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关键词时代

作者:张芝梅




  上门户网站看新闻、在BBS上发帖子、回帖子或者在某个网站写blog、上商业网站购物、用Google或者百度查资料、用MSN或者QQ和朋友聊天、上游戏网站玩电游,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并已经把它们视为当然。但不知有多少人意识到,我们可能因此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关键词时代,一个不同于后工业社会的时代。
  人类的生活因为几次大的技术革新而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工业革命以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后工业社会信息和知识成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有人认为后工业社会解放了人类的大脑。但我们现在的社会正在悄然离开后工业时代,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后工业时代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为标志;而现在,则是以淘汰信息为重点,或者更准确地说,通过淘汰信息获得有用的信息。也可以再换一种说法,后工业社会是以信息的数量取胜,但现在取胜的根本可能不在于数量,而在于信息的质量。当然,这个新的时代的产生和互联网的出现分不开,但更重要是在于互联网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用户的日益扩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其根本的变化在于发布信息成本的低廉,(之所以强调互联网的普及而不是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在互联网没有普及的时候,发布信息的成本并不是很低,而且由于收益有限,因此,发布信息可能不是一种有效益的行为。因此,我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并不是这个新时代的标志性的特征,因此,不主张把它称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成本的低廉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后果之一就是大量的个性化网站和虚拟社区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个性化服务。互联网使得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网络给无数的普通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表自己的言论的空间,一般人可以不受限止或者不怎么受限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blog或者bbs上的帖子让自己即使是很细微的独特之处展示出来。一句有真知灼见的话或者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都可能被欣赏,差别只在于欣赏者的人数的多少。而且,网络还克服了地域给人带来的局限性,无论多么怪异的兴趣或者爱好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兴趣相同的人;因此,有共同爱好的人很容易地聚集在某个网站或者虚拟社区,无障碍地和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共享知识和情感。最早的这些个性化网站或者虚拟社区可能更多的是兴趣的产物,但由于聚集在某个个性化网站或者虚拟社区的人至少有某些共同的偏好,这其中就隐藏了某些商机,因而就出现了为各个特定人群服务提供的各种个性化服务。比如,你可以通过网络定制你喜欢的新闻而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浏览所有的新闻,你也可以很方便地定制你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信息成本低廉带来的第二个后果是网络信息的极度快速的增长。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既有各种有用的信息,也有垃圾邮件等等。
  信息成本低廉带来的这两个后果所产生的一个共同的结果是信息的大量涌现,使得信息超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的成本也在增加。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筛选信息的手段,帮助我们过滤掉那些不需要的信息,进行“信息减肥”,以便我们在网络这个大迷宫中找到我们最想要的信息。搜索引擎应运而生。
  和乐器没有演奏者不会发出悦耳的音乐一样,搜索引擎如果没有关键词也是一种没有用的工具。随着信息数量的增加,我们对搜索引擎和关键词的依赖也在日益加强。当然,关键词不仅仅帮助我们进行网络搜索,随着人们在自己的电脑中存储的文件的增多,你可能不时地需要使用某个关键词在你自己的电脑上搜索文件或者邮件。我们对搜索引擎的倚赖还可以从一些事实得到说明。作为目前搜索引擎的老大的Google在这几年间迅速成长,雅虎中国也回到自己的老路,IBM和微软都宣布进军搜索引擎,准备分一杯羹。国内各大门户网站也在加大对自己搜索引擎的投入。搜狐副总裁王建军说:“2005年才是真正的搜索年”(http://computer.sz.net.cn/2004—12-30/nw2004123000077.shtml),这说明各方都看到搜索引擎的巨大市场,而且据说“搜索引擎正取代短信成为互联网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统计数字显示,去年国内搜索引擎的市场规模为6.4亿元,随着上网用户的增多和中小企业接受搜索引擎的在线广告推广,2007年预计将达到33.7亿元。”(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6/30/content_3158339.htm)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我们正在步人以搜索引擎和关键词为特征的新时代。
  搜索引擎本身也在发展,原来更侧重的是数量,即你通过某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网页数量的多少,但随着网页的数量的急剧扩大,这种搜索方式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为有时候搜索出来的东西关联性不大,甚至完全不对路。搜索引擎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服务。现在对搜索进行分类,进行定向搜索,针对学术或者企业等等。所以说,它在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周到的个性化服务。这当然主要是由于网络用户对各种个性化服务的巨大需求的回应。我们每个人的各种偏好都是一种关键词,通过它,我们选择了某些信息和商品,而淘汰了另外一些信息和商品。
  网络还造就了另外一类关键词。由于网络的便利,只要轻点鼠标,某个信息就可能通过email发送给无数的人,再通过其他人传到更多的人手中;或者你在某个网站发布的某条信息,如果吸引某些人的注意,就可能被转载到其他网站或者转发给某些人,很快,某个局部信息很可能就传播到更广的范围,网络可能如同星星之火,一旦被点燃,就可能燎原。或者称为信息的“引爆点”现象(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第58页,以下出自该书的引文只注页码),即:当某种新的信息出现时,当某些人相信并且采取行动,就可能使更多的人相信,最后出现滚雪球现象,使很多人相信这个信息(或者简单说就是“三人成虎”),这就是虚拟串联的威力。比如,“木子美”和“芙蓉姐姐”通过网络迅速窜红就是典型的虚拟串联而产生的引爆现象。其走红速度之快可能都会令那些精于替明星包装的包装公司大跌眼镜。
  摆脱限制、获得自由一直是人类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不可否认,网络为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网络使得每个人似乎都有如鱼得水的感觉,而且感觉到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很多人因此欢呼网络带来的便利和自由,认为乌托邦至少在网络上是实现了。但我们千万不能忘记,网络乌托邦毕竟是乌托邦,乌托邦可能是可爱的,但任何乌托邦都潜藏着危险。没有免费午餐,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产生很多副作用。
  首先,通过关键词进行的各种个性化的选择和服务在为我们提供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限止我们的自由。我们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站、新闻、音乐、商品等等;而且,通过经常光顾自己喜欢的网站,我们还可以很容易找到和我们自己偏好相同或者相似的人们;这些网站也会把和我们属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