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影像中的意大利拾零

作者:流 泓




  茱丽叶和茱丽叶
  
  这是影展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故事复杂。茱丽叶和茱丽叶,是同一个女人。也许我们需要意识到她复杂的两面性,生活要像名字一样重复。
  一个不是很要紧的男人,亲吻了茱丽叶之后,问她和她丈夫是怎么分手的。这个后来再也没有出现的男人这样解释自己的问题:他不是一定要问,只是感到疑惑,男人怎么肯离开像她这样的女人。
  问题没有得到回答,男人也退场了。但是,这个问题,茱丽叶的问题,答案其实在故事开始就交待过了,茱丽叶的丈夫保罗,在他们婚礼结束后驾车去蜜月旅行的时候,遭遇车祸去世。这是六年前的事情。
  如果保罗没有去世,保罗仍然在工作。茱丽叶会在他工作时去探望他,让他惊喜,他们可以一起接待朋友、照看孩子,幸福的家庭生活。而且保罗会嫉妒:有一个陌生男人打电话找茱丽叶,好像他和她关系暧昧,非常熟悉。然而茱丽叶不知道他是谁。
  萨伏依旅馆12号房间里住着英俊的摄影师,为了弄清楚他是谁,茱丽叶打开了他的房门。投影机里有她的裸体图片,而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抛开茱丽叶的迷惑以及电影被这种迷惑所控制的剪辑节奏,也许可能讲清楚摄影师的遭遇:路过此地的摄影师因为预定机票认识了茱丽叶,她对他的好奇和跟踪引起了他的兴趣。摄影师因为爱上茱丽叶留下来,他相信她爱他,因为她迷惑的表情和不能抗拒的她的身体——但是她抗拒了,她拿出一把长长的剪刀刺入他的身体,还镇定自若地将他推入海中,毁尸灭迹。
  回忆一下对这个男人最初的一瞥,婚礼结束时,茱丽叶抛出婚纱头巾,有个男人接住它。就是他。
  六年过去了,茱丽叶还沉浸在对保罗无止境的思念当中,拒绝保罗的母亲要她好好考虑自己生活的事情,拒绝同事的邀请。她不肯承认保罗已经去世的事实。
  同样不肯承认这一点的是保罗的父亲。当茱丽叶来看他们的时候,总是待在自己房间里的老人告诉茱丽叶,保罗又带着儿子马克来看他了,马克能够读诗给他听,并且懂得带着情感阅读。他们对话的时候,母亲在一边用忧伤的眼神看着他们。
  六年后某个夜晚,总是会到来的夜晚,茱丽叶独自驾车回家,在一个正在清理的车祸现场被拦下来,等待。相似的场景仿佛是又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茱丽叶再度启动汽车的时候,驶入了一场雾中。
  另一个非现实的场景,茱丽叶回到家,门打不开,有人来开门,是她不认识的老妇人,但这是她家所在的楼层。深夜了,惟一亮着灯的是顶楼,有女佣人出门,茱丽叶趁机溜进去。茱丽叶,是你吗?保罗的声音,而且保罗还转过来,看着茱丽叶藏身的方向。
  梦寐开始的时候不仅仅对于观众,对于茱丽叶来说也是梦寐。她被迷惑了,然后她才使人迷惑。虽然茱丽叶感到迷惑,然而,保罗,还有儿子马克,对她来说越来越成为清楚的生活,极其具体。摄影师的出现,她对他逐渐深入的认识既唤起了她对保罗的想象,又成为她与保罗的障碍。她与保罗的幸福是需要捍卫的日常,抵抗了日复一日的时间侵蚀,还需要抵抗茱丽叶自身的反抗,显而易见,在对保罗的情感中,她的身体需要是被深刻压制的。在弄清楚这个似曾相识的男人究竟是谁的过程中,茱丽叶经历着自身情感与欲望的双重压力。
  也许是爱得太深,所以难以自拔。保罗母亲来到精神病院,看望茱丽叶,她感到悲哀,她说这不是因为保罗的父亲再也不肯走出房间的缘故,而是为了茱丽叶:他们已经老了,已经享受过人生。而她还年轻。
  年轻的茱丽叶独自在窗边的书桌上给保罗的父亲写信。她说很好,她现在感觉很好。
  
