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6期

漫谈元曲中的套数

作者:沈鸿鑫




  几年前徐培均教授与我共同主编了一本《元曲三百首辞典》,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我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他们对元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些读者特别喜欢元曲中的套数,他们要我写一点有关套数的文章,这就是这篇短文的由来。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宋词到两宋已发展到高峰,南宋末年,由于文人片面追求形式美,内容逐渐远离现实和民众,宋词趋于衰落。而宋金之际,在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吸收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营养,逐渐形成了一种用北曲歌唱的新的诗歌,它始出自民间,传唱于歌女、伶工之口,后逐渐进入诗坛,为文人所运用,到了元代进入兴盛时期,这种诗歌样式,人们称之为散曲。散曲在文学方面继承了唐诗、宋词的传统,并吸收当时民歌的营养,在音乐方面则是融合了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以及金元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因此曲也可以看作是从词演化而来,从词中解放出来的新的文体。散曲题材广泛,多有描写下层农民贩夫等生活状况的作品,其语言既善于化用前人诗词中名句,又大量吸收民间鲜活的俚言俗语,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从风格看,散曲偏于质朴自然、爽朗显露一路。散曲是用来清唱的诗歌,元代一批文人又用北曲填词创作出可供舞台演出的剧本,这就是元杂剧。因此元曲包括了散曲和杂剧。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也称“叶儿,它是单支曲子,也可以把二三支不同曲牌的小令曲子连缀起来,组成“带过曲。小令在散曲中居于主要的地位。套数,也称套曲、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中的不同曲牌的几支小令曲子连缀组合的,有头有尾,称为完整的一套。套数根据内容需要,可长可短,短的只有三支曲子,长的可达一二十支曲。全套无论长短,必须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一般每套末都有尾声。套数可以说是元曲中的一枝独具风韵的奇葩,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和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套数。
  套数因为篇幅相对比较长,所以它在描写人物和叙述故事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便是描绘人物形象、抒发主观思想感情非常出色的一篇名作。作者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他是我国元代的伟大剧作家,同时是一位散曲大家。据传关汉卿曾做过太医院尹,艺术活动的地域主要在大都,晚年可能到过南方。他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博学多才,熟谙戏曲,不仅长于编剧,而且经常“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关汉卿所作杂剧今知有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18种,散曲有小令0余首,套数10余套。
  元代知识分子地位十分低下,有“九儒十丐之说。他们只能混迹于勾栏瓦舍、青楼行院,与艺妓、优伶相处在一起。然而关汉卿并不以此为耻,也不理会别人的非议。在套曲《不伏老》中,他夸张地描写了自己放荡不羁的生活和倔强的性格,曲折地表现了心中的愤懑和不平,展现了元代特殊社会背景下书会才人的生动形象。
  《不伏老》可分四段。第一段写他“攀花折柳:“半生来弄柳拈花,一世里眠花卧柳,展现出一位放浪形骸的文人形象。第二段【梁州】进一步铺张扬厉地叙写他在风月场中游戏博彩、风流倜傥的生活状况:“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一会儿伴银铮女笑倚银屏,一会儿携玉天仙同登玉楼,一会儿与金钗客满泛金瓯。他戏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第三段【隔尾】写他在风月场中,不甘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第四段【尾】是这首套曲里最脍炙人口的篇章:“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颗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呢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作者以“响珰珰一颗铜豌豆自比,生动地描绘了他的风流生活和多才多艺,以及我行我素、坚决在烟花路上走到底的那种不屈不挠、不伏老、不回头的性格。
  这套曲子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表现一种放浪形骸、及时行乐的情态,其实不然,全篇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调侃的笔致状物抒情,曲中巧妙地用夸张手法,通过对诸般技艺的精通,渲染其风流多才,阅历丰富,以即使被打得头破血流也不改初衷,显示其不随俗流、独立特行、倔强执著的性格,还以诙谐幽默的反语抒写内心深处的愤世情绪,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全篇用语风趣老辣,汪洋恣肆。套曲大量使用衬字和排比句,风格豪放,气势酣畅,读来让人感到痛快淋漓。
  套数还擅长叙事。【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非常著名的一首。它的作者睢景臣,字景贤,是一位杂剧、散曲作家,扬州(今属江苏)人。自幼好学,禀性聪明,酷爱音律。元大德七年(1303)从扬州至杭州寓居,与钟嗣成交谊。他的作品有杂剧《屈原投江》、《千里投人》、《鸳鸯牡丹记》三种,均不存。《金元散曲》存其套数三套,残套一套。
  套数《高祖还乡》描写汉高祖刘邦称帝的第十二年,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路经故乡沛县(今属江苏),逗留十多天的故事。皇上衣锦还乡,当地官员郑重其事地盛大欢迎。作品用一名深知刘邦底细的村民的口吻来叙述这件“盛事,以辛辣、挖苦的笔触揭露了刘邦耽酒、赖债、明抢、暗偷的乡村无赖的本来面目,并给以愤怒的嘲弄和鞭笞,使本来隆重、热烈的欢迎场面变成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
  这支套数可分三段,第一段写社长(相当于后代的村长)挨家挨户通知,说为了迎接皇帝乘着车驾龙辇回到故乡,要大家交纳草料,承担劳役。于是“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一片热闹忙乱的景象。
  第二段写村民们吹笛擂鼓欢迎,皇帝全副銮驾来到村前,“我看到当头是几面分别画有白兔、乌鸦、鸡、狗等图样的旗帜。接着是仪仗,这里全都巧妙地用见识寡陋的村民的口吻说:“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鞍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般妆梳。把那豪华威赫的仪仗写得十分滑稽。
  第三段是全曲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汉高祖刘邦进村后,下车与乡亲们见面。“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的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这时,“我“猛可里抬头觑,不看便罢,看了一会竟认出了这汉高祖就是村里的无赖刘三:“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接着“我便诉说起这刘三的根由:“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涂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少我的钱差发内施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我把刘三往昔在村里的种种劣迹一一抖落了出来。最后几句说:“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更如同画龙点睛,把调侃与讽刺推向了极致。
  全套紧紧扣住主人公的身份一是村民,二是深谙刘邦底细的人,通篇语言朴实浅显,富于强烈的农村生活气息。用村民的口吻讲皇帝的仪仗,显得滑稽可笑;又以深知底细的人之口揭露刘邦的老底,显得辛辣尖锐,入木三分。由此既可以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也充分显示出套数这种体裁的独特艺术魁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