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孙思邈的道教思想



  孙思邈的思想,是以道教为主体的。即使他的事业为医,但是他的医学思想基本上也是由道教作主导。且看《要方·序》文,所谓序文,是陈述作者的趣意,明确他说起来,是全书内容与中心思想的简介。他一开始即谓:"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画八卦,立庖厨。"斗极即道教视为星宿中至尊的北斗。《云笈七签》谓:"丹元星天之斗君,主命禄籍,上法九天谱箓,中统鬼神部目,下领荣真兆民命藉"。《太清玉册》①更谓:"拜礼北斗七星君,奉为消灾解厄,保命延生也。"至于八卦,更是道教的主要符号,孙氏用斗极与八卦来作全书的楔引缘起,不是偶然的。说得明白一点,全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斗极与八卦学说中展示出来的。道教宗派虽然比佛教要少得多,但派与派之间的相互交错,也难以一言而尽。因之不能不由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上来分析探讨孙氏的道教思想。

  (一)经典派中的登堂入室者

  如其单单凭《旧唐书》的"弱冠善谈庄老",《新唐书》的"善言老子庄周"及《独异志》的"居于嵩山修道",《续仙传》的"学道炼气养形,求度世之术",甚至孙氏在《三洞群仙录》①卷十二中名登仙人榜,但都属泛泛之词,无法探悉出孙氏道教思想及造诣的深浅程度。虽然还有不少道教著作,可惜佚者多而存者少,而且也多俚言庸俗者,很明显地不是孙氏手笔,远远不及两部《千金方》在有意无意中反映的真实可靠,因之我们就再细细咀嚼探讨于两部《千金方》,就可一目了然。

  《要方·大医习业》:"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考任真的意思是听其自然的生长与发展。体运是体察领悟宇宙间一切命运气数。孙氏更明白地提出:我们想身体的自然生长、生存、发展,思维的洞悉一切,只有依靠庄老经书来解决的口号。也就是孙氏包括医学在内的一切思想方法和行动指南的总纲领。

  《又》"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王,并须精熟于此,乃得为大医"。考阴阳禄命,是星相家指"食禄盛衰兴废,命运富贵贫贱"。相法,观察人的形貌或面部、手掌,可以预言未来命运;相面者,以面部分为"命""田宅""福德"等十二个宫,相手者,在掌中分为"景"、"开"、"杜"、"休"等八个区域,然后根据《相书》来判断福禄枯荣。所谓诸家者,因其中还有麻衣、青城、青羊??等诸多派别。灼龟是古人焚龟壳来代蓍草。五兆,为古代另一种占卜方法,其方法是"折竹长寸余者三,以手弹于几,以占吉凶"。周易中八卦的阳爻(一)阴爻(--),凑成六个以占卜;六壬,利用每甲子中有六个"壬"来占卜。这样可以看出孙氏在道教中经典一派思想与技术吸收到医学里之外,还旁及占验派一知半识也要为医学服务。

  《又》"至于五行休旺,七暇天文,并须探喷,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① 《大清玉册》8 卷,全称《天皇至道大清玉册》。记述道门仪制、文物、衣冠、礼乐??等事。作者无考。

  ① 《三洞群仙录》20 卷,宋·陈葆光撰。书内集历代真仙事迹1000 人。道无所滞碍,尽美尽美矣"。这篇要求为医之本的文章,已有道教思想占领一半,也就是说医学的基础,就是依靠道家与医学组合而成。如其再读《要方·大医精诚》中"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一言,更证明孙氏对道学与医学的并重思想是十分鲜明的。

  再回过头来,温习一遍《要方·序》第一句"清浊剖判",就是《三五历》的"天地开劈,清阳为天,浊阴为地"①的翻版。

  《又》"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竞逐荣势,企踵权豪,??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这节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核心的"无为"与"知足寡欲"两条要旨,具体执行了《老子》的"知止不殆"。

  《要方·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这是道家炼法之一,即"收摄精神,使之凝聚",因为非此凝神摄志,呼吸冲和,一切脑力工作是无法做到深入的。

  《又》"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严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疾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刺针药,无得参差"。本文前五句,是道教修养法之一的"坐忘"。能使人遗形忘我,内外清澄,即《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而去,同于大通"。《天隐子》①也谓:"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凡人通过坐忘,"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引郭象注《庄子》的坐忘原文)。之后可以获得后六句的提高医疗质量。

  《要方·治病略例》"明堂闭庭"。道家语,指眉心。

  《又》"宁可不服其药,以任天真"。《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以任天真的思意即"任真",也是道家"听任自然"的修炼方法之一。

