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12期

考古学家笔下的希腊文化史

作者:晏绍祥




  考古学提供的许多资料,不仅使我们可以印证历史文献的记载,而且能够补文献记载之不足,有时还可以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失误。如在古代希腊史上,希罗多德曾经提到,雅典的阿克麦昂尼德家族一直是僭主政治最坚决的反对者,决不会为支持僭主而勾结波斯人,出卖雅典。希罗多德雄辩滔滔,很多学者也信以为真。可是,美国人在雅典广场所发现的铭文,证明阿克麦昂尼德家族的克利斯梯尼在僭主政治后期,曾经担任过雅典的执政官。如果他真的一直是僭主政治的敌人,这样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这就证明,希罗多德的这条记载不够可靠。在雅典卫城发现的雅典贡金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雅典与其盟国关系的史料,大大改变了我们对雅典帝国的认识,梅格斯、麦克格里高因此写出了新的雅典帝国的专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调查考古学,更是化腐朽为神奇,大大拓宽了我们的历史视野,加深了我们对希腊和罗马世界的理解,使经济史、文化史和艺术史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希腊史研究中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和考古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以至于在今天,如果一本关于古代希腊历史与文化的著作不使用考古资料的话,会被认为是不可想象的。对考古资料利用的程度,也成了人们判定一本著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保罗·麦克金德里克的《会说话的希腊石头——在古代希腊人国家的考古学经历》,向我们介绍的就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古典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作者曾任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多次访问过希腊和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地区,写有一系列关于古典考古学的专门著作,如《北非的石头在说话》、《无言的石头会说话——在意大利的考古经历》、《达西亚的石头在说话》等,在西方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按希腊历史发展的线索,详尽地介绍了从十九世纪末以来在古代希腊人活动的地区,特别是在希腊本土的考古活动。对谢里曼、伊文思、罗斯托夫采夫、霍格斯等人的考古成就,有生动的描绘。因为作者多次访问过希腊,所以对那里的地形、地貌、考古遗址的描述非常生动具体,非亲身经历者不能为。由于古代希腊人活动的范围十分广阔,西到直布罗陀海峡,东到印度河流域,因此,作者的笔触虽然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但对希腊人在巴尔干半岛以外如西西里、两河流域、埃及等地区的活动,也多有涉及。而这些地区,在古代希腊人的文献中记载不多,甚至根本没有记载。通过考古学家的铲子,我们对他们的历史与文化、尤其是希腊在早期向近东学习,在希腊化时代向东方传播并接受东方文明影响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希腊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破希腊史中存在的雅典和斯巴达中心观,将眼光投向更广大的希腊世界。本书在这方面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不过,正如作者在本书第一版的序言中所说,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介绍希腊考古学的发展史,他还希望,通过对考古遗址的介绍,回顾希腊人的文化发展历程,并试图让人们了解,考古学家如何从他们发现的文物中得出有关的结论。用本书的书名来说,就是怎样让那些冰冷的石头变成会说话的历史证人。两者相较,文化史显然是作者的兴趣所在,吸引了他更多的注意力。从本书的章节编排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本来,如果是单纯的考古学史,而古典考古学又只是在近代才兴起的,他理当分时期介绍各个国家在希腊进行考古发掘的情况。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从古代希腊文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安排他的内容,因此,第一章就是《爱琴海的史前时代》,第二章是《多金的迈锡尼》,然后分别是黑暗时代、抒情诗时代、公元前五世纪、公元前四世纪和希腊化时代,最后一章是《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如果不看具体内容而只看章节名称,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和普通的希腊通史著作有多大差别。作者着重阐述的,是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希腊人文化在几千年中的发展、变化和衰亡,考古资料,只是他用来说明问题的一个媒介。
  但是,本书又不同于普通的希腊文化史。对于希腊人的文化,尤其是他们在思想和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十九世纪以来已经有人写出了大量的著作,有些著作,如瑞士学者布克哈特J·Burckhardt的《希腊文化史》、德国学者耶格尔w·Jaeger的《潘狄亚:希腊文化的理想》等,已经成了经典之作。不过,这些著作主要依据的,是希腊人的历史文献;重点考察的,也是希腊人的精神与思想发展,而对产生这些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着墨不多;就其所考察的时间范围来说,主要局限于希腊的古典时代,个别的会涉及希腊化与罗马时代,而对于较早的、缺乏文献记载的时代以及古典时代以后希腊的文化,所论不免粗略。众所周知,古代希腊人的历史长达几千年,而古典时代不过前后二百年左右,即使加上希腊化时代,也不过五百年。从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进程来说,这样的考察不免失之片面。从历史发展连续性的角度考虑,古典时代的文化不过是古风和荷马时代的延续与发展,绝不只是希腊人突发灵感创造出来的一些学者因此将希腊文化视为“希腊的奇迹”。