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美国人富了怎么活

作者:苏福忠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老同事程代熙约我翻译一批西方当代作家访谈录,其中一篇是关于厄普代克的。那是他一九六七年夏天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一万多字的篇幅,颇有些内容。当时他三十五岁,已出版了四个短篇集子和五部长篇小说,其中《马人》还获得了一九六四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前还获得过美国全国艺术文学会的罗森塔尔奖和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他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在英国拉斯金美术研究院深造过一年,毕业后在《纽约人》杂志做过几年编辑,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关于文学艺术理论和实践却是相当有些资本和经历的。他对自己的作品、现实主义写作、文学中的性描写、神话传说和当代写作的关系、《圣经》和弗洛伊德等话题,谈得非常精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厄普代克说:“在我们人类中间,重要的不仅是人由什么构成的,人们彼此的依赖关系如何也是同样重要的。”
  按汉字计算,《兔子富了》有近四十万字的容量。好看的故事,曲折的情节,一个接一个的高潮,都不是这部小说的特色。厄普代克知道,故事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不过他要把故事写精,写细,写深,写进人的思想和意识里去。厄普代克在《兔子富了》一书中,着重写作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有利益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还有性关系上的(严格说来,这应该归入精神范畴)。
  兔子·安斯特罗姆已经要往五十岁上奔了。到了这把年纪才富起来,还是因为斯普林格老头子留给他一个斯普林格汽车商行,而他能得到这个“馅饼”又是因为他终于保住了与贾妮丝的婚姻。他和妻子拥有汽车商行的一半股份,斯普林格老头子五年前去世后,斯普林格老太太坐享另一半股份。十多年前他的家着火烧毁后,斯普林格老夫妇收留了他,他很感激,可他知道斯普林格老宅是“人家的家,不是他的家。他住在这里像一个寄宿者”。寄人篱下的滋味不爽快,但是兔子·安斯特罗姆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那个毛头小伙子了,一赌气可以一走了之。他过去的资本是好块头好个头打一手好篮球,可从来没有发家致富的启动资本。斯普林格老头子留给他资本,如今又赶上运气,代理日本汽车让他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前景,他自然要万分小心地呵护眼前的利益。活人在世,必须世俗化物质化社会化才能生活得如鱼得水。人到壮年的兔子,已经悟到了这一真谛。为此,他和与自己老婆有染的查利成了好朋友,因为查利是车行推销汽车的高手。为此,他与车行的各个部门和技术高手都相处融洽,因为他们是支撑公司的主力。为此,虽然坚决反对斯普林格老太太把查利赶走,甚至威胁说查利走他也走,但是一旦老太太做了,他还得委曲求全,先忍着再说。
  书中唯一算得上重大矛盾和冲突的事发生在他和儿子之间。他希望儿子在假期外出打工,培养独立精神,别总是张口向他要钱。他没有机会上更多的学,一辈子连一本书都没有从头到尾看过,只能看看报纸,学得一知半解向别人卖弄。他希望儿子比自己强,这是正常的父子之情。但是,当他看出来儿子到斯普林格汽车商行就业是想占据要位时,他和儿子的矛盾便不仅仅是代沟问题。他知道,这个汽车商行迟早是纳尔逊的,但是纳尔逊能够趁年轻时在外面闯荡几年,他自己好好经营几年车行,多挣下些钱,是上策。赚不了钱,兔子在正当盛年没有积攒,到了老年就没有保证。他借口纳尔逊还有一年就能完成学业成为一个大学生,在妻子和岳母面前反反复复做工作,阻止儿子进车行。兔子不怕给儿子花钱念书,但怕儿子搅乱了他赚钱的生意。因此他和儿子的矛盾是利益上的。
