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漫画与现实的交叉点?

作者:李政亮




  日本成为“正常国家”——这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所宣示的政治目标。在此宣示之下,日本再次进入国际政治角力以及历史反省等问题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就其战略定位来说,日本成为美国军事力量进一步进入东亚的中介,美国期待日本政府将宪法第九条的单独自卫权扩张至能够涵纳美国的集体自卫权,就是一个例子。除此之外,日本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成员的大动作,也是属于这个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此时刻,日本与周边国家的主权争议、回避战争责任的新历史教科书的出现,同样说明了右翼保守力量的抬头。
  所谓的“正常国家”仅是小泉对内的政治宣示,或是已成为日本社会内部的主流意见?如果已是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见,那么对“正常国家”的想像又是什么?
  作为日本流行文化代表之一的漫画,提供了我们一个分析的空间。漫画在日本,或许可说是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产物。漫画引进日本,源自于日本幕府时代末期一位英国人所创刊的杂志《日本版笨拙》(Japan Punch),这份杂志以讽刺的角度描述现实社会百态,并由此而著名。漫画在日本的奠定基础,则是在于日俄战争前后,当时的报纸开始出现战时漫画专栏,一时之间,漫画成为大众文化极其重要的一环。“二战”后,漫画的发展更加细致化,并延伸至其他领域,一方面,各种不同类型的漫画开始陆续浮现,例如少年漫画、少女漫画、以上班族为对象的漫画等,有着人道主义精神的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对于战后日本漫画的发展尤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出现了漫画小说,漫画的影响力还延伸至卡通领域。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日本漫画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如果说日本是漫画的好莱坞,一点也不为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日本众多类别的漫画当中,政治漫画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类别。如果将之放置在日本发展的脉络中来看,一九五五年自民党通过单选复席制的选举制度(SNTV)掌握政权,并通过自民党/财团/省厅三者构筑了稳定的三角联盟,使得自民党成为支配性政党(one dominant party);尽管在自民党执政的过程当中,辟室密谈、派系均分成了这个庞大机器运作的逻辑,不过,这个体制却也开启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之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日本在经济奇迹上有着亮眼的表现,但是,在国际事务的参与上却与其经济奇迹无法相比;也因此,“经济巨人·政治侏儒”便成为日本的写照,甚至比较政治学教科书更以“公司国家(company state)”来形容日本。更重要的是,相当程度来说,日本经济成长的原因却也成为泡沫经济的根源。政商之间的利益交换,固然造就了大财团的发展,但是,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最终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泡沫经济之外,八十年代末期日本天皇从昭和移转至平成、长期执政的自民党开始走向分裂、第一次海湾战争当中日本虽提供了巨额经济援助但却受到国际的批评;九十年代的日本,不仅笼罩在经济不景气的阴影下,而且政局更是混乱,短命政权时而可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日本的漫画家们开始通过漫画思考日本可能的未来。
  这些受到欢迎的政治漫画包括弘兼宪史的《政治最前线》系列、池上辽一的《圣堂教父》以及NHK前驻美特派记者日高义树原著、漫画家RYU所绘的《日本首任民选总统》等。有趣的是,这些漫画的作者多属“团块世代”,所谓的团块世代,意指日本战后的经济成长带来社会结构与个人价值观的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欠缺自我意识,必须同侪集结在一起才有安全感。然而,到了漫画作者们开始活跃的年代,当年的年轻人已变成为经历过泡沫经济、自民党分裂等新局的中年人,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日本政治漫画出现的时空脉络。