从文化发展的基础来说,上述著作主要涉及的是精英层次的文化,而希腊人民大众的心灵和思想状态,不免付之阙如。本书作者虽是考古学家,但富有强烈的历史感,非常强调早期希腊文化对古典时代希腊文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广泛阅读、参考考古报告的基础上,该书详细地叙述了早期希腊文化的发展,对它们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论及爱琴海史前时期的文化成就时,作者明确指出,“那颠覆了所有这一切的说希腊语的入侵者,给这个优美的、追求快乐的民族增加了某些活力、强悍、率直和冒险精神,但希腊人也保存了非希腊人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某些迷信、粗鲁、激情和残忍。如果缺少了这个史前民族的贡献,尽管他们从语言上来说并非希腊人,那我们所得到的希腊人的遗产仍然会少了许多妩媚。”关于克里特和迈锡尼的文明遗产,在本书中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普里阿姆的特洛伊、多金的迈锡尼,还有大量在荷马笔下不曾留下痕迹、不知其古代名称的地区,都创造出了其质量不亚于迈锡尼的辉煌成就。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并不仅限于希腊大陆,而是爱琴海现象。它们给古典时代希腊文明的影响,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比我们曾经想象的要大得多。至于那被称为黑暗时代的原始几何陶和几何陶时期,在希腊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也并非一无是处,“那恒久不衰的希腊精神,就像希腊太阳的强烈光芒,给了人们一丝暖融融的感觉。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到公元前八世纪末,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而对于抒情诗时代,作者在详尽叙述了希腊人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后,批评了那种把古风时代单纯作为古典时代前驱的观点,指出“这是一个出现了萨福和品达等抒情诗人的时代,也是产生了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那些佳作的时代。古风时代希腊的艺术,犹如早期希腊的抒情诗一样,在内容上不断地走向自然主义,在形式上日趋精确和完善。处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活力和有强烈几何设计感时代的艺术家,无须向任何人,甚至是对菲狄亚斯和伯里克利道歉”。面对早期希腊人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有谁还能把古典时代希腊文化的发展当作奇迹?
  对希腊化与罗马统治下希腊文化在非希腊地区的传播、发展和变化,作者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做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大大拓宽了人们对希腊文化的认识和研究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自德罗伊曾以来,西方人往往片面强调希腊化文化是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并在东方影响下逐渐衰败的过程。但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证明,历史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希腊化文化,如吴于廑先生曾经指出的那样,是“东西方历史汇合下的文化”。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成就,如果没有希腊人在理性思维方面的成就,当然不可能,但如缺少了埃及、巴比伦长期积累的数理和天文知识,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两者交融,乃能既超越古代东方,也超越古典希腊……无此汇合,亦即无此交融而形成的特色。”不过,德罗伊曾通过希腊化世界,把古典希腊和罗马帝国联系了起来,从而给希腊化世界以新的意义。本书的作者对这两个方面显然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希腊化时代,“就像在希腊史上周期性地出现的那样,东方的影响十分强大。在亚历山大里亚完成的把希伯莱人的《圣经·旧约》部分译成希腊文、在提洛岛上出现的外国神灵的神庙,都是这种影响有力的证据。也是在这个时代,随着意大利人进入提洛岛,希腊首次感受到罗马的巨大威胁。”罗马时代,人们继续改造希腊的文化,以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过,这些新的形式并不就是“非希腊的,只是在早期的希腊艺术形式中,那些潜在的希腊——罗马世界浮华的因素,没有为那些人注意到罢了”。所以,罗马时代希腊文化、特别是艺术的变化,或多或少都能在早期的艺术中找到影子。最后,作者向我们指出,考古学家们通过铲子和笔端,用希腊的石头向我们证明,我们的世界从希腊人那里获益良多。这一结论,对于正在希望弘扬传统文化遗产、创造足以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或许不无启迪。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全面认识希腊文化的发展。对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一部分受过教育的西方人来说,所谓的希腊,实际上只是古典时代巴尔干半岛上雅典和斯巴达等少数城邦,所谓的希腊文化,大多也局限于雅典的雕刻、建筑与各种作品,对希腊本土地区的其他城邦如科林斯、亚哥斯等的文化成就缺少基本了解,更不用说小亚细亚、意大利、北非地区的希腊人的成就了。实际上,对希腊文化的发展来说,这些城邦对希腊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希腊的哲学、史学、数学、地理学等,都产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中;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希腊人,在哲学、建筑艺术、医学、数学等领域中,也作出过重要的贡献;黑海地区的希腊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斯巴达,虽然自公元前六世纪以来就是希腊世界的一流强国,一段时间里更是希腊大陆的霸主,但在文化和考古上,就像作者在书中指出的那样,是苍白而贫乏的。