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卞氏的故事

作者:戴 燕




  接受东汉“皇统屡绝,权归女主”,“终于陵夷大运,沦亡神宝”的历史教训,三国的政治家对于女性介入政治抱有特别的警惕,但是就在这样一个时代,女性却未见得如坊间所传全然没有作为,她们也自有一种特别的影响力。在“三国妇女儿童与文学”的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就一起分享了魏武帝曹操夫人卞氏的故事。
  卞氏的家乡在今天的山东临沂,她原来的职业是倡,《说文解字》说“倡”即“乐也”,就是说她是一名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艺人。东汉末年,曹操在自己的家乡安徽亳州娶她为妾的时候,她才二十岁,然后一路跟着曹操到了洛阳。《古诗十九首》里有一首诗描写一个倡女嫁给荡子之后的生活:“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不过,卞氏要比这位独守空房的倡女幸运得多。
  曹操当时还有位夫人姓丁,丁夫人之前还有刘夫人。刘夫人死得早,留下曹昂和清河公主由丁夫人抚养,不幸曹昂死,丁夫人承受不了这个压力,竟然心理崩溃,日夜哭泣不止,让曹操很不耐烦。卞氏的个性却坚毅刚强,也足够沉着,与丁夫人截然不同。有两件事情可以证明:一件事发生在一八九年董卓进京,废刘辩而立刘协为献帝,杀死何太后自任太尉的时候。董卓是甘肃那边的人,他的军队骁勇善战不说,就连当地的妇女,据说也能“戴戟操矛,挟弓负矢”,其势自然不可阻挡。董卓本来也想笼络曹操的,可曹操不从,化了装出城暂避,当时传言就说曹操死了,他的那些随从都吓得想要离开洛阳回老家去。卞氏挺身而出,劝阻道:曹君这一去,是福是祸尚且不知,现在你们就要走,如果他明天活着回来,你们以后怎么有脸见他?正因有难,才要共生死嘛。曹操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大感欣慰,建安初年,眼见得形势转好,便废掉丁氏,确立她为继室。另一件事发生在曹丕立太子的时候。曹丕为卞夫人所生,二一七年立为太子,人们纷纷来向她道贺,也有人问她是否要以赏赐的方式让天下人一起分享她的喜悦,卞氏回答说:魏王是看曹丕年纪大,才让他做了继承人,这顶多说明我并非教导无方,根本还到不了要把御府内收藏的宝物都拿来送人以示普天同庆那一步。听到这番话,曹操更是高兴,称赞她“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卞氏嫁给曹操后,随军东征西讨,养成了俭省的习惯,有一次,曹操拿给她一些名贵的耳饰,她只选取一副中等的。曹操在世时,厉行节约,他自己的衣被洗洗补补都能用上个十年八年,别人家往往烧香以除秽气,他却不准家里放香熏,搁在衣服里头也不行,只许用枫胶、蕙草做香料的替代品。卞氏因此从来不穿好的面料,衣服上也不加什么花边装饰,可是她待人却热情大方,这种作风,对于曹操树立清廉形象、完成大业,自然有加分的作用。
  《古文苑》里录有一篇卞氏写给杨彪夫人袁氏的信,是现存卞氏的唯一作品。当然,由于《古文苑》的来历颇可怀疑,收录作品真伪难辨,署名卞夫人的这封信也很难说就是真的,只不过《古文苑》除了卞氏的这封信以及袁氏的复信外,还收了曹操写给杨彪的一封信并杨彪的复函,这四封信围绕的是同一事件,就是杨彪的儿子杨修被曹操杀掉这件事情,而今人所编《曹操集》也收了曹操的这一封信,所以在这里,姑且也将卞氏的这封信当一回真的。
