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美国报业的年轻物种:非传统周报

作者:高金萍




  二○○七年七月,第一届北美免费日报协会(North American Free Daily Newspaper Conference)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圣彼得堡举行,会议由甘塞沃特媒介公司承办,主题是“免费日报的革新战略”。然而,会议期间,与会者的头等议题却是“非传统周报”(Alternative-newsweekly)。纽约甘塞沃特媒介公司经理、《美国地铁》的前发行人亨利·斯格特大声疾呼:“当我们谈论全国广告业时,我们一再听到非传统周报。虽然免费日报的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们一周只出版五天,于是,人们难免做出其他选择——非传统周报。”
  根据美国非传统周报(刊)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 Alternative Newsweekly,简称AAAN)的统计,一百三十多家非传统周报覆盖了全美主要的大型城市,它们拥有两千五百万受过良好教育、有较大影响力、活跃积极的成年读者,占全美成人(二○○五年数据)的7.9%。根据发行稽核局(The 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简称ABC)发布的报纸发行量核查数据,《乡村之声》(Village Voice)、《波士顿凤凰报》(Boston Phoenix)、《芝加哥读者》(Chicago Reader)、《创意休闲》(Creative Loafing)、《旧金山海湾卫报》(San Francisco Bay Guardian)等非传统周报的发行量均已超过十万份,在本地成年读者中具有较大影响。美国报业协会(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简称NAA)二○○六年五月八日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出非传统周报的市场占有情况:二○○五年十月至二○○六年三月,全美报纸非周日版日发行总量下降了2.5%,全美日报的收入总量下降0.3%;同期,非传统周报的收入却上升了3.6%。
  对于美国主流报业而言,非传统周报已经不再是报业的调味品或开心果,它正在成长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品牌。如今,它已不是街头耍把戏的小角色,而是美国读者在主流报纸之外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他们融入本地生活的一支拐杖。
  生于平静的生活,长于喧嚣的时代
  非传统周报是“二战”后美国报业领域出现的年轻物种。一九五○年是冷战的高潮期,也是反叛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令人栗然的政治氛围与社会底层茂盛的精神力量交织在一起。在貌似平静的社会潜流下,人权运动逐渐拉开了帷幕;“垮掉的一代”宣告向旧的文化传统告别;法国新浪潮电影登陆美利坚;爵士乐、摇滚乐冲入美国人的文化视野。与一九五○年前后相比,许多人认为那是美国历史上的平静时代,而实质上,艾森豪威尔时代整个美国社会积聚着焦虑不安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在新闻界亦有所展现。
  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诺曼·梅勒、丹·沃尔夫和著名作家爱德华·范彻创办了第一份非传统周报《乡村之声》,意为“格林威治村的声音”。因为格林威治村是纽约艺术家的聚居地,所以该报着眼于文化艺术的报道与评论,坚持左翼立场,在当地知识分子中有较大影响力。《乡村之声》的创办,体现了新闻人的一种强烈愿望,那就是创造一种崭新的报道世界的方式。这种报道方式的着眼点从宏观的国家政治转向微观的政治与文化、市民与生活的展现。他们追求用自由主义的标准、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热情的新闻关注来报道公共事务。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非传统周报仍然被称为“地下报纸”,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年间诞生的《自由新闻》、《伯克利倒刺》和《大斑点鸟》等是其代表,仅从其报名就可嗅出其带刺儿的报道风格、浓郁的斗争气息和自由主义的政治倾向。越南战争爆发后,非传统周报发表了大量反战的文章。一九七○年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出版了《新时报》,这是愤怒的大学生们针对“肯特郡枪击案”而创办的一份非传统周报。对政治斗争的热情成为非传统报纸发展的第二支推动力。
  七十年代早期,大多数“地下报纸”销声匿迹。而此时,一个新的读者群体却浮出水面:“婴儿潮”逐渐成长,他们对非传统报纸的注视成为推动它发展的第三支动力。一九七二年,《创意休闲》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问世,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佐治亚州的第二大报纸。该报以新闻、文化和现代音乐艺术为主要内容,以创造性地为“婴儿潮”读者提供新的消费财富、打发时光的生活方式为办报宗旨,满足了战后“婴儿潮”读者们渴望“波希米亚”生活方式、反抗六十年代传统文化的愿望,刻意为他们提供新的文化消费。《创意休闲》的这种理念奠定了非传统报刊的一种基本模式,即关注生活细节。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来自于对“如何活得更精彩”和“新一代消费者如何选择新的消费方式”的关心。如果没有非传统报刊的介绍,简直难以想象星巴克、低泡啤酒以及文化冒险主义怎能走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九七一年非传统周报《芝加哥读者》正式创刊,卓越的编辑艺术和超低广告费为其赢得美誉,至今稳居AAAN最成功出版物的宝座。该报每周五出版,每期二百页,分为四个版组:一是读者评论;二是电影、戏剧及艺术事件的预告与评论,包括分类广告、个人广告;三是音乐和专栏文章,还有芝加哥各类俱乐部和音乐会的广告;四是流行卡通及特写文章。《芝加哥读者》的发行量并不是AAAN成员中最大的,只有十一万七千份(ABC,二○○七年七月数据),它覆盖三十五万年轻成人读者,其中93%接受过大学教育,71%为研究生,72%为单身,读者年均家庭收入为五万七千美元。《芝加哥读者》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开创了免费派送的先例,不追求报摊和发行量,这一发行方式奠定了非传统报纸的发行模式。过去大学生们创办的非传统报刊,往往因为找不到投资人,市场狭窄,不得已采用免费派送方式;还有一些出版物因为没有发行网络,也尝试把免费派送作为市场开拓的策略,谋求建立专有的受众群。《芝加哥读者》开创了美国免费报纸的新局面,把非传统周报推入免费媒介市场,极大地提升了免费报纸的影响,拓展了非传统周报的广告市场。
  如今,当你走进美国的书店、咖啡馆,或者路过繁华的街角,总会见到各类免费出版物散放在报架上,供人们随时取阅。在二○○一年“九一一”后报业萧条,免费报刊以及非传统报刊逆风而起,特别是在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等大城市,数量激增。二○○三年后美国报业协会报纸名录中增加的新报纸,大多属于免费发送的报刊。
  非传统周报兵分两路
  一六九○年北美大陆的第一份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Public Occurrences Both Foreign and Domestick)问世,北美的报业发展时代正式来临;十九世纪末,爱德华·斯克里普斯以自己创办的《克里夫兰新闻报》、《肯塔基邮报》以及收购的《辛辛那提邮报》为基础创建了美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报业集团。
  一九二九年,美国五十九家报业集团控制了全国三百二十五家日报。当时全国一百零六个十万人以上城市中的八十四个有报团控制的报纸。报业集团的兴起,使一大批报纸,特别是发行量较大的报纸迅速被少数大公司掌握,报业垄断的局面逐渐形成。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报业集团属下的报刊发行量巨大,影响范围广泛,代表了美国金融界、工商界和政界人士的声音,被称为“主流报纸”。这些“主流报纸”在国际社会上发出声音,是外国认识、了解美国的窗口。但是,在今天的美国,真正能够代表美国都市草根文化、反映美国都市社情民意的报刊,却是仅有五十多年历史的“非传统周报”。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