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期

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作者:陶文鹏




  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非常爱花,在她的词作中专门吟咏花卉的将近十首。咏得最多的是梅花,其次是菊花、桂花、芍药花等。女词人以其灵心妙笔,为这些美丽的花写照传神,摄其魂魄,又以花喻己,花中蕴意,使花与人互相映衬,乃至融为一体。这里采撷几枝,与大家共赏。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这三句出自李清照的《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此词当作于清照出嫁前夕,这时她正当豆蔻年华,又即将与志趣相投的赵明诚结缡,心情欣悦,以梅自况,其自矜自得之意,溢于字里行间。词的上片写寒梅初绽。“寒梅”,此指蜡梅。花芳香,外部黄色,内部紫褐色。冬末先叶开花。“琼枝腻”,梅枝清瘦,着雪而丰腴。起首两句说:蜡梅在寒冬中风雪里最早知道春天将至的讯息,她那清瘦的枝条因为带着白雪而美如琼玉,并且变得丰腴。这两句是对蜡梅形象的总体勾勒。词人一落笔就热烈赞美蜡梅不畏严寒、冒雪报春的品格,从中也透露出她自己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次句以动词“点缀”二字描状挺秀的梅枝浴雪的情景,再用“琼枝腻”三字摹写着雪梅枝的姿质形色,表现她在寒冬中的坚贞俏丽。这两句在简洁的勾勒中,却已不着痕迹地运用了移情、想象、比喻、拟人等多种方法,使这一树雪中蜡梅已形神生动、格韵兼备,跃然纸上。“香脸”三句,更以一枝生花妙笔,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蜡梅半开的形象姿态之美。“旖旎”,柔和美好。意思是:请看这蜡梅花蕾半绽,花瓣柔嫩,散发出沁人的芬芳,好像是美人的面容,似掩似露,含羞带笑,是那么娇柔妩媚!蜡梅花在庭院中亭亭玉立,好像是美人刚刚出浴,洁净明媚,再换上新妆,愈发光彩照人。同是用了拟人手法,首句只是以一“知”字赋予蜡梅以人的感觉,描写还是比较粗略、抽象的;而这三句完全把蜡梅当作一位美人,真切生动地描绘她的形貌、意态、行为、神情。“香脸”、“娇旖旎”、“浴出新妆洗”,字字写人,写得惟妙惟肖,活画出其自矜自怜之态,使人感到词人所描写和赞美的,已不止是梅花,也不止是一般的玉人,而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李清照这三句词,使笔者联想到北宋大诗人苏轼和黄庭坚咏花诗的名句来。苏轼在广东惠州贬所写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中,有“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一联,把梅花写成一个缟衣素裳的海南仙子,乘着娇云,冉冉地降落到诗人的书窗外石阶前,轻移莲步,来叩诗人寂寞深闭的双扉。黄庭坚在蜀中放还途中作《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诗,前四句是“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诗人一落笔便描绘洛神在月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步履轻盈,风姿绰约;继而设想究竟是谁招了这由于爱情而断肠的灵魂,用它种成水仙这寒素之花寄托他内心的绝大哀愁呢?苏、黄笔下的梅花和水仙花,神姿仙态,却又有性灵有深情,令人心神迷醉,故被诗评家赞誉为“涉笔如融风彩霭”(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六)、“我见犹怜”、(纪昀批点《苏文忠公诗》卷三十八),“奇思奇句”(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笔者认为,这些评语亦可移用来评李清照这三句咏梅词。因为清照笔下的梅花也已幻化成一个出浴的玉人。她虽无神姿仙态,却有坚贞纯洁的品格,冒雪向人间报春的美德,不事铅华,洗尽尘俗,娇柔妩媚,楚楚动人。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两句出自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陈祖美先生说:“此首当系词人结婚前后不久所作。”(《中国诗苑英华•李清照卷》)词咏桂花。桂花亦称岩桂,本名木犀,香气浓郁。花白者为银桂,黄者为金桂,红者为丹桂。又有春桂、秋桂、四季桂之分。全篇仅起首二句,兼用白描和拟人手法描绘桂花的独特形象、体性、情怀、踪迹、气味。女词人说:桂花细小,又藏在叶底,比起那些艳丽的花来,她只有浅浅的黄色,显得暗淡,却有温雅柔和的个性;她与他人情感比较疏远,常隐居于深山,远离尘俗,却悄悄地把浓郁的芳香飘向人间。这两句精准生动地表现出桂花独具的形神风韵,深情地标举她恬淡温雅、超凡脱俗、只把芳香向人间散播的高尚品德情操。南宋词人兼词论家张炎在《词源•咏物》中说:“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李清照这两句咏桂花不粘不脱,不离不滞,形神兼备,恰到好处,所以词意明快流畅。
