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4期

领略古代散文的美丽风景

作者:黄厚江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也是一个散文的国度。而唐宋两代,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辉煌时期,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无疑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同时它也是唐宋古文运动的最重要的成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古代散文,不可不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在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的选修系列中,专门开设了“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这一课程,正是为了满足部分对古代文学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对唐宋散文特别喜爱的同学们的需要,以使他们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同时,对唐宋散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对母语的热爱之情,为将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为这门选修课程编写的配套教科书。下面对它的编写思路作简要介绍,并对教学中如何使用提出一些建议。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科书的选文依据八大家散文的文体类别,分为论说、书信、杂记、山水游记、赠序、书序、传记、祭文、寓言等9个专题,有极少数篇章根据现代散文分类习惯作了调整,突出了选文的文体特征,也突出了八大家对古代散文艺术及文体发展作出的贡献。
  全书选文32篇,所选多为各家代表作,数量、篇幅适中,可读性强。每个专题一般为三篇选文,有两个单元因选文篇幅较短、篇目略多。分为精读课文与泛读课文两个层次,其中1~2篇为重点篇目,供同学们精读细品,其他加星号的为选学内容或自读篇目,以学生自读为主。
  每个专题之前,都有一篇简短的导语,立足于古代散文文体的类别特征,简要介绍本专题文体的发展概况,重点突出唐宋八大家对该文体发展的贡献。语言平易朴实,要言不烦。每个专题之后,有“积累与应用”,或对同学们提出诵记课文著名语句的具体要求,或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或选列八大家未入选的同类作品,供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余阅读比较,并在每一个专题比较集中地介绍某一点古代汉语知识,几个专题各有分工,组成一个简明的知识系列,以便于同学们对有关内容的学习和梳理。
  教科书专门设置了一个活动专题,让同学们亲自动手选文,切磋交流,合作探究,并结合全书文章对古汉语语言现象进行梳理归纳。
  教科书还编排了《“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和《唐宋八大家小传》两篇附录,简要介绍了“唐宋八大家”对古代散文的贡献以及共同的艺术追求,提供了八大家简要的生平资料。
  
  二、教材主要特点
  
  1. 兼顾八家,风格多样
  唐宋八大家散文在开拓创新各种文体,参预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追求新奇自然等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又能人树一帜,各有风姿,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其成就又并不在同一层次。学界一般认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为第一层次的大家,王安石和苏洵则要略为逊色,可以看作其中的第二层次,而曾巩和苏辙则可看作第三层次。本书32篇入选作品中韩愈7篇,柳宗元4篇,欧阳修4篇,苏轼6篇,王安石4篇,苏洵2篇,曾巩3篇,苏辙2篇,既大体符合他们各自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又不拘泥于学界的分类,同时考虑到必修阶段教科书对有关作者已有的选文。这样既便于对八大家有一个全貌的了解,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到风格多样的一流散文。
  
  2.以类组元,文体丰富
  唐宋八大家,都是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始终致力于文体的改革和创新。既不同于秦汉古文,更不同于六朝骈文的新体古文,是八大家文章在散文体制方面的突出特点,也是他们的重大贡献。而六朝文章的弊端,不仅在骈俪化,还在于各种文章的程式化。所以八大家在以散代骈的同时,更是用心于对各种文体的改造和创新。如韩愈的赠序,形式不拘一格,传记则融传记、寓言、传奇小说和杂文于一体,而柳宗元对寓言和山水游记,欧阳修、苏轼对赋体散文,都有开创性的发展。比较全面地接触和学习我国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是这门选修课程相对于其他同类选修课程的明显优势。
  
  3. 活动设计,体现“三维”
  该书学习活动的设计,特别强调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尤其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每篇文本都根据具体特点,设计1~2题着眼文意理解的语言题,并渗透着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每一篇文本的“品读与探讨”和每一个专题的“积累与运用”中都有梳理归纳文言文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以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4. 尊重个性,突出自读
  每一篇文本之后,都设计有“评语选粹”,精选前人对有关文本不同角度的评点,以激发同学们研读文本的兴趣,也为同学们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搭建思想的平台。每个专题不同层次的文本分类,体现了不同的学习要求;以自读为主的选学内容,为每个同学的学习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使选修课“选中有选”。而“品读与探讨”中学习活动的设计,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讨,获得方法,把握规律,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建议
  
  1.改变课堂结构,体现选修课程的基本特征
  选修课程,比之于必修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有着鲜明的特征,大致可概括为这样几“点”:(1)要求高一点。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无疑教学的要求应该更高一点。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选择这门课程的同学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学生参加高考的需要。(2)容量大一点。由于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容量比之于必修课可以适当加大,一方面可以进行必要的勾连和拓展,一方面可以适当加快教学的节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更大的空间。(3)活动多一点。尽管不同的选修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和必修课相比都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式学习,或欣赏,或探究,或总结,或梳理,以更充分地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4)专题意识强一点。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程都是一种专题式学习,而选修课程的教科书也基本都是一种专题式结构,教学中应该加强专题意识,以更好地营造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效益。
  
  2.准确定位,把握方向,明确课程指导思想
  首先要明确它是以必修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是针对对文言文有着较高兴趣的学生的教学,它和必修课程的文言文教学主要区别在于:(1)没有人文主题的统领。必修课文言文的编排都由某一专题的人文母题所统领,教学过程在体现文言文教学个性特点的同时,必须考虑课文在具体专题和板块中的位置,体现其应有的整合作用,而作为选修课中的文言文教学,则更突出其比较集中单一的教学功能。(2)是比较集中的文言文专题学习。必修课中,文言文的学习是分散的,是穿插在现代文的学习中进行的,而这一门选修课则是安排较多的时间集中学习文言文,具有相对的系统性。(3)较高的学习要求。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选修课的文言文学习,以提高专项能力为目的,所以有比较高的要求。(4)选文具有鲜明的共同特点。必修课的文言文选文,着眼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时代跨度大、作者比较分散,而这门选修课的选文,则是集中于几个作者,而且风格具有比较鲜明的共同特点。
  同时也要了解它和大学选修课又有着显著的不同:(1)学习目标仍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虽然是一门专修课程,但对于高中生来说,对八大家的成就和艺术风格只要求有初步的了解,教学的重心仍在文言文的阅读而不在八大家的研究。(2)教学内容仍以具体文本为平台。各种教学活动都不能跳出具体文本进行教学,包括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活动,也应该是立足于具体文本的学习。(3)学习方式仍以文本研习为主。虽然可以围绕一些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性学习和活动体验,但主要的教学活动仍是进行扎扎实实的文本研读,仍是在具体文本的阅读中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