中的用法毕竟和学术研究不同。

  另外,还出现了一些与“中等收入者”类似的概念,如“较富裕群体”等,也不能替代规范研究意义上的中间阶层概念。而相应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有的人用“新小康一代”来指代生活水平已经超越通常小康层次的社会群体,这个说法同样不能等同于中间阶层。

  2白领阶层

  “白领”是相对于“蓝领”而言的,是一种从所从事的具体职业来界定社会分层的方式。“蓝领”指代传统的产业工人,而“白领”主要指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米尔斯直接用白领的概念来分析美国的中间阶层,并对其20世纪50年代白领所包含的职业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政府管理人员、大公司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医生、律师、知识分子、市场销售人员、文秘人员等。参见〔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白领的职业构成也越来越丰富。

  白领是个内涵相对丰富的概念,除了职业种类之外,还包含了共识性的其他社会特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日常用语中使用频率都很高。比如,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有研究者对白领提出了“三高”标准:较高学历、较高收入和较高职位,认为他们是指那些正从事着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热门职业、具有高学历、有着较高收入的青年群体。郗杰英:《解读新白领》,载《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6期。另一项社会调查将白领界定为在“三高”(高学历、高收入及较高职位)标准中符合其中二项条件、年龄介于20~39岁、从事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杨雄:《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载《青年研究》,1999年第6期。

  然而,按照通常的理解,白领属于中间阶层的新生力量,相对于传统的小资产者和小农场主等“老”中间阶层,可以被称为“新”中间阶层。所以,即使传统中间阶层在总体趋势上不断衰落,白领群体不断壮大,白领也只是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与完整意义的中间阶层相等同。而且,在舆论的理解中,通常把白领局限于企业领域中的新兴职业群体。

  3BOBO(波波),小资,IF等

  一些时尚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经常炒作一些与生活格调、消费方式、甚至做派打扮相关的概念,有些人有意无意地将其对象等同于中间阶层。

  比如BOBO(波波),来源于两个词汇的组合,即Bourgeois(布尔乔亚),主要意指中产阶级;和Bohemia(波希米亚),意指生活方式随意,甚至不羁的文化群体。有人对BOBO做出这样的描述:“BOBO族的精神精髓在于追逐财富,并以财富换取个人生活的最大自由。BOBO族一般拥有高学历、高收入,是现代新经济社会的精英。他们认为钱是挣不完的,足够生活享受就行了。他们花钱、享乐随意而自信、从容、有个性,追逐名牌,在乎名牌的质感,喜好出游、健身、美容、斗牌、陶艺等各种时尚。”总之,BOBO就是“有钱有闲享受生活”的人。“小资”与BOBO类似,但被认为是BOBO的初级形式,因为BOBO比小资“有更好的收入,花起钱来更随意、自信”。

  后来,又有人宣称“BOBO走了,IF来了”。IF(International Freeman)意为国际自由人,指那些“经常乘坐飞机在世界范围内出差、居住和旅游度假”的一群人。据称,要想成为IF,“除英语、诚信等基本技能和素质外,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专业特长,以及积极上进的精神。”这样,IF比起BOBO、小资来,好像少了些矫情,多了些敬业。

  无论对于这些时尚概念如何挖空心思进行描述,它们都主要注重一些外在的生活方式,指代对象模糊、多变,并不能作为严谨的社会科学术语来对待。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与社会分化的双重背景下,中间阶层虽然有指向类似的各种名称,但只有“中间阶层”这个概念能够比较适当地表述这一新生社会构成。相对于“阶层”的用法,“阶级”保留了浓厚的传统阶级斗争色彩,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目标共识的形成;而“群体”又回避了社会分化的客观现实,否认了和谐社会的动态历史过程性。“中产”仅仅强调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社会分层功能,没有反映中间阶层多元综合的“中间”性特征,不利于发挥同样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各阶层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其他一些概念,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角度看,要么概括不全面,要么指向模糊,不能替代中间阶层这一规范的概念。

  第三节中间阶层的界定〖1〗一中间阶层的“老”与“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同中间阶层有“新”、“老”之分。

  马克思的论著里将中间阶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小企业主、个体手工业者、小农场主(自耕农)等组成的小资产阶级;另一部分由经济地位相对独立的律师、医生等所组成的专业技术阶层,或资产阶级的服务阶层,两者共同构成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过渡中间层。随着小资产阶级逐渐衰落,而专业技术阶层逐渐壮大,马克思开始关注专业技术阶层这一新兴阶层,而将原来的小资产阶级称作“老中间阶层”。米尔斯也在其关于中间阶层的专著中使用了这种称呼,并对新中间阶层从职业上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包括政府管理人员、大公司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医生、律师、知识分子、市场销售人员、文秘人员等。参见〔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随着职业构成越来越复杂,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可以划归为新中间阶层的职业群体也会越来越多。