  杨修字德祖,是汉太尉杨彪的儿子,累世三公,为丞相曹操主簿。他聪慧超群,《世说新语·捷悟》篇总计七条,其中有四条是关于他的,讲的都是他如何善于揣度曹操的心思。一般认为他之所以被杀,是由于卷入了曹丕与曹植争太子的矛盾,他与曹植走得近了。曹植有一篇《与杨德祖书》,居高临下地批评当代作者,同时诉说自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不得已才去当一个作家的宏愿,是文学批评史上的名篇。他还有一篇《柳颂》,序是这样写的:“余以闲暇,驾言出游,过友人杨德祖之家。视其屋宇寥廓,庭中有一柳树,聊戏刊其枝叶。故著斯文,表之遗翰,遂因辞势,以讥当世之士。”大概他和杨修在一起时,总是月旦人物,自命清高。而杨修在《孔雀赋》的序里也借题发挥:“魏王园中有孔雀,久在池沼,与众鸟同列。其初至也,甚见奇伟,而今行者莫视。临淄侯感世人之待士,亦咸如此,故兴志而作赋,并见命及。”似乎他同曹植一样,也有满腔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三国志》的《陈思王植传》说,曹操担心他足智多谋,又是袁术的外甥,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在背后支持,会干扰到太子曹丕的顺利继任王位,所以在二一九年,借口他泄露机密太多而将他杀掉。
  杀死杨修以后,曹操写了一封信给杨彪,解释杀杨修的原因,并送给他们夫妇一些贵重礼物,以抚慰杨彪的“父息之情”,信是这样写的:
  操白。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今赠足下锦裘二领,八节银角桃杖一枚,……所奉虽薄,以表吾意。足下便当慨然承纳,不致往返。
  在曹操致信杨彪的同时,卞氏也以夫人的身份写了一封信给杨彪夫人,行夫人之外交:
  卞顿首。贵门不遗,贤郎辅位,每感笃念,情在凝至。贤郎盛德熙妙,有盖世文才,阖门钦敬,宝用无已。方今骚扰,戎马屡动,主簿股肱近臣,征伐之计,事须敬咨。官立金鼓之节,而闻命违制,明公性急忿然,在外辄行军法。卞氏当时亦所不知,闻之心肝涂地,惊愕断绝,悼痛酷楚,情自不胜。夫人多容,即见垂恕。故送衣服一笼,文绢百匹,房子官锦百斤,所乘香车一乘,牛一头,诚知微细,已达往意,望为承纳。
  将这两封信合起来看,曹操说自己杀杨修为的是国家利益,道理极大极正当,冠冕堂皇,那是不得不杀,卞氏呢,她代丈夫补充说明杀杨修的具体原因,虽然于情不忍,却是势不得已,不杀不可。夫唱妇随、刚柔相济,这两个人配合得简直滴水不漏。曹操曾对手下官兵说:“治平尚德性,有事赏功能。”卞氏在人际间调和、斡旋的本领,或许就堪以“功能”相称。
  二一九年,曹操封魏王,卞氏受封王后。转年儿子曹丕即位为王,她被封王太后。不久随着曹丕称帝而为皇太后。二二七年曹丕死,曹丕的儿子曹睿继位,又被尊为太皇太后,直到二三○年去世。
  卞氏比曹操小十几岁,却是多活了整整十年,亲眼看见儿孙坐到皇帝位上,也体验到母仪的崇高与威严。曹操生前,对妻家有所戒备,卞氏每次帮弟弟卞秉向曹操邀官要钱,都被曹操一口回绝:他做了我的小舅子,还嫌不够么?但是曹操一死,卞秉照样封侯升官,起大宅子。卞秉的儿子卞兰在曹丕做太子时,献赋颂扬太子“才不世出”,曹丕明知这话有水分,却仍觉得受用,卞兰的孙女后来成了曹丕的孙子曹髦亦即高贵乡公的皇后,卞兰弟弟卞琳的女儿后来也成了曹操孙子曹奂亦即陈留王的王后。可以说终曹魏之天下,一直有卞家相伴左右,就这一点,也足见卞皇后不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她的才能恐怕还远在曹操的估计之上。
  杨联早年写过一篇《国史上的女主》的文章,主要讨论太后摄政以及母权、妻权的问题,他说在以儒教为本的传统中国,因为鼓励孝的行为,母亲的地位通常较高,这是有些太后临朝称制的前提。东汉以来鼓励孝行,好几位太后都临朝称制,而临朝称制最成功的例子要数和熹邓后,邓太后十七年掌政,抑制外戚,减轻赋税,重视文化教育,赢得朝臣拥戴,史称“和熹故事”,她以后的太后不无有心效仿者。也许是担心这种“权归女主”的历史重新复演,曹丕当政后,想方设法地阻止母亲插手政务,二二二年,他下达了一纸防止太后预政的禁令:“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违背,天下共诛之。”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文禁止太后摄政与其家族干涉政治。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