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6期

徐居正与《东文选》

作者:陈彝秋




  文章。《东文选》的文章分类格局吸收了《文选》等中国选本的成果,又结合文体发展与本国创作的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调整。现将《东文选》44类文体分目按序抄之如下:诏敕(9)、教书(51)、制诰(56)、册(62)、批答(80)、表笺(510)、启(33)、状(95)、露布(1)、檄书(6)、箴(11)、铭(64)、颂(8)、赞(73)、奏议(34)、劄子(12)、文(8)、书(137)、记(269)、序(237)、说(77)、论(14)、传(28)、跋(66)、致语(22)、辩(18)、对(2)、志(5)、原(2)、牒(33)、议(7)、杂著(35)、上梁文(5)、祭文(52)、祝文(14)、疏(148)、道场文(32)、斋词(15)、青词(36)、哀词(4)、诔(4)、行状(5)、碑铭(35)、墓志(68)。这样的收录类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总体上各文体的排列遵循的是题材上由高到低、由生到死的顺序,这符合一般的多文体选本编纂常规;第二,《东文选》所收文的44类辨体,都可以在《文心雕龙》及《文选》、《文苑英华》等撰著中找到对应的论述和分类,于此可以具见中国文体分类观念在东国流传受容之一斑;第三,《东文选》所收文的具体类序与徐居正等人参照的前代选本都不完全相同,它又体现了编选者立足本国实际对不同文体的认识与态度。例如,《东文选》保留了“教书”一体,这是由东国长久以来身为中国属国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唯天子之命可称诏敕,而“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刘勰《文心雕龙•诏策》)。
  
