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开放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作者:高 梁 玛 雅 




  问:你最近呼吁:警惕跨国公司借改制之机吞并中国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为什么特别关注装备制造业?
  高梁: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产业,外资在中国装备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过大,而且还在扩大。所谓战略产业,是国家必须关注和支持的产业,首先是国防。科学技术和装备工业是国防的基础,对国家的战略利益关系重大。
  占我国GDP 40%的投资中,设备投资占40%,其中进口机器装备占三分之二,本国装备工业只提供了三分之一。高技术制造业的绝大部分依靠进口。在发达国家的强势竞争下,自己的骨干企业、工业体系的核心正在萎缩,并逐步被跨国公司兼并。如果说,东欧小国改革开放自由化,骨干企业基本被西欧公司并购,最后全面投入欧盟的怀抱,老百姓可以随便跨越走动,国界的意义可以说不大了。但中国是个大国,你连自己的国防基础都没有了,将会是什么样子?俄罗斯垮到今天,基本的骨干制造业还没丢掉,尽管那么困难它都不丢。普京刚刚签署一个命令,一千个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不许卖。那是他的命根子。
  现在反思国企改革,首先大家关注的是社会公平问题。但国企改革关系到制造业重点企业,就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了。中央提出自主创新方针,不可避免地要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有人对“反思”非常敏感,好像谁提反思,就是否定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路线,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脆弱。现在要反对另一方面的思想僵化,不要把改革开放当成目的本身。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占了主力地位。对外贸易中57%由三资企业完成。其中,电子业达到92%,机械制造业达到70%。外商控制了主要的出口渠道。中国确实要解决就业这个基本问题,但就业只能通过外国人来组织吗?中国经济本质上不能成了打工经济,不能是外国公司在中国雇用最便宜的劳工,使用中国的能源,污染中国的环境,向其母国提供最便宜的消费品。这不是中国自主自立的经济。
  我的问题是:中国是不是永远要服从今天的国际分工?是不是要把过去已有的工业体系、科技体系全部打乱拆散,并入跨国公司,彻底变成打工经济?市场经济最后是不是一定要走到资本主义?
  问:你这种呼声现在有多高?影响力有多大?
  高梁:至少在中央文件中,已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自主创新提到了重要位置。什么叫自主创新?首先自己得有主心骨,有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研究院所、自己的企业——不是外国人控股的企业,也不是外国人控制经营权的企业,是中国人控制的企业。
  改革开放有个前提,国家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说,要让大多数人过好日子,有起码的社会公正和公平,要捍卫国家的主权,自立自强。开放必须是坚持自主权的开放,不是殖民地型的开放。划不清这个界限,改革开放的未来就是拉美式的殖民地型的资本主义。我信奉的改革开放路线,是中央一再强调的,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改革开放。
  问:外资占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三分之二的比重,是不是国企改制的结果?你认为目前国企改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高梁:最大的问题,是要国企改革限期完成。先是MBO(企业管理者或管理层收购),老百姓反得厉害,暂停。于是就搞合资,能卖的全卖掉,城市把地皮卖掉,地方把自己的骨干企业卖掉。换得一时的财政收入,一时的减轻政府负担;得到一时的局部利益,丢的是长远的整体利益。
  一个招商引资,一个限期国企改制,这两条是地方政绩的硬指标,逼着他去卖家底。前提是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产业。政府要少管,那让谁管?让外国人管,把中国的经济命脉奉送给外国人吗?在利益的驱动下,省以下的骨干企业纷纷出卖,而且是廉价出卖、限期出卖,以卖为荣,就好像谁卖得快谁就升官。
  装备制造业有几个例子非常典型:大连电机厂、宁夏西北轴承厂、合肥变压器厂等,都是先叫外国人51%控了股。控股后马上把销售渠道拿走,财务拿走,总经理拿走,名为合资,实际上由外方控制。控制后就搞亏损,一个劲儿地亏。零配件一定要进口,高进低出,必然得亏。连年亏损后,中方一看没辙了,再谈。外方说,股权我全要。我所研究的几个企业,都是三四年的时间,全部玩儿完。
  合资前,这些企业有的是亏的,但也有不亏的。过去亏有几个原因:第一,在装备工业领域,中国企业的市场越来越小。大量进口外国装备,然后合资企业侵占本国市场。装备工业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市场让人家占领,国企能搞好吗?第二,根据统计,多年来国企的平均税务负担是外国企业的两倍。开放初期,外商对中国大陆不了解,为了鼓励人家来投资,搞了一系列税收优惠,现在连续二十多年了。我没听说过哪个国家是这么干的。第三,一片“国企失败论”,说国企就是搞不好。然后是“吐痰论”,说国企不能搞好,国有经济强大了,计划经济就更没法动了,宁可搞坏以后私有化。这么折腾了十几年,等于纵容总经理监守自盗,把工厂搞黄了,资不抵债,负资产、零资产。然后说算了,你给评估吧。本来价值一亿元的厂子,评估一千万元,他先出二百万元买下,五年还清。二百万元还是贷款,银行居然贷给他。买下以后,再免几年税,这厂子就是他的了。这么玩儿,分明就是挖国家的墙脚。后来MBO不行了,又卖给外国人。地方官一要招商引资,二要国企限期改革,三要丢包袱,还有什么破产政策、国家给财政减免等等。动不动就骂国有企业不行,说是制度不好,一定要把国企搞死才算完。
  问题在于,这些企业中有一部分是国家装备工业的中坚骨干、国防安全的支柱,全搞垮了怎么办?我们心中还有没有经济发展战略,有没有国家安全?还要不要为国家负责,为历史负责?
  开放是为了什么?怎么评估它的方法和效果?为了批判计划经济,连自力更生都批了,来了个大翻身。过去毛泽东批判洋奴哲学,总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来当洋奴。汽车行业的人,搞了二十年合资,引进什么技术了?就是一个装配技术。汽车的核心技术——底盘、发动机、整体控制等等——半个都没引进。满大街跑的都是合资的外国牌汽车,合资厂设计过一个整车没有?中国这么大的汽车市场,主流企业全部被跨国公司控制,这是极端自由主义理论熏陶的后果,民族气节、大局观念都被扔到脑后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
  问:除了跨国公司对国内市场的挤压和国企不公平的税收负担,国有经济衰落有没有国企管理者自身的原因?
  高梁:八十年代我在地方给国企厂长讲体制改革,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他们当时问:你们这么想,这么做,社会主义原则如何体现?但到九十年代就不是这样了。不少人一当上国企老总,想的不是怎样把企业搞好,而是如何捞。信念和责任感的失落,造成管理水平的下滑,导致效益下降,国企每况愈下。企业能否兴旺发达,归根结底是企业领导班子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企业的主人把财产信托给你,你如果玩忽职守,在西方也是不能容忍的。敬业和责任感,是做人的起码标准。
  问:前不久有消息说,花旗银行以六千七百四十万美元购买中国三百六十四亿元“不良资产”,近日又传出,花旗集团拟花费十五亿美元,换取广东发展银行50%的股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高梁:中国的改革已经改到核心部分了,银行、大的交通体系、资源性企业和对国家关系重大的骨干企业,是经济的支柱。对这些企业的处置,体制的变动,是不能由少数几个人说了算,必须由人民代表讨论认可。这部分改革是不能由几个人在屋里一拍脑袋、捅咕一下就能实行的。美国卖尤尼科、IBM销售业务,还要国会辩论,居然通不过。这种对国家安全无足轻重的企业尚且如此,中国这么大的事情,就更不能没有一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