  在西方,中间阶层的“新”与“老”确有所指。老中间阶层自古有之,而新中间阶层则是在当代社会职业分工不断细化中逐渐形成的。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新、老中间阶层在出现与发育的时间上并没有明显先后之分,不能说一个比另外一个更“老”或更“新”一些。二十多年前,随着计划体制的消解,作为改革开放产物的个体工商户(“老”中间阶层的萌芽)和新兴白领职业(“新”中间阶层的萌芽)同时开始涌现。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新中间阶层比老中间阶层出现更早。比如,将时间上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间,各种形式的“老”中间阶层被消灭,而广大具有“干部”身份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与“新”中间阶层有类似之处。

  可以看出,中间阶层的“新”与“老”的划分实际上是一种职业界定方式。

  “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

  对所属阶层主观界定的根据是被研究对象的自我认同,而客观界定则是按照研究者预先设定的客观指标来衡量。

  主观界定充分照顾到了被研究对象的观念与感受。正如英克尔斯在研究现代化时所强调的,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是“人的现代化”,人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具备了一些基本特征,才可以确认社会的现代化。参见〔美〕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然而,如果采用主观的认定标准,则会带来被研究者在自我判断上的随意性,被研究对象相互之间,以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在理解上的分歧。有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主观认定和客观认定的结果往往不太一致,一般会出现自我评价高于客观评价的现象。比如,美国《财富》杂志在1940年进行的调查中,给出“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三个备选答案,80%的美国人选择自己为中间阶层,这个结果成为许多人欢呼美国已经“中间阶级化”的直接证据。但后来阶层分析学者理查德·森斯特的研究却表明:美国人不喜欢“下层阶级”这个称呼,所以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中层阶级,即使那些数量庞大的蓝领工人也是如此。转引自〔美〕吉尔伯特:《美国的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0~303页。中间阶层作为一个新生的现象和概念,学者们在如何界定时都争论不休,一般民众更难有清晰的标准。客观界定虽然忽略了被研究对象的个人观念和感受,但操作简单、明确,可以通过显而易见的职业、收入等指标界定中间阶层。因此,依据客观指标特征来界定中间阶层成为研究中的主要方式,而主观界定常常作为一种补充。

  在具体使用客观指标的时候,学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研究角度和条件来选择使用一种指标,或几个指标的组合。如果选择指标组合,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往往有主次之分;其次,指标之间往往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或多或少的相关性,甚至有时这种相关性很高。

  三 新马克思主义与新韦伯主义的分歧

  新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层理论相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要灵活、精致得多。如美国学者赖特的“矛盾阶级地位”理论,在剥削与阶级的关系问题上,他仍然认为财产的不平等是剥削存在及阶级划分的基础。同时,他赋予财产更加宽泛和新颖的概念,认为不平等分配的财产不仅指生产资料财产,它还包括劳动力财产、组织财产和技能财产。拥有生产资料财产的是资本家、小雇主和自雇小业主,拥有劳动力财产的是工人阶级,而另外两种财产的拥有者则是从事管理和技术职业的中间阶层。这些中间阶层受拥有生产资料财产的资本家的剥削,同时依靠所拥有的管理财产和技术财产剥削他人。这样,中间阶层处于剥削与被剥削的双重矛盾地位中。Eric Wright: Class , Crisis and the States, London: New Left, 1978.希腊学者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其理论特征有两条:一是以非生产性劳动作为划分和确定“新小资产阶级”的标准,从而把大部分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领取薪金的人划归“新小资产阶级”,以区别于传统工人阶级,也有别于传统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应仅根据经济地位来确定,政治和意识形态倾向也是决定阶级地位的重要因素。Poulantzas N:“On Social Classes”, in A Giddens and D Held (eds) : Classes, Power and Conflic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而马勒的“新工人阶级”论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随着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工人将愈来愈少,非生产工人即技术工人和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会愈来愈多。除了受过训练的传统蓝领工人,“新工人阶级”还包括那些生产“生产条件”的科研人员与组织者等。意大利学者卡切迪的“新中间阶级”理论以社会承担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职能”为标准划分社会阶级,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主要有三个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新中间阶级”,而“新中间阶级”仅指工厂企业中的中下层管理人员。Carchedi G: On the Economic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 Classes,London: Routledge,1977.

  当然,这些理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有概念进行泛化了处理,保持了传统理论在新的社会现实中的解释力,但同时也面临一个理论困境:这还是传统理论吗?