  《政治最前线》与《圣堂教父》有着同样的期待——日本政治的改革。不过,《圣堂教父》具有过于脱离现实与宣扬暴力的剧情,两个儿时在东南亚亲历战争的同伴,长大之后矢志改革日本政治,一个加入黑道,另一个则进入政坛,最终在黑道力量与政治力量的结合之下,对日本政治改革成功。其政治改革逻辑大有以暴易暴的味道。相比之下,有着同样期待的《政治最前线》,堪称日本政治教科书,这部作品是弘兼宪史走访了国会议员、国会助理、新闻界业者甚至政治学教授等超过五百名相关人员,做了大量访谈之后,才开始落笔,书中对涉及到的日本政治术语更是另加注释说明。《政治最前线》讲述原本厌烦政治的大臣之子,因为父兄的离奇死亡,为求真相开始步入政界,经历数年磨炼之后终成首相的故事,在这一表现过程当中,当然也触及了日本政界内部派系之间或个人之间尔虞我诈的黑幕、媒体政治以及官僚体制的运作等。在故事里,最终,体制内的改革成为可能。
  弘兼宪史在日本漫画界是一位相当特殊的人物,其漫画风格或可称之为“纪实漫画”,因为他的漫画作品经常是大量实地采访之后的产物。弘兼宪史的著名作品还包括《人间交叉点》、《课长岛耕作》、《部长岛耕作》以及《取缔役岛耕作》等。“岛耕作系列”甚至比《政治最前线》更受欢迎。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与本文探讨的问题相关:彼时还是小职员的岛耕作被派到东南亚工作,东南亚分公司的员工告诉他,当地人不喜欢日本人,这让岛耕作大惑不解。在岛耕作的看法中,日本有大量分公司设在东南亚,因而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给当地民众,为何东南亚人还会不喜欢日本人?——这或许也就是为何西方比较政治学教科书当中,以“经济掠夺主义”形容日本的原因。除此之外,岛耕作的这一反应也相当程度地代表了日本的亚洲想像。
  前述两套政治漫画诉诸日本内部政治的改革,而《日本首任民选总统》则根据脚本作者长期对国际事务的观察,以假想的方式讨论了日本国际处境的问题。作者首先通过漫画讽刺日本长期以来的外交官员的形象——年纪过长、欠缺国际观、对美国唯唯诺诺、关键时刻不知决策。有趣的是,作者笔下的新领袖,具备年轻、留学美国、有亲和力等过去传统政治人物所不具备的形象。而书中关于国际局势的分析,则是从一个假设的局面出发:韩国受到来自朝鲜半岛北部的导弹的攻击,日本因为在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于是对韩国进行支持。此刻的美国,顾及自己在东亚的战略地位,当然也立即以军事力量进入东北亚。然而,北京认为美国并没有在一区域内支持两场战争的力量,于是运用此刻的时机攻打台湾。此时的日本该如何自处?触目的是,这部漫画当中,呈现了对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偏见,漫画中的中国大陆是军方力量急欲夺权导致分裂的形象,而台湾则被描述为对日本有着一厢情愿好感的女性人物。在不同力量的运作、集结与自我分裂的情况下,日本于此关键时刻安然过关。
  或许笔者对政治漫画的定义较为狭隘,许多涉及政治的漫画并未被列入,例如右翼漫画家小林善纪的《台湾论》或是川口开治的《沉默的舰队》。曾有研究者指出,小林善纪的《台湾论》或许应该名之为《日本论》,因为小林善纪其实是通过李登辉这样一个高度争议的人物来突显日本政治人物的软弱。而川口开治的《沉默的舰队》,则是假想出一艘美日秘密合作的核潜艇“大和号”作为故事主角,讲述该潜艇的艇长为寻求更高的政治理想——国际政治力量的统合,而脱离美日政府掌控的过程。
  在这些漫画当中,其实相当程度地反映了日本民间对“正常国家”的想像。第一,是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第二,是日本内部政治改革的问题;第三,则是日本的亚洲问题(日本究竟是不是亚洲国家)。这三个问题其实复杂地彼此缠绕,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当自我的历史无法去面对、反省与梳理的时候,也就无法清楚地自我定位;甚至,只能采取激怒他者、挑起历史争议的策略来界定自我。在日本的历史上,他者始终是复数的。即如奠定日本现代化基础的明治维新,面对西方军事力量已经进入东亚的局势,一方面想追求如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基础,另一方面,又想远远地丢开一个作为巨大他者、彼时饱受西方力量侵害的中国的存在;在此过程当中,日本已将自我全然地投射为西方式的军事力量,投射为追求西方式军事力量的现代化进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正是通过扩张来证明其自我力量存在的方式。“二战”之后,相同的问题再次发生,尽管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日本再次跻身现代化国家之林,在经济力量上足以与西方平起平坐,甚至超越西方国家,但日本的自我仍未被明确。前述的政治漫画大多透露了这样的不安。一方面,日本自我认为甚至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国家,但在西方国家眼中,日本却仍是一个“亚洲”国家,虽然是一个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亚洲国家;另一方面,日本其实也尚未真正进入亚洲,虽然日本自己认为,实质上的经贸网络已使其与亚洲国家连带密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