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学习的目的

作者:陈田启




  “学习”包括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由于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不同,学习的目的也不相同。我们的古人先贤是怎么说的呢?
  
  为已——儒家倡导的学习目的
  
  孔子在总结学习的目的时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当时的社会已经充斥功利主义思想,以“为人”作为学习的目的。“为己”则是孔子倡导的学习目标。
  这里“为己”的“己”是指“自我”,“为己”解释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孔子对“为人”的学习目的是持否定态度的。“为人”就是“迎合他人的需要”或“按照他人的需要”。
  孔子的话,可以启发我们反思今天面对的教育问题。许多人把“学习”定位在“掌握谋生的工具”,所以当哪种人才紧缺的时候,家长就为孩子决定学习的方向,结果,学生的学习范围越来越窄,专业能力是取得了,但品德差、没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也不善于人际沟通,结果难免于失败的下场。
  荀子进一步发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禽犊”指的是“礼品”。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敲门砖”。把“学习”定位在掌握一块敲门砖,而放弃了“自我发展”的根本——学做人,这无异于埋葬自身的前途。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程子的话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以及“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成物”的概念来自《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这话说明“为己之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成己”,就是从事“仁”的修炼,属于“内在超越”的部分,是“体”;“成物”则是从事“知”的学习,属于“外在超越”的部分,是“用”。所以“学习”应该包括从事生而具有的潜能的“德”的修炼,必须内外兼修,这是“为己”的内涵。相反,“为人”只是外在的学习,而且是有选择性的,为迎合当前需要而进行的学习,其结果是“丧己”,就是失去了自我,没有了个性,沦为一件僵化了的工具。
  儒家的“为己之学”自孔子提出以后,虽然作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前提,也为后学儒者奉为圭臬,并进一步发挥推广。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崇高的理想。
  清初学者黄宗羲引陈献章之语说:“三代以降,圣贤乏人,邪说并兴,道始为之不明;七情交炽,人欲横流,道始为之不行。道不明,虽日诵万言,博极群书,不害为未学;道不行,虽普济群生,一匡天下,不害为私意。”(《明儒学案》卷五)黄宗羲的话并非虚言,儒学逐渐失去核心思想的仁道,沦为一个空壳,这样学习再勤,读书再多,也一无所得;倾尽全力去做善事,只是想博取天下人的赞颂,出发点还在为私。
  唐代实行科举考试后,以明经、进士二科取士。明经注重帖经与墨义,表面上是独尊儒学,但在实行时却是测试考生对经传的死记硬背功夫。进士科考诗赋,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才华。这样的考试制度产生了许多流弊。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结果,都是“为人之学”。韩愈因而叹息说:“其学其问,以之取名致官而已。”(《韩昌黎文集》卷二,《上考功崔虞部书》)为此,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希望扭转不良学风。但直到清朝,顾炎武还是不得不承认:“凡今之所以为学者,为利而已,科举是也!”(《顾亭林诗文集·与潘次耕札》)
  “为己之学”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要求人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在学问高深的同时,也能知道如何对待天地万物,知道如何做事与待人。以之作为学习的目的是完全正确的。问题是,在功利的社会,如何让大家接受?这中间有许多值得探索之处。
  
  化性起伪——荀子倡导的学习目的
  
  同属儒家,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论大唱对台戏。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就是人生而具有“恶”的负面潜能,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使人弃恶从善,从而使自己成为有道德修养、品格高尚的人。所以,荀子不同意通过内在的修炼就可以提高德行。他说:“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荀子·性恶》)“伪”不是“虚伪”、“假装”,而是和“本性”相对的一个概念。按荀子的说法,“恶”是人人都具有的本能,“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这个生而有的“恶”,只要通过学,由老师来教导,培养“礼”和“义”,使人在行为上撇恶为善,这就是“化性起伪”。因此,他把“化性起伪”定为学习的目的。
  荀子和孔孟一样把“礼”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但是他认为“礼”的修炼是“外烁”的,是由老师教给的。他说:“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按他的说法,“礼”是为调节人们的欲望和避免争执而制定的社会规范,尽管人的欲望是不能化除的,但学习了礼仪规范,就可以克制欲望,做事待人时中规中节。在这个理念下,他强调“知”的同时要“行”,而且“行”比“知”更为重要。
  从学习的目的和内容来看,荀子的“化性起伪”,有其独到的见解。作为“为己之学”的一个学派,荀子的教育理论较为实用,能够协调功利主义思潮的种种矛盾,对现代教育思想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与道为一,无为自化——道家倡导的学习目的
  道家主张无为。表面上看,道家反对“知识”,应该也反对学习。其实不然。道家主张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无不为”。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 老子认为,赞美的话大家爱听,所以人人都爱说赞美的话,这样,赞美的话就不一定反映事实;善良的行为可予人好感,所以人人都爱表现善行,这样,善行也就未必出自善心。有和无、长或短、高或低,都是在相互对比下产生的概念。有了这种对比,就会促使大家违背本心,作出迎合他人的事。以致好话大家争相附和、善行人人争着表现,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虚伪的风尚。要杜绝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就要返朴归真,顺其自然,有善行不必宣扬,要赞美他人也不必通过语言。一个人该做什么事,该怎么做,做得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