  三、《东文选》的文献价值
  
  作为一部文学选集,《东文选》所收作品近五千篇,虽然得到“是乃类聚,非选也”(成伣《慵斋丛话》卷十)的讥评,不过正是这种博而欠精的特点使得《东文选》拥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东文选》对保存东国作家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一些东国诗人的文集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严重,在不能求得别集的情况下,《东文选》承担着保留作家作品的重要功用。如高丽诗人李仁老,史载其著有《银台集》二十卷、后集四卷,《双明斋集》三卷,《破闲集》三卷等,但流传至今的仅《破闲集》,文集皆佚。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看到李仁老的诗文,完全依赖一些存世的选本。据笔者统计,《东文选》中共保存了李仁老的辞赋3篇,诗歌89首,文章15篇,共计107篇作品。以诗歌为例,《三韩诗龟鉴》收录28首,这些作品全部包括在《东文选》的89首中;《青丘风雅》仅收录17首,其中有14首亦为《东文选》所录。于此不难看出《东文选》保存文学作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作品未曾单独结集的诗人,其作品的流传也有赖于《东文选》。如尹子溁,曾参修《世宗实录》、《高丽史节要》等书,与当时的一些诗人多有唱和,然无文集传于后世。我们能看到他仅存的诗作《谪居次韵徐刚中学士见寄》,《东文选》是功不可没的。
  在东国文学作品的辑佚与校勘上,《东文选》也有重要的价值。《东文选》用于辑佚的例子很多:如今本李达衷《霁亭集》,不仅赋与文基本上辑自《东文选》,而且诗歌58首及残诗3首,亦有34首来源于《东文选》。他如《梅湖遗稿》、《洪崖遗稿》等别集的辑佚工作亦多依赖《东文选》得以完成;对于一些留存较好的别集,《东文选》也能起到补充作用:如《东文选》卷三十二的《贺平定安南笺》与卷七十六的《中宁山皇甫城记》就未见于李穑《牧隐集》,可补其不足;另外,《东文选》在文学校勘方面的价值也很值得注意。一些东国作家的别集编纂,所据资料与《东文选》的来源有所不同,文字间有差异,可以比同勘异,或订正讹误,或择善而从。如郑梦周《雨中登义城北楼》诗,颔联本集作“草色青连驿路,桃花暖覆人家”,《东文选》作“桃花烂覆人家”,着一“烂”字,凸显出桃花明媚烂漫的形象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艺术风格的版本。
  《东文选》还集中保存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批评史料。在按文体收录作品的体例下,《东文选》中的文学批评史料往往是类聚在一起的,尤其集中于序、跋两类文体。通过《东文选》选录的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对一些作家当时是否有文集传世产生初步认识,而且也可以了解到一些书籍的整理、编纂和刊刻的情况。如白文宝《及庵集序》、崔瀣《东人文序》、李穑《十韵诗序》、李石亨《皇华集序》等。这些作品既能反映作者的文学观念,也暗含编者对某些作家的整体评价,对进一步研究《东文选》乃至东国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从部分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看,《东文选》还具备见证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历史、文化交流的文献价值。首先,参以此选所录无名氏《百济上魏主请伐高句丽表》、乙支文德《赠隋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无名氏《织锦献唐高宗》、金富轼《自宋回次和书状秘书海中望山》、金坵《庚子岁朝蒙古过西京》、柳淑《从玄陵朝元东还路上》、郑梦周《请勿迎元使疏》、赵浚《夜泊金陵》等作品,可以认为,《东文选》能够比较完整地从文学角度反映出上迄三国、下逮鲜初的朝鲜半岛与中国自南北朝至明历代政权不断交往的史实。其次,我们可以从《东文选》中窥见中国书籍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与受容。书籍东传涉及的范围很广,例如:从郑枢《读唐高宗纪》、《读唐中宗纪》诗中可见东国诗人对中国历史的感想;从李崇仁的《若有杖歌[HT5”SS]用洪武正韵》、洪逸童《任子深邀我游汉江招刚中[HT5”SS]用洪武正韵》等可以略知《洪武正韵》在朝鲜诗坛的接受情况;从李穑《传灯录序》可知《景德传灯录》东传后的影响与刊刻;从无名氏作于端宗二年(1454,景泰五年)的《谢赐〈宋史〉表》可知东国对《宋史》的求赐之路与感恩之情等等。再则,从《东文选》所选作品中,我们可以略见朝鲜半岛文学与中国文学相表里的历史事实。兹略举二例以析:一、有些作品在题材命意及用韵上直接源于中国作家作品:诗歌方面如李仁老的《早起梳头效东坡》、李奎报《草堂端居和子美新赁草屋韵五首》、陈澕《追和欧梅感兴四首》、李榖《妾薄命用太白韵二首》、释达全《次李贺将进酒韵》等;辞赋方面,李仁老的《和归去来辞》、郑梦周的《思美人辞》、崔滋的《三都赋》则是对陶渊明、屈原、左思同名作的模仿。二、有些作品反映出东国作家在创作文化背景上受到中国的影响:如李奎报《梅花》、陈澕《梅花》、金仁琯《廉侍中悌臣弟盆梅》、姜淮伯《断俗寺见梅》、偰逊《病中咏瓶梅二首》、权汉功《瀛国公第盆梅》、郑道传《咏梅二首》、姜希颜《咏梅题徐刚中四佳亭》等,都受到了宋以来大兴并东传的梅文化的影响。
   当然,《东文选》也有一些缺点。综观后人评价,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上文已述及的广博有余,精当不足;一是“主选者多以爱憎为取舍”(李睟光《芝峰类说》卷七),有徇私不公之嫌。今天去看《东文选》,类聚之弊似已不必苛责,至于徇私之心,批评者的态度却也不无根据。比方说有几位作家,《东文选》只选录了他们与徐居正的唱和往还之作,如洪逸童的《效八音体寄刚中》、《任子深邀我游汉江招刚中[HT5”SS]用洪武正韵》、宋处宽的《奉寄徐刚中》、尹子溁的《谪居次韵徐刚中学士见寄》。虽说这在留存作家作品方面有积极意义,但据此认为主选者徐居正有爱憎与私心并不为过。白璧微瑕,比起《东文选》的整体成就,这毕竟显得微不足道。
  《东文选》常见的版本有两种,一为太学社1975年对朝鲜时代刻本的影印本,一为民族文化刊行会1994年的标点排印本。可资参考。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 )
  
  吾东方檀君立国,鸿荒莫追。箕子阐九畴、敷八条,当其时,必有文治可尙。而载籍不存。三国鼎峙,干戈日寻,安事诗书?然在高勾丽,乙支文德善辞命,抗隋家百万之师;在新罗,遣子弟入唐登第者,五十有余人。崔致远黄巢之檄,名震天下,非无能言之士。而今皆罕传,良可叹已!高丽氏统三以来,文治渐兴。光宗设科取士,睿宗好文雅,继而仁明亦尙儒术。豪杰之士,彬彬辈出。当两宋辽金抢攘之日,屡以文词得纾国患。至元朝,由宾贡中制科,与中原才士颉颃上下者,前后相望。皇明混一,光岳气全。我国家列圣相承,涵养百年。人物之生于其闲,磅礴精粹。作为文章,动荡发越者,亦无让于古。是则我东方之文,非宋元之文,亦非汉唐之文,而乃我国之文也。宜与历代之文,幷行于天地间,胡可泯焉而无传也哉!奈何金台铉作《文鉴》,失之踈略;崔瀣著《东人文》,散逸尙多……裒集诸家所作,稡为一帙。臣等仰承隆委,采自三国,至于当代。辞赋诗文揔若于体,取其词理醇正、有补治敎者,。分门类聚,厘为一百三十卷,编成以进,赐名曰《东文选》。
  (《东文选序》节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