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期

陈廷敬的诗坛地位与宗杜倾向

作者:王英志




  陈廷敬1638~1712,原名陈敬,顺治帝赐名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年号午亭山人。卒谥文贞。山西泽州治所今山西晋城人。出身官宦世家。顺治十四年1657中举,次年中进士,授庶吉士,顺治十八年散馆授内秘书检讨。自康熙八年1669始,历任国子监司业、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经宴讲官等职,自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686~1688三年之间,更历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及吏部尚书。二十七年任吏部尚书时因亲家湖广巡抚张汧贪黩案受牵连,乃引咎辞职,两年后复起为督察院左都御史,不久又官复工部尚书,三十年1691为会试总裁,改刑部尚书,后又改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四十二年1703晋文渊阁大学土,兼吏部尚书,四十七年1708致仕,五十年1711因首辅大学士张玉书去世,奉命入直,总领阁务,次年病逝。陈自称“入仕五十年”《入仕》,《午亭山人第二集》,下简称《第二集》,康熙年间本,“遭逢盛朝,位为上相,翊赞圣王齐于尧舜文武”林佶《午亭文编》序,对康熙盛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可参见刘伯伦《陈廷敬》第四章,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陈廷敬显然首先是康熙年间的政治家,或者说是颇有政绩的台阁重臣。其次陈廷敬“以其渊雅之才,从容载笔,典司文章”《四库全书•午亭文编提要》,下简称《提要》,曾以总编或总裁官的身份主持《明史》、《大清一统志》、《大清会典》、《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康熙词谱》等史书与辞典的编纂工作,堪称清代文化功臣。再次,陈廷敬一生专心南宋理学,其《题张孝先所刻〈濂洛风雅〉》所谓“无穷风雅归濂洛,有用文章学孔周”《第二集》卷一,著有《困学绪言》,批评明代王学空疏、虚妄之弊。因此,陈廷敬也是一位理学家。最后,陈廷敬还是康熙年间的一位重要的诗人与文章家,这有其收入《四库全书》的《午亭文编》50卷《四库全书存目》为《尊文堂集》80卷与《午亭归去集》即《第二集》3卷为证,据研究者统计,二书诗23卷,有2500余首,加上四库全书本《午亭文编》50卷曾删去的90余首,凡2600余首,数量相当可观。但是其诗人身份却长期为其政治家等身份所掩盖,为人们所忽略。这对陈廷敬来说,显然有失公正;对陈廷敬的研究来说,也不够全面。
  从清诗史的角度来看,陈廷敬实为康熙诗坛不可忽视的诗人之一;而从康熙台阁诗人的角度看,陈廷敬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与另一重要台阁诗人王士禃成为康熙诗坛的“双璧”。陈廷敬今日为论者所忽略,并不等于其诗人地位在清代诗坛也被排斥。
  我们必须看到陈廷敬《午亭文编》50卷,包括诗集20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尊文堂集》80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提要》给予高度评价,这都是难能之事。《四库全书》所收明清别集只有238部,列入存目者也不过583部,尽管其收录标准有一定局限性,但《午亭文编》能进入《四库全书》,无疑是其价值与地位的标志,是当时社会对它的肯定。《提要》誉之为“其著述大抵和平深厚,当时咸以大手笔推之”。而清代最著名的沈德潜的清诗歌选本《国朝诗别裁集》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重订本,选收清代乾隆朝之前996人3952首诗,其《凡例》称“是选以诗存人,不以人存诗”,“而名位、交游之念,不扰于中”,说明对诗质量本身是十分重视的。从入选诗歌的数量颇可看出入选作者在沈德潜心目中的地位。该诗所选996人,绝大多数人只选诗10首以内,一般皆为一二首,或三四首。