  《又》"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共为攻击,变为疾病"一节,创立了道家对人身机体的生理、病理学说。《医道还元》接受了这个思想,阐发了以下一段论说:洪濛未判,一气混元。太极初分,五行列位。阴阳贯乎万象,水火运于两间。人禀三才之未,自具百脉之关。上则符天,下则符地。天有暑度、人之脉窍同其源,地有山河、人之经络合其妙。三百六十、无非脉之贯通,八万四千、尽是脉之穿透。同源异用,合一分三。内景和谐,诸灾不作。本真耗散,百病俱生(录《医道还元·脉理奥旨》)。这样道教思想在医学方面的影响,既广且深,《理渝骈文·序》:"人身八万四千毫孔,皆气之所由出入",显然也来之于道。

  《要方·诊候》:"而与魂魄飞扬。"这里显然不是"肝藏魂,肺藏魄"的魂魄。理由是上、下文并没有涉及肝、肺两脏。相反,文中中有"及淫于藏""与荣卫俱行",所以可认为是指整个人身精气而言。那未既称"飞扬",只有道家所谓的三魂七魄才能这样。属于三魂的:爽灵、胎元、幽精和属于七魄的: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陈藏、臭肺,它是道教想象中人的精神离开形体而存在。所以在精神状态极度失常时,就能导致飞扬。魂魄① 《三五历》,作者名佚,本书专论玄阳之数。玄阳为二辰(日、月、星)五星(岁星、荧惑星、太白星、辰星、镇星),故称三五。

  ① 《天隐子》1 卷,计8 篇,搜入《道藏》不署作者姓名。专言道家神仙等子。不飞扬,就能做到,《云笈七签》的"神气常坚,精神不散,则人不衰不去"。《要方·妇人方上·求子》:"百想经心,内伤五脏"的"经心",为道家语。《抱扑子①·崇教》有"忧惧之劳,未常经心",是烦心之意。

  《又》"及与德合,并本命??",都是道家语。典出《庄子·德充符》的"德充于内,应物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本命是指人出生所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其干支即为本命。所以"德合""本命"两字,为医书中所没有的。

  《又》"并遇福德者"的福德,为福德宫。道家以流年推算,吉凶神煞,列为十二命宫,其第十为福德宫。

  孙氏为什么第一篇为"妇人"?因为女性属坤,《易》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之故。那未为什么"少小婴孺"排列第二?道理也很清楚,孙氏早就予以解释,谓"易称积小以成大"(见《要方·少小婴孺方上·序例》)的思想而作出的安排。

  《要方·肝脏·肝藏脉论》"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考紫宫又称紫府,根据《神异经》①所言,座落在青丘山,为神仙居住之所。用在这里,隐射心或脑子。此外,这里的"左目甲、右目乙",也是道家学说,虽谓受到《内经》影响,但欲知《内经》亦来之于道家。《素问·刺禁论》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王冰注谓"肝象干,旺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旺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显然是从五行八卦而来。即使这个学说在临床上有其指导意义,但他采用的是演绎法而非归纳法,多少是有问题的。

  《又》"有六童子三王女守之"。王女即玉女,道家称为王华之女。童子即金童,道家称为金晨之童。《灵宝大法》②谓:"伏愿侍者金童,传言玉女,为臣奏启,上闻天前"。考王华及金晨,都是仙宫名称,所以金童、玉女,是仙人身边未成年的男女儿童。

  《要方·心脏·心脏脉论》"号五神居,随节应会"。典出《道德真经》"谷神不死",河上公③注谓"神谓五脏之神也,??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焉"。《要方·小肠腑·风眩》"忌食十二属肉"。道家把地支十二个时辰支配十二种禽畜配耦,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晰蝎、午马、未羊、申猴、西蛙、戍狗、亥猪。

  《要方·脾脏·脾脏脉论》"土有一子,名之曰金。环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薰,遂弃其母,逃于水中。水为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以上为方士炼外丹的秘诀术语,出于《周易参同契》,孙氏借用于此。这种笔法,大量在1000 年后陈士铎①的《百病辨证录》中出现,都是受到孙氏的影响。

  ① 《抱朴子》2 篇,晋葛洪撰。内篇为论神仙、吐纳、符箓、克治之术,有20 卷,外篇论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等,有50 卷。收入《道藏》。