而这些内容,在许多希腊史著作中是看不到的。但在本书中,在希腊本土,非雅典、斯巴达地区如科林斯、奥林匹亚、特尔斐、厄庇道鲁斯等地的文化发展;在希腊世界,非巴尔干地区的希腊人城邦如库列涅、叙拉古、帕厄斯图姆等的文化成就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文化发展的层次来说,本书固然对精英如菲狄亚斯等的成果有充分的论述,同时对社会大众的信仰和精神状态也有相当具体的分析,不仅揭示出希腊文化富于理性的一面,而且对其非理性的方面、尤其是人民大众的迷信和轻信,也有精当的描绘。因此,本书对希腊文化发展的论述,要比一般的著作更加全面。而在评价希腊文化发展的时候,作者注意到经济基础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叙述雅典、厄庇道鲁斯等地建筑与文化的同时,特意提醒读者注意文化成就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把握希腊文化的特色和本质。
  本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它所附的大量插图。这些插图中,有些是考古遗址的平面图,有些是出土的古代文物,有些是地图。当然,这种方法并非作者首创。早在十九世纪后半期,雨果·布鲁默Hugo Blume就利用瓶画来说明希腊人家庭生活的情况;二十世纪上半期,俄裔美国历史学家罗斯托夫采夫M.I.Rostovtzeff,是一个用插图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家。在其名作《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中,他明确指出,书中的插图,并不只是为了装帧的需要,也不纯粹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是全书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的作者显然也受了他们的影响,因此选用了大量插图。根据粗略的统计,全书共500余页,插图竟有180幅之多,平均每3页一幅,有些部分每页都有插图。为了说明古代希腊文化的发展,作者对插图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所用的插图,都是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文物、地图、艺术作品等。对于那些虽然十分著名,但对说明问题帮助不大的,如米侬的《掷铁饼者》、公元前一世纪的雕刻名作《拉奥孔》等,坚决舍弃。与此同时,一些看似不那么著名的作品,如塞林诺斯神庙的排档间饰《赫拉克勒斯与巨人》等,由于对说明希腊文化的特点很有帮助,则予以选用。透过书中所附的地图,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古代希腊文化分布地域的明确概念;通过书中所选用的考古遗址平面图,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作出结论的主要根据,以及作者得出结论的方法;通过比较希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各种文物,我们可以发现希腊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共性与特性,看到希腊文化发展的轨迹,人类技术的进步,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变革。通过参考各种插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正文的文字叙述,得到关于希腊文化发展生动、直观的印象。因此,罗斯托夫采夫所说的话,同样也适合本书。在这本书里,作者带我们先后参观了从史前的特洛伊、特尔米到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系列著名遗址,给我们介绍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它们的文化创造,其生动程度,犹如我们亲自到希腊去游览了一次。那些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石头,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确实都开口说话了。
  当然,作者所写的,并非古代希腊的通史,对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一般都是一笔带过,更多的事件,根本就没有提及。作为一本文化史,对文化发展背景的交代,似乎简略了一些。作为一个西方人,作者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对西方人来说,希腊罗马史上的历史事件,就像中国人对孔子一样耳熟能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本书完美无缺。由于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61年,对于六十年代以前希腊考古发展的情况,作者的叙述应当是很精到的。二十年后,作者又对原书进行了规模较大的修订,增补了1961年以来的新资料,但因为基本框架和观点没有变化,因此,有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调查考古学所取得的成就,作者没有能够充分地反映在书中。那些补充的新内容,因为和第一版的内容没有充分融合起来,给人的感觉有些生硬。此外,作为一个西方人,大概由于语言的限制,作者对黑海地区希腊人在希腊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全书仅提到希腊人在黑海地区建立过殖民地,而对其文化发展与这一地区考古发掘的情况,未置一词。事实上,这里是希腊文化和游牧世界相互接触的前沿地带,希腊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希腊——西徐亚人文化。古典时代,黑海地区是希腊人重要的粮食产地。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这里也扮演过重要角色,希罗多德关于东方的记述,相当一部分资料来自黑海地区的希腊人。公元前三世纪兴起的本都王国,曾经在共和国末年成为罗马的劲敌。因此,不仅俄罗斯和前苏联对这些地区的考古与研究非常重视,取得过非常显著的成就,就是西方学者如明斯等人,都曾经花很大的气力进行研究。作为一本希腊考古史和文化史,对黑海地区希腊人文化的省略或者忽视,应当是本书的一个重大失误。
  《会说话的希腊石头》,[美]保罗·麦克金德里克著,晏绍祥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