  贾妮丝这个妻子,和他分分合合,婚姻关系维持并稳定下来了,但不是因为爱情和亲情,而是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点——经营斯普林格汽车商行。随着年龄增长,贾妮丝在变化,知道共同理财,知道汽车行离开兔子的打理也不行。更重要的是,贾妮丝最终同意购买自己的房子,脱离母亲的阴影。年轻时期磕磕碰碰的婚姻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他们俩都在变老,到了携手白头的阶段了。贾妮丝离家出走,和查利生活了几年。这本是夫妻生活里的一个阴影,但是查利这个撩拨女人的老手,让贾妮丝在性交上开窍,成全了兔子和妻子的性生活和谐,兔子心存感激。少年夫妻老来伴儿,贾妮丝现在明白这点,能够维护这种关系,兔子满意了。
  岳母大人么,兔子与她不仅没有根本利益冲突,还是她们娘儿俩之间的和事佬。再说了,他毕竟是这个家里个子最高的男子,天塌下来还是他第一个先顶着。这是心照不宣的事儿,也是他暗中自慰的精神支持。
  这就是兔子·安斯特罗姆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兔子胆小,易受惊吓,但头脑清楚,反应灵敏,社会的动荡没有打乱他的生活平衡。打乱他的生活的是他的儿子,这种不平衡的出现就是小说的故事和情节所在。作家要写出寓意深邃的不平衡,让读者去寻找平衡,让读者既当读者又当思考者。现代小说的阅读已经不是热闹的故事和惊悚的情节——它们已经从严肃小说里剥离出去,成了通俗小说的看点和特色,而优秀的现代长篇小说,提供给读者的应该是深层的思考。
  书名是《兔子富了》,自然要写兔子富起来的生活、心态、变化和追求。小说一开头,作者用了近一千字的篇幅,用意识流的手法写兔子的心理活动,是兔子对现实生活态度的一个注释。俗话说,穷生事端,富长良心。贫穷的时候,他和黑人斯基特闹过革命。眼下富了,他马上想起了因制造动乱而被警察打死的斯基特。“一想到死去的人,你由不得会心存感激。”“死者的非凡之处,是他们把生存空间腾出来了。”好死不如赖活着,而兔子不是赖活着,而是阔绰地、滋润地、有滋有味地活着。“生活可以有选择地活着,就如同一个人从菜单上点菜,在果盘上挑拣一个光鲜的水果。”因为他现在可以“有选择地生活”,他就选择长跑健身,选择飞鹰俱乐部的休闲活动,选择波科诺斯湖度假,选择交往的圈子,选择倒卖金银发财,选择出国旅游,选择购买自己的房子……他有了新的更高更好的生活选择,旧的更差更糟的生活便随时会出现在脑海里。这样的写作占去了小说的大量篇幅,这些篇幅构成了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让读者看到美国社会的变化和科学、工业、经济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富足和影响。
  书中关于兔子的长跑,象征兔子擅跑的特性,象征兔子健身的富裕生活,也象征兔子跑向生命的终点。他每次跑步,都会感觉到“死人钻出了地面,他们在抓他的脚后跟”——父亲、母亲、小女儿贝基、斯普林格老头子、黑人朋友斯基特、教练托塞罗和老邮差阿本德洛斯……他在跑进他们的行列,死人把空间给他腾出来,他也得把空间给后人腾出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生生死死循环的。兔子不会追求圣人,只是平平庸庸地跑完一生。兔子的生活很平庸,却是芸芸众生的生活轨迹。
  分散于书中几处、数万字的长跑描写,与死亡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可谓独辟蹊径。
  但是,在精神上,兔子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人到壮年,他认识到“生活就是一团乱麻”,“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你自己的生活”。兔子把生活认识到这样的深度,那是因为他已经成了过来人。他跳出了生活的火炉,把生活的乱麻清理出来,可以面对自己的生活了。物质生活上想明白了,精神生活上屡屡受挫,心情郁闷,导致了他思想格调的不能升华和低级趣味。到了他这把年纪,他只是没有被生活吃掉的一只兔子,他精力充沛时满世界奔跑过,在奔跑中求生存是兔子的本能之一。兔子的生殖能力很强,他年轻时播撒过一些野种,但是人类社会的避孕措施使他的收成极其有限,儿子纳尔逊成为他传授生活经验的唯一对象。他对儿子说:
  “不相信点宗教,你会沉沦下去的。”
  “不相信,爸爸。人死了,就是死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