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从三岛由纪夫的国际会说起(外一篇)

作者:文洁若




  自从今年10月14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刊载了《让学者回归学者学术回归学术——访日本文学专家叶渭渠先生》一文,至少有三十个朋友向我打听,文中所说的那位“向上汇报”,说有人“为军国主义分子翻案”的,“自命为头号日本文学专家”的人物是谁。我告诉他们,他是李芒。我认为,李芒真有些“神通广大”。就我而言,预先我对此事一无所知,即使晓得了,并且认为三岛由纪夫文学国际研讨会不宜开,也不知道该向谁汇报,才能把它取消。几周来,我打了不少电话,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1995年,十卷本的三岛由纪夫文学系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包括叶渭渠在内的中、日、美三国文学者拟订于9月27日在武汉召开三岛由纪夫文学国际研讨会。叶临行前,社科院领导问了他两个问题:1.这次会议,是否涉及中日关系问题?2.有没有日本记者参加?叶都做了否定的答复。因此,院里未表示异议。时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的李芒得悉此事,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26日上午,主办单位被非学术部门的一个处告知:目前中日关系很微妙,会议必须“推迟”举行。实际上就是取消。据悉,日本记者曾纷纷给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德纯打电话,问及此事。他回答说:“请前来参加会的中美日学者各喝了一杯清茶,然后请他们走人,其他无可奉告。”
  李芒已于2000年10月30日去世,十年前拿这个大主意的有关部门领导,恐怕也换了人。然而,即使没有李芒和有关部门出面干预,在中国召开三岛由纪夫国际研讨会的可能性,在2005年比1995年更加渺茫。翻开报纸,这样的大标题比比皆是:《小泉招徕强硬少壮入阁——本次小泉内阁的主要成员均支持参拜靖国神社》(《解放日报》,2005年11月1日)、《日美全面加强军事一体化》(上海《文汇报》,2005年10月31日)。
  其实,既然是中美日三国学者联合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完全可以在美国或日本本土召开。檀香山(火奴鲁鲁)是美国夏威夷州首府和主要港口,1941年12月,该市和附近的珍珠港海军基地受到日军偷袭。因此,夏威夷大学或许是开这个研讨会的最佳地点。日本呢,应该在广岛召开。日本的战争狂人以为只要摧毁了美军的太平洋舰队,美军就无力干涉日本的侵略计划了。结果是,不出四年,无辜的广岛人民遭到原子弹轰炸。三岛由纪夫却在《尚武之心》一书中扬言:应该砸烂广岛那座刻有“安息吧,过去的错误不会再犯了”的慰灵碑,否则日本好不了。不知这位日本作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文革”期间,三岛确实和川端康成、安部公房、石川淳一等一起发表“为了维护学问艺术自由的呼吁书”,抗议“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我们原有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自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起,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半个世纪之久的侵华战争,此起彼伏,他为何屁也不放呢?下面,我从2005年10月19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所载马嘶撰写的“日寇炮火下的中华文化厄难·结语”《振兴中华的文化机缘在战乱中丧失》一文中援引最后几句,以飨读者:“然而,不论是有识之士们的梦想、希望、志愿、计划,还是他们做出过和正在做着的伟大事业,在1937年下半年日军大举入侵后,便一股脑地中止了,断裂了,破灭了。由适时的机缘引出的一些宏伟计划,也不得不在逆风暴雨中转舵,改弦更张,另做打算。或者,无可奈何地推迟了,停止了,夭折了。因为,从日军凶残地炮轰南开大学、恣意烧毁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与大屠杀同步进行的南京文献大扫荡等罪恶行径不难看出,日寇不仅要占领中国,还要肆意摧残和消灭振兴中华的文化基础。就这样,许多由天时、地利、人和凝聚而成的振兴中华的文化机缘,由于强敌的入侵和野蛮摧残、而被断送了,丧失了。”
  萧乾于1946年从英国乘船返回阔别七年的祖国,在马来亚和新加坡逗留了个把月,6月5日,在中国海上写了《劫后的马来亚》一文。他跟当地华裔记者广泛接触,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就是李炯才,生于1924年。八十年代初,我们住在天坛南门时,他偕夫人来看望过我们。那时他任新加坡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1983年,我陪萧乾赴新加坡参加第一届国际华文文艺营的活动,承蒙他尽地主之谊。1984年至1988年,他任新加坡驻日本大使。1985年6月至1986年6月,我作为国际交流基金研究员,在日本东洋大学研究日本近现代文学。这一年,见过李大使暨夫人好几次,听他们阐述过不少对日本的见解,受益匪浅。他用英文撰写的《日本:神话与现实》,由张卫、傅光明译成中文,于1999年4月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第十章“防御和重新武装”中有一节是专门谈三岛的,六年后的今天读来,针对性更强了。我在这里把“切腹的三岛,狂热的武士道”这一节全文照录如下,以敲敲警钟。第一章绪论的最后一句是:“历史可能重演”。读罢此书,就能明白这话绝非耸人听闻,而是一位智者的经验之谈。我希望此书能再版。
  
  切腹的三岛,狂热的武士道
  
  在日本,极端歧视还不是一个能影响国际社会关系的严重问题,它只是政府正在努力解决的一个内部问题。日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坚信武士道精神和皇家行政体制能够复活的右翼狂热思潮的膨胀。
  日本社会在七十年代出现衰落与腐败的迹象。一个能以英、日语表现出魅力和智慧的文艺评论家、很有希望得到诺贝尔奖的作家三岛由纪夫在日本自卫队东部军总部的露台上切腹自杀,那天是1970年11月25日。他戏剧性的自杀并未能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他得到的是那些带着极大好奇心观看他切腹自杀的年轻军人令人震惊的嘲笑。
  三岛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爱国者,他痛恨民主,民主对他来说好比是软弱的女性;他痛恨和平宪法,崇拜天皇;他渴望看到日本军国主义化。1967年,他用1个月的时间秘密受训于自卫队,1968年,组成约100人的私人武装“楣之会”,宣誓效忠天皇。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相当富有,投入了2000万日元用来管理他的小型军队。
  对三岛来说,战后民主改革对正变得越来越软弱的年轻一代产生一个有害的影响,他认为民主制度正在剥夺年轻人的成熟;他对军服、剑和战争艺术有着强烈的欲望。
  在他的孩提时代,祖先为武士的三岛虽对三十年代发动政变反对统治阶级的年轻官员没什么兴趣,但钦佩他们那种壮丽的、没什么区别的爱国主义。在《英灵之声》一书中,他流露出对天皇的内心情感:“如果天皇不是一个神,神风敢死队的飞行员之死岂不是毫无意义。”
  切腹自杀前,他向聚集在下面的士兵发表演说,提出反叛和推翻政府,使天皇和日本重新回到天赋的位置上。他袒露腹部,按自杀惯例,水平方向切了一刀,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在想自己所期望做的事情,然后才向他的嘱托人(帮助剖腹自杀者减轻痛苦的人)示意砍去他的头。这位嘱托人没有过砍人脑袋的经验,结果砍了三次才使三岛完全身首异处,刀刃也受到严重损坏。
  尽管在1970年,三岛可能遭到年轻军官的嘲笑,但在今天,他二十多年前的自杀举动却对人们产生影响。他的自杀使许多日本人开始考虑他们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