  ① 《神异经》1 卷,汉·东方朔撰,晋·张华疏注。

  ② 《灵宝大法》66 卷,金允中改编为44 卷。宋高士宁全真授,道士王契真纂。③ 河上公,汉初人,佶茅屋于河上,攻黄老术,修炼成仙,人不知其姓氏。① 陈士铎,字远公,自号朱华子,清·山阴人,也是道教中人物。著有《百病辨证录)14 卷,约书成于1687年左右。陈氏书中,不是说此方为雷公、仲景、纯阳在梦中甚至显圣时授予,即谓黄帝、歧伯夜间面赠的,所以后人对此,很有匪议。不过全书水平还是较高,在临床上可以起到些指导作用。《要方·脾脏上·脾虚实》"胃管太仓"。《黄庭内景经②·脾长》:"脾长一尺,掩大仓。"梁丘子注谓:"太仓、胃也。"道家称胃为太仓,但《灵枢·胀论》也有"胃者,太仓也"。因之又可证明医、道是有共同语言的。《要方·肾脏·肾脏脉论》:"生来精灵之本也。"考精灵有两种解释:一为道家谓神与人之间的超自然体,地位低于神而高于人,一般也可以长生不老,并具有种种神通,有善良的也有邪恶的,不像神仙那样都是善良而无邪恶,善者可有益于人类,恶者则会危害人类。一为是宇宙间,精神物质的本源。用在这里的是属于后者,如《抱朴子·道意》的"若乃精灵,困于烦忧,荣卫消于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不过不论这前者的后者的,都是道家语。《又》"左肾王,右肾癸,循环玄宫"。这里与上述的"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为同一笔法同一思想。这里孙氏是接受《难经》"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学说而以道家言语出之。考玄宫典出《庄子·大宗师》"天道颛顼得之,以处玄宫"。它是为帝王帝用以运筹帷幄,退思补过的地方。这种宫室大多建筑于建筑群的北方,北为玄武,故称玄宫。用在这里,作为大脑来解释。

  《要方·肾脏》"容成子羔服而羽化"。考容成为黄帝时人,即为替黄帝创造纪历的人,同时也是黄帝的老师。羽化,为仙人飞升成仙。有时对道士之死,也可称为羽化。

  《要方·膀胱腑·脉论》"号水曹椽名玉海"。曹椽,为最卑职的小官吏,有人认为即皂隸的转音。水曹椽是指专门管理水的小官。海水往往是澄清如玉,故称玉海。以上两个词目,都出于道家术语。

  《要方·膀胱腑·三焦虚实》"阳明之别号曰丰隆"。道家认为司管理云的神,名丰隆。典出《淮南子·天文》:"丰隆乃出,以将其雨。"《要方·水肿》:"名玄水。"道家以北方属坎,有玄武,故称水为玄水。

  《要方·养性序》"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内,病安从来"。这是道家"导一"、"守寸"、"守默"的全部思想。

  《又》"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澹之味,能纵欲快意,得虚无之守"。考无为是道教思想中最高境界之一,故《淮南子·精神》总结一句话"虚无者,道之所居也"。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是"有"与"无"的统一,但更以"无"为基本。故而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孙氏首先谈到恬澹,完全是《庄子·刻意》"夫恬澹寂漠,虚无无为,此为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的思想。这里的纵欲,并非常谈的对人心身有害的纵欲,乃是解释思想尽情思考之意。在词义上讲,是奔放雄健之纵。有了奔放雄健之想,当然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畅快的情志了。这种深奥的思想,太史公倒替我们总结出几句词简意赅的话,谓:"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精辟地阐明了这个精神。

  《又》"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焉"。道家指保持本性,自然无为称为真一。《鬼谷子①·本经·阴符》:"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至于"三一",有五种解释:一为天一、地一、太一三位神名;二为《道德真经》的"道生② 《黄庭内景经》1 卷,为大道玉宸君所传,搜入《道藏》。

  ① 鬼谷子,战国时楚人,传说为苏秦、张仪之师。籍贯姓名不详,因其所居鬼谷,即称鬼谷子。著有《鬼谷子》3 卷,21 篇。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简称;三为太一、真一与玄一的简称;四为精、气、神三者合一的总称,《云笈七签》的、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云,气包神、神包精,故曰,白包黄、黄包赤、赤包三、三包一,三一混合,名曰混饨";五为道教修炼方法之一,守虚无空者为大乘,守炼炼形为中乘,守气含和为小乘。这里所指者,当然为第五种解释。

  《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胎息守五脏。"胎息,为道家修炼方法之一。方法是用最最微弱的呼吸来把极小量的空气吸入及呼出。动作过程中必需鼻中没有声音,胸前无起伏。《抱朴子·释滞》的"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又称"服气",因为关键在于肺的吸气、呼气在内服之中。道家以气为形之本,故而以服气作为修炼养生手段。胎息守五脏,意思是进行胎息,可以把五脏真气牢牢守住。

  北宋·张君房,奉宋真宗赵恒(998-1022 年在位)敕命,校修《道藏》,同时又辑成122 卷《云笈七签》。他把《要方·养性·道林养性》中的12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12 少者,养性之都契也"一节,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地照录转抄下来,收入《云笈七签·杂修摄·自慎》篇中。惟把"性"字改为"生"字。

  《要方·养性》中道教学说很多,其实并不奇怪,孙氏早就公开的把篇名称为道教之林的"道林"。

  《翼方·养性·养性禁忌》"淡然无为,神气自满"。说的是每个人能做到清静、寂寞、恬淡、虚无,不忧精神不会丰满充沛。也就是《庄子·天道》的"夫虚净恬淡,寂寞无为,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矣"。《又》"一体之盈虚消息",乃照录《庄子·秋水》的"消息盈虚"。

