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重归古典

作者:李 零




  我们的经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不是五经,不是九经,不是四书五经,不是十三经,而是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书。
  我向读者推荐四本书:《论语》、《老子》、《孙子》和《周易》。
  为什么我把这四本书当经典阅读的基本教材,我想讲一下我的理由。
  第一,这四本书,是中国古典学术的代表作。先秦学术是诸子之学。诸子百家,影响最大,是儒、道两家。《论语》是儒家的代表作,《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作。这两本书,毫无疑问是先秦思想的代表作。另外两本也很典型。古代有两门学问,一门是治国用兵,一门是数术方技。治国无经典(有也不能讲),用兵有,《孙子》是先秦兵学的代表作;数术方技,古代有个到处应用的理论,叫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也没有经典,只有《易经》,影响比较大,涉及这个理论。
  第二,这四本书,年代最早,篇幅最小,《论语》约有一万五千字,长一点。《老子》、《孙子》、《周易》,都是约五千字的小册子(今本《孙子》在六千字上下)。其他古书,如《管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哪一本都比这几本大。读经典,先读年代早的小书,再读年代晚的大书,顺着读,效果最好。
  第三,这四本书最富智慧。中国典籍传入欧洲,约四百年,他们挑来挑去,看中的正好是这四本书,译本最多。它们比其他古书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
  简单说,我的理由是这三点。
  不过,我想把问题说得深一点、远一点。
  我希望读者明白,这四本书,只是一个窗口。它们的背后,还有更宏大的背景。它们只是样品。
  我想,没人怀疑,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学术史最灿烂辉煌的时代,肯定是先秦时代。这个时代,人才辈出、思想活跃。它和欧洲文明最伟大的古典时代一样,同样属于雅思贝斯所谓的“枢轴时代”(或译“轴心时代”),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先秦时代是子学时代,先秦学术是诸子之学。诸子百家平起平坐,是一种自由学术。当时,六经是装在子学的瓶子里,是子学的一部分,不像汉代,独尊儒术,只有六经最重要。汉代学术是经学时代。经学时代和子学时代不一样。儒经第一,儒子第二(《论语》、《孟子》成为传记),其他流派,其他流派依托的各种技术,皆不足道,或存或亡,幸存者,只能降居儒学之附庸。这不是中国古典学术的本来面目。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重归古典,反宗教专制,倡思想解放,不是回到中世纪。
  当今侈谈文艺复兴者,正好相反,此不可不察也。[现在的复古,都是迷宗教、政治和道德,过去叫道统和治统。不是复汉学(汉今文、汉公羊,大吹康子、廖子者流),就是复宋学(程、朱、陆、王)。]
  研究诸子之学,有六篇材料,是骨干的东西。
  (一)《庄子·天下》
  《天下》说,天下治“方术”者太多,皆以其学为不可加。《天下》所谓的“方术”是古代的技术(比后来说的“方术”宽),即上面说的数术方技和治国用兵之术。它要讲的不是这些,而是“道术”。所谓“道术”,是思想,最初,只有“邹鲁之士、绅先生,多能明之”。百家之学,就是从其中散出,“道术将为天下裂”。
  它讲“道术”,主要有六个流派:
  一、“邹鲁之士、绅先生”,是儒家。
  二、墨翟、禽滑厘,是墨家。
  三、宋、尹文,是接近墨家的流派。
  四、彭蒙、田骈、慎到,是法家。
  五、关尹、老聃,是道家。
  六、惠施、桓团、公孙龙,是名家。
  它没提到阴阳家。
  (二)《荀子·非十二子》
  《非十二子》不是泛论学术史,他只批评十二个人,恶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一、它嚣、魏牟,毛病是放纵情性。《天下》没提到。
  二、陈仲、史,毛病是压抑情性。《天下》也没提到。
  三、墨翟、宋,毛病是不讲差别。前者是墨家的鼻祖,后者和墨家有关。
  四、惠施、邓析,毛病是喜欢诡辩。他们是名家,《天下》没提到邓析。
  五、慎到、田骈,毛病是玩弄法律。他们是法家,
  六、子思、孟轲,毛病是假造传统,伪托圣贤。他们是儒家。
  荀子是儒家。儒家各派,他最恨子思、孟子,斥之为儒家之罪人。子张、子夏、子游的后学,他也看不上,唯一称道的是仲尼、子弓。
  这篇东西,也没提到阴阳家。
  (三)《韩非子·显学》
  《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只讲儒、墨。先秦子学,早期,主要是儒、墨。儒分为八:
  一、子张之儒,即子张(颛孙师)的后学。
  二、子思之儒,即子思(孔子孙孔)的后学。
  三、颜氏之儒,孔门八颜子,颜氏之儒,不一定是颜回的学生。
  四、孟氏之儒,即孟子的后学。
  五、漆雕氏之儒,可能是漆雕启的后学。
  六、仲良氏之儒,即仲梁子的派别,仲梁子可能是曾子的学生。
  七、孙氏之儒,孙氏是孙卿,这是荀子的后学。
  八、乐正氏之儒,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的派别。
  孔门七十子,子夏、子游、曾子、子张最后。子思、孟子更在七十子之后。《显学》无子夏之儒,最奇怪。上博楚简,颜回的“颜”和言游的“言”写法一样,我很怀疑,颜氏之儒,或即子游的后学。这些派别,主要是战国晚期的儒家。
  墨分为三,互称“别墨”:
  一、相里氏之墨。《天下》称为“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
  二、相夫氏之墨。
  三、邓陵氏之儒。《天下》提到“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
  (四)刘安《淮南子·要略》
  《要略》是分国叙述。它提到:
  一、鲁国:“儒者之学”和“墨子”。
  二、齐国:“管子之书”和“晏子之书”。
  三、韩国:“申子刑名之书”。
  四、秦国:“商鞅之法”。
  另外,它还提到“纵横修短”之术,没说具体国家。
  (五)司马谈《六家要指》
  它有三种叙述顺序:
  一、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二、儒者、墨者、法家、名家、道家、阴阳家。
  三、阴阳、儒者、墨者、法家、名家、道家。
  其中第三种是主要顺序。
  司马谈是史官,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最重阴阳家和道家。阴阳主于术,不是思想流派,放在最前。儒、墨是显学,称儒者、墨者,有别于后三家,放在其次。法、名是术,古人叫刑名法术,放在更其次。最后是归总于道家。
  (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班固的分类是根据刘向、刘歆,他们把古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门。其中子书,有所谓“九流十家”。十家,可以归为两类:
  一、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这六家就是司马谈的六家,但顺序不一样。西汉晚期,儒家最尊,其次是道家。当时盛行阴阳灾异,阴阳家也有一定地位。这是最主要的三家。法、名二家,属于刑名法术之学,秦代盛,汉代臭,几乎成为酷吏的符号或代名词,排在后面。墨家则销声匿迹(《史记》无传),最后归宿是神仙家(东汉有墨子派的神仙家)。
  二、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这四家,是新增。纵横家,见《要略》,是外交游说之术。杂家,是百科全书派。战国晚期,派别融合,很多思想家,都是通人。个人全能玩不下去,还有《吕氏春秋》、《淮南子》这样的集体创作。农家,是重农派和农业技术混在一起。小说家,只是稗官野史、琐语丛谈,都不是思想流派。
  班固说,九流十家,都是从古代的王官之学散出,每一家对应于一种王官,这是有名的王官说。
  阅读经典,我们要知道,古人的思想分类法和学术分类法是什么样。
  
  中国哲学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这个运动,不管有什么过火之处,它的伟大成果是确立了新学的主导地位,这点不能抹杀。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