  新韦伯主义继承了阶层划分的多元标准的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机械接受了韦伯划分阶层的经济、权力与声望三个界定标准,而是在韦伯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并特别强调了职业分层标准。准确地说,韦伯为西方学者提供了对马克思一元标准的反思,以及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内选择分层维度的新思路。新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关键概念的泛化,其结论与新韦伯主义往往异曲同工。相对于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成为阶层分析的主流,包括中间阶层的界定。

  四多元化的界定指标

  如前所述,新韦伯主义的多元界定思路成为阶层分析的主流。概括来看,学者们常用的中间阶层界定指标主要包括四类:经济类指标,社会地位类指标,政治类指标,以及文化类指标。

  经济类指标包括职业、收入和财产等。布劳(Peter MBlau)和邓肯(Oliver DDuncan)在《美国人的职业结构》(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分层模型。职业可定义为社会角色,表示一个人为了谋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在激烈的生活竞争中,人们的生活机会关键取决于社会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或生产资源的需求情况,其突出的标志就是社会对职业的“标价”。“对大多数人而言,在现代社会中,职业也许已经成为人们物质报酬水平、社会地位水平和生活机遇水平的一个最有力的指示器。因此,在本世纪里,把职业结构划分为与不同水平的社会和物质不平等相联系的,将职业结构普遍理解为社会阶级的聚合体,已成为各类社会学研究者的常识。”David Ro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M〕, Hutchinson, 1988, p13.“在工业社会中,职业是衡量人们所得到的报酬水平及其社会地位水平的最好指示器”Rosemary Crompton: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urrent debates〔M〕, Polity Press, 1996, p50.。正因为如此,当代社会学研究人们进入社会位置和社会阶层的主切入点是人们“进入不同的职业阶层”。Gerhard E Lenski: Power and Privileg 〔M〕, McGRAW -Company, 1996, p195.收入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内的货币收益,例如年薪。但要注意的是,收入和财产是有区别的。财产指各种资产,如储蓄存款、房地产、有价证券、小汽车等大件消费品、企业资产等;消费性的财产和投资性的财产,在社会分层方面往往具有不同的研究意义。它可以是个人、家庭收入的积累,也可以是通过继承等其他手段得到。

  在社会地位方面,有个人声望、社会交往、品质素养等指标。个人声望表示社会对其社会价值认可、尊敬等情感,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影响是明显的。虽然这种指标比较抽象,但仍然可以观察被研究者下意识的态度,如对观念或生活方式的模仿。社会交往是重要的,因为它促进了某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行为、观念和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相似性。地位结构中具有既定地位的人,容易与其地位相同或相似的他人建立更多的个人联系和交往。个人品质素养是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受家庭、社区环境和个人经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有学者根据统计筛选出父母对孩子最希望的一些品质素养特征,如恭顺、整齐清洁、体谅他人、好奇、自制、快乐、诚实等,发现不同的父母对这些品质的期望排列顺序是不同的,表现出了与父母阶层地位的相关性。Melvin L Kohn, and Carmi Schooler: Work and personality: An inquiry into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Norwood, N J: Ablex Publishing, 1983.

  政治方面有两个与社会分层有关的指标:权力,阶层意识。韦伯将权力定义为“个人或者群体即使有人反对也要实现其意志的潜力”。Max Weber: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ew York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可以看出,这里的权力其实是一种影响力,而不仅仅是狭义的政治权力,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上级对下级的支配权力。首先提出阶级意识概念、集大成者是马克思,相关理论对后世形成了深远影响,并引起广泛争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是指由生产关系规定的对阶级成员资格认可的意识,对于这一共同身份产生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感觉,以及为谋求阶级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倾向。马克思认为只有一个群体的成员具有阶级意识时,才能被定义为一个阶级,即自为的阶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概念是阶级理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阶级冲突意识层面上的必要条件。是否存在普遍的阶级意识,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为了避免意识形态化,我们这里宁愿称之为一种“共同体意识”,是对自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与众不同的某种自觉辨识意识。

  在文化方面,有知识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指标。教育从来都是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往往通过其他方面得到综合的表达,如声望、品质素养、职业获得、影响力、共同体意识、收入等。有学者认为,知识的力量在现代经济中的充分显性化,取代了物质资本而占据社会的支配地位,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赖以生产与发展的经济形态,还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嬗变。资本的占有者是社会的上层,而知识的占有者成为社会的中间阶层。参见张孝德:《知识经济社会与中产阶层》,载《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5期。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是国内媒体很热衷讨论的话题,有媒体更将中间阶层生活方式渲染得无以复加,提出了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志:①年收入20万元以上。②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希望于近期内上市。③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算。④有丰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总会或者打麻将,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⑤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呆过三年以上。⑥对一些时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兴趣,但对于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各个国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识,特别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识。⑦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⑧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⑨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文解释。⑩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分别转引自辛保平:《中国中产阶级真相》,载《投资科学》杂志,2003年总第617期,第26、38页。国内学者从理论、实证和经验上分别探讨了中间阶层的界定标准,甚至一些官员和媒体也参与其中。这些界定标准借鉴了西方社会分层的研究成果,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从整体上并没有超越上文所述的内容。其中,有的只是在经验或理论上进行了探讨,有的则进一步做了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