  唯为了叶平仄,所以有意倒置了两个字。

  《翼方·养性·服饵》:"学道断谷。"断谷即辟谷,为修炼成仙手段之一。其法详载于《神仙绝谷食气论》①、《道藏·洞玄部》、《枕中书》②、《抱朴子·杂应论》??等道教文献中。据谓张良③就是通过辟谷而成仙的。《翼方·退居·养性》"焉能无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易·《易经》,老·《道德真经》,庄子·《南华经》,三者都是道教重要经典著作。学海搜珊富、文林味蔗甜的孙思貌,连在解闷消遣之际的手头书籍,旁的不取,独阅道家,从这里也可以体会出他对道教的感情与真诚了。

  《翼方·禁经上》"玄黄肇判"。道教以天为玄,认为天者阳,始于东北,其色玄。以地为黄,认为地者阴,始于西南而终中土,其色黄。此说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有矛盾,这是难得见到的医学与道学上的枘凿。如以《淮南子·览冥》"女蜗炼五石以补苍天",原注"天不足西北"来互参,则还是《素问》有其根据的。

  《又》:"'我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何患',由此① 《神仙绝谷食气论》,作者佚名,l 卷。专事讨论辟谷的书。

  ② 《枕中书》1 卷,旧题晋·葛洪撰。

  ③ 张良(公元前?-前189 年),字子房,汉·韩人。佐汉有功,封留侯。道家以其晚年崇道,于是作为仙人而搜入《历世真仙通鉴》中。

  观之,形质既著,则痾瘵兴焉。静言思之,惟无形者可得远于忧患矣。"此文本身就是引用老子的话,而孙氏加以发挥的。这是"无已"、"无生"、"无我",也就是"无"与"有"的辩证。证实道中有医、医中有道,以及孙氏以道学思想来指导医学的实质,更一览无遗了。

  我们在这里回过头来再好好地学习和研究《翼方·序》文,全文虽然仅仅672 个字,但在两部《千金方》中最能突出道教思想的文章。虽然孙氏还有其他著作,可是都没有此序一言一语发之于天籁和内心。

  起首二句"原夫神医秘术,至箓参于道枢。"这道枢两字,当然不可能是宋代、曾箓集历代神仙修道故事而辑成的《道枢》,而确是《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的道枢,所以作为道教学说的轴心来解释,是无可非议的。那未孙氏把道教学说作为医术的基础是十分明确的。再互参《要方·大医习业》的"不谈庄老,不能任真体运"、《翼方·退居·养性》的强调用道教经典著作来消闲等等,即可证此言非偶然的、孤立的。

  "宝饵凝灵,宏功浃于真畛"。饵是药饵,宝是为道家喜用的常用字,不管什么东西,都以冠之以宝字。灵也是道家特别擅用的字眼,凡美、善、好及至高无上的都称为灵。真字也同宝、灵两字一样,对最纯净无上的事物或人物都称为真。所以这仅仅10 个字的两句话,真、宝、灵三个道家字都用上,你想道家气息浓不浓?

  "知关南玄牝,驻历之效已深"。玄牝为道家衍生万物的本源,典出《老子》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是幽玄微妙,牝、是指雌性事物。意思是"道"像微妙的母亲一样,孕育和生化宇宙的一切。《南齐书①·顾欢传·正一论》作过如此的解释:"空玄绝于有景,神化瞻于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佛为实相,在道曰玄牝。""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天机指造化的奥秘。道家认为在宇宙间有一种天然的机神,一般人所难以知道的,称为"天机"。《庄子·大宗师卜"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道家斗宿学说中,有天机星。不过不管那一个解释,都是道教的。

  "稽炎农于纪箓,资太一而反营魂"。文中的"箓"字写有竹头而不写"录",是孙氏有意写出道教的手法。因为"录",仅仅是一般性的书本册籍而已,而"箓"字则是道家对上至天书策命、下至道学著作的专用名词。古籍医书中仅仅有一部《石室秘箓》②用"箓"字(现在新的排印本已改作"录"了,这是失真),因为作者自称朱华子的陈士锋本身就是道教的忠实信徒,内容不言可喻都是道家气息。太一,道家认为就是大道,《庄子·天地》:"主之以大一。"营魂,为道家在医学方面的专用词。营,是营房或宿舍,作动词来使用,即是容纳或接受别人来寄宿的意思。肝藏魂,故肝有营魂的功能。肺藏魄,故肺有营魄的功能。不论魂或魄而不能寄寓于肝或肺,人就要死亡。所以《老子》认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不过这里的营魂,并非狭义的仅指为肝,而且泛指人身的五脏六腑。或谓营魄两字用之有典,而营魂很冷癖,为何孙氏舍熟悉而取冷癖?因为这里要叶平仄,魄为仄声而魂恰恰是平声。

