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写作札记

作者:陈梧桐




  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引起我的兴趣,纯出于偶然的因素。那是在十年大动乱当中,我和所在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事,从北京被下放到设在安徽凤阳的“干校”,去接受“再教育”。那儿正好是朱元璋的故乡和曾被他定为明中都的地方,这使我能有机会探寻明中都遗址和同朱元璋有关的历史遗迹,走访当地一些须发斑白的老乡。经过六百多年历史的风剥雨蚀,明中都的遗址只残存一堵破败的城垣和一座鼓楼的台基,同朱元璋有关的历史遗迹也只剩下龙兴寺、明皇陵等为数不多的东西。不过,在当地老乡中,还是流传着许多朱元璋的神奇故事,显示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听着当地老乡的诉说,面对颓败的废墟、荒冢、破庙,我深深陷入了沉思: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贫苦农民出身的小行童,何以会成为威震四方的农民起义领袖?渡江之后,他为什么能在“地狭粮少”、“孤军独守”的困难条件下越战越强,逐一扫灭群雄,推翻元朝统治?他为什么要选择无论是从经济、地理、军事还是政治的角度讲都不具备建都条件的凤阳作为中都,而在中都营建工程“工将完成”之时,却又弃而不用?他在称帝之前那么善于网罗、招揽人才,而在称帝之后又为什么要那么残暴地屠戮功臣,把当年跟随他南征北伐的淮西将臣几乎杀个精光?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为什么能毫不留情地惩治贪官污吏,械杀不法豪强?他为什么要把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究竟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他究竟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和发展惨遭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他的是非功过交织于一身,究竟应当怎样进行评价?等等。这使我不禁涌起对朱元璋进行一番研究的念头,我对朱元璋的兴趣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干校”呆了三年后,我被分配到南疆的广西大学中文系教书,尔后几经周折,又调回北京,在中央民族学院(后改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不久,“四人帮”垮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知识分子重新获得从事学术研究的权利,我选择明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要研究明史,首先就得对朱元璋其人其事有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因为朱元璋是明帝国的创建者,明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亲手擘画和奠定的,他一生的活动对明朝的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过去存在于脑海里的一系列同朱元璋有关的问题,更激起我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强烈兴趣。于是,我仔细阅读史学前辈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并认真查阅了有关朱元璋的各种学术论著。这样,有些问题清楚了,有些问题依然若明若暗,有些问题仍是百思不得其解,有些问题又尚无人涉足,没有现成答案。因此,我决定自己尝试着来解开这些历史的谜团。此后在教学之余,就把主要精力用于朱元璋研究,一发而不可收。经过几多寒暑,翻检史籍,搜集资料,寻幽探微,去伪存真,基本弄清朱元璋各个时期的主要活动,对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先后发表一组论文,辑成《朱元璋研究》的集子交付出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撰写这部朱元璋的大型传记。
  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曲折复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八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青少年时期(1328~1351),包括两个阶段:从天历元年到至正三年(1328~1343),在农村随父母过着贫困的生活;从至正四年到十一年(1344~1351),入於皇寺为僧,其间曾到淮西流浪了三年多。第二个时期是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时期(1352~1367),包括三个阶段:从至正十二年到龙凤元年(1352—1355),参加郭子兴起义队伍,由一名普通士卒成长为统率全军的将领;从龙凤二年到十二年(1356~1366),渡江营建江南根据地,进而击灭陈友谅,逐步走上封建化的道路;从龙风十二年到吴元年(1366~1367),击灭张士诚,进而开展南征北伐,完成封建化过程,转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第三个时期是创建明王朝时期(1368~1398),包括三个阶段:从洪武元年到八年(1368~1375),推翻元朝统治,奠定明朝开国规模;从洪武九年到二十二年(1376~1389),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基本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从洪武二十三年到三十一年(1390~1398),诛戮功臣,进一步巩固帝业。这部传记,基本上依据朱元璋一生经历的几个时期,按照年代的顺序来写,以便于读者了解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和一生活动的轨迹。不过,考虑到朱元璋在洪武建国后的许多重大活动是交叉进行的,而且有些活动又往往跨越几个阶段,因此明朝创建时期的这部分内容,则按政治(包括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几个方面来划分章节,各个章节再按年代的顺序来写,这样可使头绪更加集中,或许更便于读者的阅读和掌握。
  本书在写作中力争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书中不仅注意写朱元璋本人富有传奇色彩的曲折经历以及时代、阶级的影响所形成的鲜明个性,揭示隐藏在他行动背后的动机,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于立体感,而且围绕朱元璋的活动,又以适当的篇幅叙述元末明初雷霆激荡的政治风云,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以及整个社会由乱至治、经济由凋敝残破到复苏繁荣的历史进程,写出朱元璋的决策对此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使读者能以小见大,由朱元璋的一生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书中所有历史事实的叙述,都建立在经过审查考订确凿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尽量做到言之有据,不凭空臆测、虚构或杜撰,使结论符合于客观实际。而文字的表述,则尽量做到生动形象,活泼流畅,通俗易懂,使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看懂。但这些设想究竟实现了多少,就只能由读者判断了。
  这部朱元璋大型传记从1985年秋天开始动笔,中间时断时续,到1987年秋天写成第一稿。1991年,又用四个月的时间做了一次较大的修改加工,写出第二稿,于1993年6月正式出版,书名叫作《洪武皇帝大传》。当时,中国明史学会前后两任的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张海鹏教授和南开大学南炳文教授,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吴仁安教授、吉林大学梁希哲教授,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史学集刊》发表书评,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拙著与原有的同类著作相比,“不仅挖掘了许多新的史料,订正了不少史籍记载的错误,而且大大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加深了论述的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大传》在行文方面很注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有些章节读起来娓娓动听,婉如在讲故事一样。这样,不但没有降低《大传》的学术价值,反而增强了可读性,达到雅俗共赏的客观效果”,“是继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大作《朱元璋传》之后又一部有影响的朱元璋传记”。书也很快销售一空,出版社曾多次加印。后来,台湾师范大学朱鸿教授在《汉学研究通讯》第20卷第1期(2001年1月)发表的《近十年来(1989~2000年)有关朱元璋研究之介绍》的综述文章中,将拙著与后出的几部朱元璋传记进行比较后,也认为“以陈著的学术成就最高,论者谓其超越吴晗之作,绝非溢美之词”。所有这一切,都使我深感欣慰,备受鼓舞,觉得自己在朱元璋研究上所花的大量心血并没有白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