  塞拉菲诺
  
  这是一部典型的意大利风俗喜剧片。
  塞拉菲诺是一个快乐的农民。他不认识字,这应该没什么,因为他生活在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字的环境中。他被征集到军队中,然后又被送回来,这是因为按照他的逻辑他不断地犯错误要不断被关禁闭。
  塞拉菲诺重新回来,重新被叔叔雇去山上放羊。他喜欢这样的生活:白天和其他几个男人在一起,夜晚回来找他的情妇,一个有四个孩子的妓女。但是他发现他的表妹回来了,他的兴趣发生转移,他开始追逐表妹,当然是农民式的,这不会因为表妹识字而有所改变,塞拉菲诺就是直截了当地骚扰表妹,甚至连求欢前的必要程序——比如他知道带着奶酪去找情妇——都省略了。他没有按表妹要求的那样说爱她,但他还是藏进她的房间,顺利将她诱骗到手。
  塞拉菲诺就是这样一个人,粗鲁、自由、不肯接受约束。但是夜晚回到姑姑房间里他还是小声问姑姑,如果他糊涂地结婚了,姑姑是否肯给他一个房间?没有听到回答,塞拉菲诺喃喃自语也就睡着了。
  塞拉菲诺就这样成了姑姑去世时在场的人,这个消息传播出去,立刻将所有亲戚都引来了,他们一阵忙乱之后陷入更深的忙乱:要找到遗嘱,得知财产归属。塞拉菲诺踢了表妹一脚,将她踹进衣箱里。塞拉菲诺在几乎要上当受骗签字放弃财产前一秒钟,被告知姑姑已经将所有财产遗留给他。
  塞拉菲诺成为富翁之后花钱如流水,他买了一辆美国汽车,把汽车开到山村里,还买了无数礼物,烟花爆竹,这些人们都看到了,而且分享了;他还替别人付钱买眼镜、配假牙,为姑姑做了450次弥撒,这些是人们在法庭上对法官倾诉的。但是爱财如命的叔叔还是如愿以偿变成他的监护人,为了解决最后一个漏洞——如果塞拉菲诺结婚,监护人要变成他的妻子——他们还设计把塞拉菲诺和表妹送到教堂里。
  塞拉菲诺对牧师的问题总是不能准确地说“是”,牧师不肯敷衍了事的结果,是朋友们将妓女放在塞拉菲诺旁边,而塞拉菲诺恰恰在这一次顺利回答了问题。无论如何,他们还是结婚了,然后他们告别,因为塞拉菲诺要和朋友们上山去放羊。妻子站在路口问,他走后,她可以做什么呢?爱做什么就什么,无论如何,现在没有人能够把你赶走了。塞拉菲诺说。他就这样彻底地嘲笑了那些守财奴亲戚们顶礼膜拜的财富,毫不在意。
  塞拉菲诺大概热爱的只是他所理解的自由。故事里全是有这样那样缺点的人,这些贫困、快乐、粗鲁的人群,不加掩饰甚至有点夸张的被展示出来,把影片的幽默感拓展到极至。
  
  芳心别乡
  
  是的,现在,我们要去博洛尼亚了。谁在那里?如果没有认识的人,博洛尼亚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一个书呆子,被他爸爸遣送到这个“热情奔放的”城市来寻找合适的对象结婚。在那里他的室友企图撮合他和一个年纪很不小的盲女,未遂,所以室友听说这书呆子真正落入情网,说,“只要不是一个瞎子就好”。
  但是很不幸,书呆子爱上的正是一个瞎子,不过是一个妩媚动人、而且显然极其精于谈情说爱的盲女,所以他立刻变成一个全天候的志愿者陪伴左右。恋爱中的人呆头呆脑是情有可原的,原来博洛尼亚真是这样一个热情奔放的城市……但是周围人的反应全是不乐观的:女孩的父亲忠告他养不起她;男方的父母欢喜地赶来又沮丧地离开。
  事情终于像别人预言的那样没有什么结果,因为女孩恢复了视力,嫁给了她的医生。年轻人无奈回家继承父业变成一个裁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