  ① 《南齐书》59 卷,南朝·梁·萧子显撰。

  ② 《石室秘箓》6 卷,清·陈士锋撰,刊行于1687 年。内有128 种治法,理论、用方、取药,都很奇特。"播在神寰"。寰是宇宙,佛家称尘寰,道家称神寰。

  "医道由是而滥觞"。由"是"的"是",承接上文,乃指道枢而言。

  因为从开始两句至"医道由是滥觞"之前的一段文章,都是谈道教在医学上的影响。所以这句是"应"第一、二两句的"呼"而写的。在古文文法上第一、二两句是"起",中间一段是"承",此句是"合"。因之这一句,是画龙点睛的笔法,用来更突出道教学说的重要性。重要程度大有"没有道教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地步。

  "高密问紫文之术"。紫文,为道教的书,因为道教书册常用紫色的硃墨来写成。典出《云笈七签》:"紫书,紫笔缮文也"。

  "伯阳流玉册之经"。考道家的经书,常常储藏于玉函中,以示其珍贵,所以被藏的道教书称为玉书、玉册。证见《黄庭内景经》"是曰玉书可精读"及《南岳记》①"禹治水祭南岳,梦获金简玉字之书"。

  "乃大道之真"。道家对"道"与"真"的看法,是"虚极静至,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引《真诠》①原文),而这个"虚"又恰恰是《道德指归论》②所谓"静为虚户,虚为道门"的以真合道辩证法。"采葛生之玉函"。葛生指葛洪,玉函指葛氏所著的除医书《肘后方》③之外的《抱朴子》、《神仙传》、《集异传》??等书。就是托名汉·刘歆(?-23 年)的《西京杂记》④,后人考证证明也是葛氏手笔。

  "两仪之大德",道家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为生化之源,故而称大德,盖"大德曰生"。

  "气化则人育,伊人禀气而存。德合则生成,是生曰德曰立。既知生不再于我,人处物为灵"。道家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的东西。而道的成形,更是气之化,流传于民间"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说法。如其再加上(合)道德恩施,即可得到大德之"生"。这里虽然不过三言两语,但言简意赅的道破道教思想基本信仰和教义。"矧夫易道深矣"。易、道两字,不管你作《易经》和道教来解释,或作《易经》中的道理来领会,孙氏的中心思想,还是深深索系乎道教。

  我们如其再合参孙氏在《老子》、《庄子》两书的疏注,及其他几部道教著作,更不难证实孙氏对道教经典理论的造诣,不能不惊叹他的登堂入室了。

  (二)丹鼎派中也有一席地

  孙思邈除在《太清真人炼云母诀》、《烧炼秘诀》等道教著作中系统论述研究烧炼丹石术之外,很少见到在正史里直接介绍。但在旁证方面倒有不少俯拾即是的资料。例如:① 《南岳记》不分卷,作者无考,为记录南岳传说、事迹专书。

  ① 《真诠》3 卷。丘处机五传弟子阳道生传,彭定求校刻,全书讨论内丹修炼之道。② 《道德指归沦》15 卷,唐·杜光庭撰。

  ③ 《肘后方》8 卷。初名《肘后急救方》。晋·葛洪原著。经陶弘景增补为101 方,改称《补阀肘后百一方》。又经杨道南增补后,又改为《附广肘后方》。

  ④ 《西京杂记》6 卷。书中所记,皆东汉遗闻轶事,间也有怪诞不经者。"在蜀中遇雄黄大贱,又于飞鸟玄武大获曾青,蜀人不识曾青。??遂于蜀县魏家合成一釜"(见《要方·胆腑》)。

  "至唐明皇幸蜀,梦思邈乞雄黄,乃命中使,赍十斤送峨嵋山顶上"(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29 卷,《续仙传》也有同样记载)。

  "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见《名医类证医书大全·医学源流》及《本草蒙筌·历代名医图姓氏》)。所谓炼气,在习惯上都指包括内丹与外丹两者的修炼。内丹相当于吐纳、导引,外丹即炼丹。

  "隐于嵩山修道"(见《独异志》)。所谓修道,也经常把炼丹术包括在内。

  "至思邈石室"(见《酉阳杂俎》)。石室正是一般炼丹家用以烧炼铅丹而筑的工作室。

  陕西省、耀县城东三里的药王山,昔为孙氏隐居之处,内有孙氏在当时接受"真人"敕封称号的拜真台。台前山门上有一付对联,上为"铁杆铜条耸云霄、千年不朽",下为"铜烧汞炼点丹药、一匕回春"①此联更是炼丹的证据。"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见《要方·解毒并杂治·解五石毒》)。考乳为石灰岩洞顶部下垂的檐状冰柱样松脆的石质矿物,《本草纲目》②称为石钟乳。但在唐、宋之际,大多作为丹石的同义词。既然自己服用,势必自己烧炼。

  以上旁证,可能还有臆测想象之嫌,但最最可以信赖无疑的是两部《千金方》中有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关炼丹的笔墨,更其是《翼方·飞炼》一卷。

