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让反思伴我们前行

作者:李长伟




  在人类历史上,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第一次将“科学”与“欲望”提升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并以此造就了丰富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然而,科学的“精确性”与欲望的“无休止性”也同时将人类带人了“无思”的境地,换句话说,生活在科学框架中的现代人在“永远向前”的欲望推动下忙忙碌碌、匆匆向前而难得“停下来思考”,思考“我们正在做什么”,生活由此趋向庸碌与虚无。在此情景下,以“反思”为核心的哲学应当介入现代生活,突破欲望的束缚,唤醒人类反思的能力。对教育领域中的课程研究来说,哲学的反思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研究所关涉的课程是人们进入自我与世界、追寻美好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与资源。
  由美国当代著名课程论专家阿伦·C·奥恩斯坦教授等主编的《当代课程问题》,就是将哲学反思引入课程研究一本杰出著作。在这部优秀的著作中,阿伦·奥恩斯坦、拉尔夫·泰勒、彼得·麦克拉伦等著名学者对过于倚重科学规范和社会成规去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在奥恩斯坦等人看来,一个负责的、优秀的课程工作者应当了解各种哲学思想,因为“哲学无所不在地决定着人们的现实观,决定着哪些价值观和知识是重要的,也左右着有关教育、教学和课程的决策”。不过,这绝不意味着课程工作者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和社会的意志随便地采纳一种哲学思想去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相反,他必须具有反思性“实践智慧”,以审慎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它们。因为课程实践是复杂又具体的,牵涉到学生、教师、学科、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奥恩斯坦提醒课程工作者不要仅以一种哲学思想作为课程开发的指南,而要努力寻求能平衡各种因素的“中间区域”。罗纳德·勃兰特与拉尔夫·泰勒提醒课程工作者在设计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要指望能够寻找适用于所有情景的最佳清单。弗朗西斯·克莱因提醒课程工作者在认识到当今课程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工艺学观、认知过程观和学术理性主义观的局限性,进而引入社会改造观和自我实现观的时候,不要非此即彼,多样化的课程设计会使课程更为丰富多彩。彼得·麦克拉伦通过对保罗·弗莱雷的批判教育学的高度评价,提醒课程工作者要具备反思与批判精神,与只强调强势利益的社会主流保持距离,为实现充满人道与爱的教育目的而努力;玛克辛·格林则在批判标准化的科学技术对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和爱的能力的剥夺的基础上,提醒课程工作者要加强艺术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与艺术品的接触中,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同时又深爱他人的人。概括说来,这部著作传达的是一种对“不言而喻的”现象进行自觉反思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