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期

清帝读书之勤奋(清宫典籍文化简介之三)

作者:大 江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刻书活动兴盛,这与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勤奋好学、重经读史,积极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把“崇儒重道”作为国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康熙自幼刻苦读书,在康熙八年,他下令恢复历代帝王学习的两种重要形式——经筵和日讲仪注。举凡四书、五经、通鉴、性理等书,康熙无不勤加披览。据记载,康熙亲政后,仍然每天五更起身,首先诵读,然后处理政务,即使身体不适,痰中带血,也不放松。经筵也好,日讲也好,都必须有适合需要的经书。康熙时期,编撰、刻印了大量经筵、日讲教材,比如《日讲易经解义》、《日讲书经解义》、《日讲礼记解义》、《日讲春秋解义》、《日讲四书解义》等(见图一)。另外,康熙还令儒臣编撰了《御纂朱子全书》、《御纂性理精义》等,以确立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的正统地位,在为政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以儒学为理论基础的治国方略。康熙十七年正月,诏曰:“治道首崇儒雅,”“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机余暇,思得博通之士,用资典学。”
  
  康熙的政治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子孙,为雍正、乾隆所继承和发挥。雍正即位后,为国事勤求治理,日理万机,史称“自古国君勤政未有如世宗者”。雍正在位时,曾多次前往国子监讲学。《雍正临雍讲学图》(见图二),描绘了雍正在国子监讲学的场面。
  乾隆的多才多艺,更为人们所熟知。乾隆博学深思,平生手不释卷,著述繁多,诗书画俱佳。乾隆有御制诗四万多首,诗作之多,首屈一指,可见其创作之勤。乾隆又是一位爱写字的皇帝,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留下题字最多的。乾隆书法各体兼能,笔致秀丽(见图三)。清代汉学复兴,由经及史,用治经的方法治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乾隆曾下令纂修《御定通鉴纲目三编》、《御批通鉴辑览》,试图对历史上诸多是非及有争议的问题作出最终裁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