  所以孙氏对炼丹一门技术,自继葛玄、葛洪、陶弘景之后的又一位精干此道并有名于世的炼丹家。除了炼外丹之外的内丹,在两部《千金方》里更是不胜枚举。例如《要方·养性·养性序》中的"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啄齿二七遍",《要方·养性·道林养性》的"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等等,都是最低级的内丹修炼入门基本动作。

  (三)符箓派的入幕之宾

  相传黄帝之所以能战胜蚩尤,就是依赖了九天玄女赐他的六壬、遁甲、兵符、印剑和图策。其中图策,就是最早的符箓,当然这种符箓已非后世所见到的那样。

  巫,纵然和道教无关,是专门从事祈祷、卜筮、星占、念咒并使用少数的药物来替人法邪治病,在殷商(公元前16 世纪-前1066 年)之际,正是他们最活跃的黄金时代。但与九天玄女的一套,多少有些血统关系。

  还有一个和道教风马牛不相及而后又莫明其妙地携手起来的,是为谶纬。它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和学说,其起源可能是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 年)后期,因统治者要利用它而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这种饿讳符命,当时称为"图① 见1954 年、第四号《中华医史杂志》253 页"唐代名医孙思邈故里调查记"。② 《本草纲目》52 卷,明·李时珍撰。成书于1578 年,收罗药品1892 味,内347 种为李氏所新增者。书",《汉书·王莽传下》"各持图书,受器械,备军吏,倾府库,目①遣邑"。《后汉书·桓谭传》"增益图书,矫和谶记"。谶纬学说的独盛于新莽(9-23 年)、西汉之际,也完全反映出来。

  东汉(25-220 年)前半阶段,沛国丰人(今江苏省、徐州市),自称张良第八代裔孙张道陵,在顺帝(126-143 年在位)时,与弟子前往四川鹤鸣山②修道,自封天师,把过去的图策、巫术、谶纬,用老庄学说联贯起来,手创了符咒符箓,并在永和六年(141 年),撰成24 卷《道书》,总结了他的学说、教义。在道教中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独特的流派--符箓派。把老子奉为祖师、尊为"道德天尊"。从此把老子一介书生的青衿强行剥去,把连老子生前梦都想不到的道袍黄冠强加于身。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也就是在孙思邈125 岁那年,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再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又加封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一位通经达理的学者,一变再变而成牛鼻子道士,老子而地下有知的话,不知作如何想法!称新兴的这个流派为"正一宗",正、是中正不偏,一是寓天水生一为治。张道陵自称天师一世,所以第四代孙张盛即张天师四世,在晋·永嘉年间(307-312 年),由鹤鸣山迁到龙虎山①,并建造了上清宫,又名天师府,作为道教符箓派活动中心。经历了1600 多年,至今龙虎山天师府的知名度,一直不衰。

  也就是这位张道陵,开创订制了道教第一部规仪科范,从此道教在形式上宣告正式成立。他的教规,道士可以成婚及生育子女,所以天师一职,也一如帝王的世袭,在嫡庶长幼之间也仿照帝王的模式,在位者即主持正一宗的大小事务。符箓派在道教五派之中,可以说形成得最早,经典派虽然更早、但以没有另外一个派的并存,就也无派可言。所以符篆派在五派中声势最庞大、组织最严密、信徒最众多,因之世泽也最绵长,第63 世张天师张恩溥(1904-1969 年),于民国十三年(1924 年),袭职掌教时的典礼,十分隆重。东汉有张角其人者(?-184 年),利用其与天师同姓,于是也树起道教旗帜,以五斗米教自居,并用符箓禁咒为人治病,获得了人民的拥护。之后组织了黄巾军,于张道陵死后40 年,天师三世张鲁主正一宗道教时的中平元年(184年)揭干起义。不过道教中人,始终没有予以承认,相反地排斥为"道教之贼"。

  用禁咒符箓或类禁咒符篆的方法来治病,可以说自殷商到隋唐,一直存在着。《后汉书·皇甫嵩传》的"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确属实证。

  为了使玄妙、神秘的符篆派的真相,使读者得知一二便于讨论计,这里不能不作些必要的介绍:符:也称神符"硃箓、丹书"。为一种笔划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图形,也有其中夹入一两个可辨认的熟悉汉文,写在黄纸(低级的)或黄绫(高级的)上的东西。道教符箓派中人谓之可以用它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保健祛病、延年益寿。它是起于西汉、盛于隋唐,据《隋书·经籍志》① 吕,古以字。

  ② 鹤鸣山,又称鸡鸣山,今在四川省崇庆县内。

  ① 龙虎山,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部。该处左右后三面皆悬崖,前面有小 山,天师府即在这山岩中。龙虎山至今虽仍风光旖旎,但有名的道观,今仅存残 垣。