选10首以上的可分四个层次:40首以上者仅王士一人47首;31首以上、40首以下者只二人,钱谦益、施闰章各32首;21首以上、30首以下者为吴伟业、龚鼎孳、宋琬、叶燮、尤侗、潘耒、邵长衡、张笃庆、李必恒、沈用济、方朝等11人;11首以上、20首以下者有66人,陈廷敬15首与著名诗人吴兆骞、吴嘉纪、屈大均、陈恭尹、毛奇龄、陈维崧、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皆在内。此四个层次凡80人,在入选的996人中无疑是名列前茅者。陈廷敬的诗坛地位于此可见。沈德潜对陈给予了“其吐辞可上追燕许”、“典质丰茂”《国朝诗别裁集》卷三的高度评价。而其前的邓汉仪所辑之《诗观》、陈维崧所辑之《箧衍集》、刘然所辑之《诗乘初集》、陶煊所辑之《国朝诗的》、陈以刚所辑之《国朝诗品》等清诗选集中,皆收有陈廷敬之诗参见张玉兴《诗是山西老将雄》,《清史论丛》2000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民国徐世昌的大型清诗选本《晚晴簃诗汇》卷二八也收陈诗11首,并评曰:“其诗固难与渔洋并驾,然亦具有根柢,不同凡响。”中国书店1989年影印本
  康熙皇帝是历代君主中最懂诗、最擅诗者之一,他以诗人的眼光看陈廷敬之诗,十分欣赏。其有《览〈皇亲文颖〉内大学士陈廷敬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集字累句之初学所能窥也。故作五言近体一律,以表风度》诗,诗题本身就对陈诗赞誉有加,诗更云:“清新授紫毫”,“李杜本诗豪”,则推崇之极矣。陈廷敬逝世后又作《大学士陈廷敬挽诗》,仍不忘怀念陈“世传诗赋重”。可见陈廷敬诗赋的成就确实为康熙所赞赏。康熙诗坛盟主王士,与陈廷敬关系甚密,虽二人论诗颇不相合,但王“甚奇其诗”《提要》,而编《感旧集》于卷一一选录陈廷敬达26首之多,其《渔洋诗话》也摘录陈诗。诗集中有涉及陈廷敬的诗多首。此外,杨际昌《国朝诗话》誉其诗“丰致洒然,绝不妆点台阁气象”,查为仁《莲坡诗话》称其诗“诗情超然,笔无纤尘”,延君寿《老生常谈》说;“午亭全是一团学力,抱真气而能独往独来者也。余谓其深造之能,直驾新城王士、竹垞朱彝尊而上之。”可谓推崇备至。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又认为陈“诗名不及士禃,而功力深厚似过之”。由此不难看出,陈廷敬于康熙诗坛的名声颇大,从中也可以理解吴之振在选编“海内八大家”之《八家诗选》时为何把陈廷敬与王士、王士禄、宋琬、施闰章、程可则、沈苍、曹尔堪相提并论而选入。陈廷敬对此事很是欣慰,有“好事传来八子诗”《和贻上嘉陵驿见怀》,《午亭文编》卷一一之句。
  作为一个诗人,自然要参加诗坛的活动,与诸多诗人发生关系。陈廷敬自不例外。他在京城任职期间,曾于康熙六年1667与礼部尚书、诗歌大家龚鼎孳发起结诗社,参加者有王士禛、汪琬、程可则等著名文士,经常诗酒流连,分韵吟唱,相互切磋,对于提高大家的创作水平不无补益。而经常与陈来往或保持友谊的诗人除了大家王士、朱彝尊外,还有有“南施北宋”之称的施闰章、宋琬,白描诗人查慎行,以及宋荦、王士禄、潘耒、彭耒孙等名家,至于一般诗人则更多,这在《午亭文编》中皆有据可查。沈德潜说:“康熙初,公与西樵、渔洋、荔裳、愚山、顾庵、绎堂诸公,时为文酒之会,号称极盛。”《国朝诗别裁集》卷五也可见陈诗歌活动之一斑。其中王士与其关系最为密切,又同为台阁重臣,值得注意。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累官至刑部尚书,其家世与仕途履历与陈廷敬相仿。王被称为康熙诗坛“一代正宗”袁枚语,“主持风雅数十年”《清史稿》卷二六六。他不仅是著名诗人,而且是著名诗论家,其标举的“神韵说”,风靡清诗坛,在中国诗论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详参拙著《清人诗论研究•王士禛“神韵”说初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其诗坛地位自然在陈廷敬之上。但王在诗坛与政坛能有显赫地位,据说得力于陈的鼎力举荐与宏扬。据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康熙帝“召见殿中,问朝臣谁最能诗,陈举贻上”,后王“为诗伯”,“卓然为本朝第一手,而吹嘘上送,名达天衢,出谷迁乔,声名赫奕,实由先生一言推毂”。不过据王《召对录》记,康熙十五年1676向皇帝举荐他的是高阳李公与桐城张公。但王确实是因为被人举荐而引起康熙的重视,两年后时任户部郎中的王与陈廷敬同召对懋勤殿,受到康熙帝欣赏,王于次日就被特旨授翰林院侍读,后王与陈二人又入直南书房。陈诗记召对云:“昔与王侍郎,受诏并为诗。”《西山道中作二首》其二,《午亭文编》卷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