  词的以下七句,在描写的基础上展开抒情议论。“何须”两句是此词的点睛之笔。花以红色最普遍,人们一般都喜爱红花。在被称为“天香国色”、艳丽迷人的牡丹花中,除红的外,碧牡丹尤名贵。梅花中的绿萼梅亦是稀有品种。李清照却有独到的看法:为什么鲜花一定要有浅碧、深红的色彩呢?我觉得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才是花中的第一流。李清照特别喜爱梅、菊、桂,她赞颂梅花的词最多,其次就是菊花与桂花。古代咏赞桂花的诗词不少,但将桂花列为花中第一流,恐怕就只有李清照了。这两句一反问一回答,热情洋溢,语调有力,音节响亮。清照还有一首咏桂之词《摊破浣溪沙》,上片说“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描写轻盈、细小、纷繁的桂花缀满枝头,好像磨碎了的万点金屑,璀璨耀目;而它那鲜丽的层层桂叶,又恰似秋风剪出的晶莹碧玉。女词人又用拟人手法赞颂桂花的风度精神有如西晋文人乐彦辅,品格清高,言行简约,名重一时,可同这里的“自是花中第一流”句相互映发。李清照用全新的眼光观照和感受桂花,发掘出桂花独特的风度精神并给予最高评价,由此可见她灵心卓识,思想活跃,敢想人所未想,敢言人所未言,显示出一位女中丈夫的气概。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两句,是蕴含诗情与哲理的警句,也体现了杰出女词人李清照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这就是:一,重视内在美,认为人和物的体性品格、风度精神的内在之美比起外在的容貌色泽更为可贵;二,喜爱自然、素淡之美,认为自然素淡、清雅、柔和之美远胜于秾艳、粉饰、繁缛之美。显然,她的审美观是高明的。
  研究李清照的专家陈祖美先生更进一步指出:这两句词“尚暗含不易读出的这样一层寓意,即词人自知李氏门第并不煊赫,比起朝廷中的诸多名公大臣,她一直认为其父祖的地位是低下的,就像自然界的岩桂,虽然其名位不能与御园中的‘浅碧轻红色’的牡丹、芍药相比,但它清高脱俗、宜人香气,以及它作为中秋佳节的应时之花,又足以使它成为中秋之冠,惹来失期之梅和晚开之菊的种种妒忌。在这里词人并不是要贬低她一向喜爱的梅、菊,也不是说她家的门第仍然那么低下,而是想通过对以香甜取胜的桂花的褒赞,而将自身的‘内美’昭著于世”(陈祖美选注《中国诗苑英华•李清照卷》)。阐释这两句词还蕴含着女词人对其出身门第清雅和对其自身内在之美的自豪感,有理有据,是令人信服的。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这三句出自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词以“重阳”为题,写她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从深秋阴沉天气写到室内的寂寞寒冷,透露出她的孤独愁闷、伤感凄凉情绪。下片补叙重九这天独自赏菊饮酒的情景。“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盈袖”,化用《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宋初诗人林逋《山园小梅》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代指菊花。换头这两句说:重阳佳节,我却在屋里闷坐终日,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赏菊饮酒。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但无法把它送给远方的丈夫。这两句写她借酒浇愁反而更愁,对丈夫的思念郁结于心。接下去“莫道”三句说:因为万斛愁情难遣,只好匆匆回到闺房。不料傍晚天气骤变,瑟瑟西风掀帘而入,使我感到阵阵寒意。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花瓣纤长,花枝瘦细,而我,不就似菊花一样清瘦憔悴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