  称"符箓共十七部,一百零三卷"。

  揎符:揎,读如嘘(xū),指指划划的意思。内有两种形式:一为以毛笔酪墨或箓砂,在黄纸或黄绫上书写。一为空手向空中或水面上挥挥划划。不论那种形式,在揎的时候,必须配合念咒。用笔的,其执笔及书写,一如平常的写字或作画。空手的有单手或双手;单手的用右手,伸直中指,将食指指头,叠在中指第二节伸侧桡侧,同时将无名指、小指与拇指三提端接触于一起,形成环状。然后将中指指头作为笔尖使用。用双手的,先将两手合十,两食指伸直,拇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环屈,左手四指紧贴右手手背,右手四指紧贴左手手背,以两个合并而直伸的食指指头权当笔尖来挥挥划划。一般惯例,向空揎的多用双手,向水揎的多用单手。不论笔揎或指揎,都有一定规格的图象。经过揎过符的清水,即符水。

  箓:为道家内部资料写成的书册,《隋书·经籍志》作过这样的介绍,谓:"道经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箓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故又称素书,所以多少有些神秘色彩。如其符篆两字连在一起的,则箓仅仅是符的助语词,不作什么解释的。

  符箓:连在一起的即成为一体的东西,虽然篆似乎是属于助语词,但严格地区别起来,符是随揎随毁(火焚)的。箓则用以保存及收藏的。在东汉至隋唐(581-907 年),道教鼎盛时期,都要把它虔诚供奉。每在国家大典时,必有符箓受授仪式。如《魏书①·显祖记》:"辛亥(日),帝幸道坛,亲受符篆箓。"《隋书·经籍志》:"(北魏)太武(拓跋煮),亲备法驾而受符箓焉。自是道业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篆,??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符咒:在揎符时,不论用笔用指,必须配合念诵咒诀。每一种符,配合某一种咒,有一定的规定。这种咒诀词义,都无法理解,因佛教的传入与道佛互渗,所以有时还杂以梵语,使已经难懂的内容更加难懂,在《翼方·禁经》上下两篇中有许多这样的符咒。念咒时大多以低声出之,也有不出声的默念。但在最后一个字则大声高喊。施术者认为符咒可以驱鬼遣神来实现人的各种愿望。

  符法:即念咒诀和揎符进行的过程与方法方式,一般常用的有:三光符、真武符、天罡大圣符、三官搜鬼符、铁扇符、九岳符、安胎符、催生符与斩邪符九个符法。

  符水:道士们称之为神水。有两种形式的神水:其一,即在清水上面用指头揎上了符的神水;其二,用揎在黄纸上(此处不用黄绫)的符箓,用火烧成灰,将灰溶入(事实上无法溶解的,仅仅是泡浸而已)清水中即成。《云笈七签》有"符水论",用以专门讨论符水的。

  禁:又称禁咒、禁架、禁术、禁气,《翼方》最后两卷"禁经",就是禁咒之经。它的作用和符咒相似,唯有不同者,前者仅仅口中念念,后者在念咒的同时还要植符,但总的说来,还是一而二二而一。《抱朴子·至理》:"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已不染。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服不能起。以气禁金疮,血即顿止,又能续骨连伤。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以气禁之,则立愈。"当然也有人认为《抱朴子》本来就是侈谈神仙怪奇,是否可① 《魏书》114 卷,北齐·魏收撰。

  信?那未再证之于正史,《后汉书·方术·徐登传》:"(徐)登年长,(赵)炳师事之。贵尚清俭礼神,唯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但行禁架,所疗皆除。"又"(徐)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赵)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

  《太平广记·异苑》:"以盆盛水,作禁,鱼龙立见。"可知禁这个法术可以制止流水、使枯树回春、清水中出现鱼龙,不过上述几则,与医学无直接关系。再看与医学有密切关系的,如《南史·陈显达传》:"显达出杜姥宅,大战于宜阳津阳门,大破贼,矢中左目,而镞不出。地黄村潘姬善禁,先以钉钉住,姬禹步作气,钉即出,乃禁显达目中镞出。"此外,还有祝由科、辰州符、魇胜、越方??等神秘奇术,基本上都是类似甚至相同的一套。上述符、箓、符咒、符水??等,可能人们要说是唯心的,或者说是迷信。殊不知当时的历史、当时的科学、当时的条件和当时的环境。而且在那个时候,这些方法都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况且《历代名医蒙求》①中的"伯宗移树"②、村妪禁毒"③"陈寨换心"④、"??"等医疗故事,都是属于禁法范畴。

  关于祝由科,早在《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就有"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还有辰州符,揎符需要用硃砂,硃砂以出于辰州者为上品,故符就称为辰州符。此外精于祝由者,以辰州人为多,此名为辰州符的另一个说法。关于魇胜,上海在解放前夕,还在盛行着,上海方言称魇祷,在文献上很难找到正确的解释。例如新婚的大床,工木在某一个接榫之处,暗藏了一个小泥人或纸人,穿上红袍或染以红色,则必生贵子,如暗藏一个棺材,则生子必夭;如暗藏一把纸的或木的镰刀,则必然绝子绝孙而无后。新建筑的房屋,工人在某处暗藏了一条火柴,则此屋必遭火灾;暗藏一个纸剪的或泥制的小泥人,颈子上套了一个木械,则后代就有牢狱之灾??等等。暗藏的时候不能给第二人知道或目睹,有效与否?有谁可知。

  还有越方,《后汉书·徐登传》:"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原注:"善禁咒也。"可能为祝由的另一名称。

  现在我们对朦胧、玄妙、神秘而不可思议的符、箓、禁、咒等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未不妨再对照一下孙氏两部《千金方》。《翼方·禁经·论曰》:"??其文零叠,不成卷轴,纵令有者,不过三章二章,既不专精,探其至赜,终为难备。斯之一法,体是神秘,详其辞采,不近人情故不能推而晓也。但按法施行,功效出于意表。不有所辑,将恐零落。今编为二卷(即《翼方》卷二十九、卷三十),凡二十二篇,名曰禁经。"可以看出,孙氏化了大量精力从许多文献中蜂采沙聚而成的。更其是内中貌不惊人的"不过三章二章"一句,不是他读万卷书亲身的经历,是无法说得出的。因为数干部道教文献之库《道藏》中关于符、篆、咒、禁等书,有好几部名为"部"而仅仅一页两页而已。

  从两卷"禁经"而言,也至少是从《上清修行经决》、《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大上赤文洞神三箓》、《黄帝太一入门入式秘诀》、《太上洞神① 《历代名医蒙求》2 卷,宋·周守忠撰,梓于1220 年。

  ② 薛宗伯用禁法,把公孙泰的背疸,移在树上。事见《历代名医蒙求》。③ 一村妪用禁法,将一军人在途中中毒待毙,予以拯救而愈。事见《历代名医蒙求》。④ 泉州巫医陈寨,善禁祝,有漳州旅馆主人几子病狂,陈用禁法,把心更换而愈。事见《历代名医蒙求》。玄妙白猿真经》、《太上六王明鉴符阴经》??等数十部隋唐及其以前的文献中撷取、筛拣、精选、整理而成的。并非孙氏毫无根据随心所欲而信手涂鸦得来,一字一言,甚至符箓的龙飞风舞走笔中一招一式,也俱有来历根据。从这两篇"禁经"来推测孙氏对道教五派之一的符宗派的造诣,也早已为入幕之宾。

  (四)精通占验

  占验派中人物,亦称阴阳家,他的主要修养是:推研五行术数,占卜星相谶纬,用以趋吉避凶为目的。代表人物袁天罡,与唐代数学家李淳风为同一时代人物。袁氏很神秘,所以在文献上很少他的材料,因之有人认为即唐代成都人袁天纲。他在隋朝任监官令。善风鉴,精占验。入唐,太宗召见时对他说:"古有君平,朕今得尔何如?"对曰"彼不逢时,臣固胜之。"《四库总目》中的《九天玄女六王课》一卷,是他许多著作中唯一保存到现在的遗作。也像张道陵奉老子为祖师而尊为"道德天尊"一样,占验派也把李淳风奉为他们的祖师,一代术数宗师、科学大家也成了道士。《太平广记》也有过这样一节记载:"(李淳风)尝与袁天罡共为图谶,预言历代兴亡变革之事,名为推背图"。也很可能为了这件事,占验派就请他登上这个宝座的。根据《名医类证医书大全·医学源流》及《本草蒙荃·历代名医图姓氏》有"孙思邈,??洞晓天文推步"。《医学入门①·历代医学姓氏》"洞晓天文"的记载,说明孙氏对天文推步的晓而且洞,是十分精明的。大家都知道,天文是星相占卜的基础。推步是研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节气之差"的专业学问者,这种专业就是属之于占验派。

  现在就把两部《千金方》预以对照。

  《要方·妇人方上·求子·论曰》"当先知夫妻本命"。考本命两字为占验派常用词。凡人出生所属六十甲干支之年,其干支即为本命。如甲子年生,即以甲子为本命;乙丑年生,即以乙丑为本命;以下类推。

  《又》"五行相克,及与刑、杀、冲、破"。考刑杀与冲破,也是道教占验派的常用词。前者为地支三刑,内容是:子刑卯、卯刑子、为无礼之刑;寅刑已、已刑申、申刑寅、为恃势之刑;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为无恩之刑;辰午西亥为自刑之刑。后者即地支六冲,内容是:子与午相冲、丑与未相冲、寅与申相冲、卯与西相冲、辰与戌相冲及已与亥相冲。它的规律是前面六者与后面六者,两遇而冲。常主的"三刑六冲",即指此而言。

  《要方·风毒脚气·膏》"凡作膏,常以破除日",《要方·胆腑·万病丸散》"破除日平旦,空腹酒服三丸",《翼方·辟谷·服云母》"择取四时王相甲子,开除满之日",《翼方·针灸·杂法》"须看破开日"。这四处中的"破"、"除"、"满"、"开"四个字,是使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道教占验派中"斗建十二值日星"学说内容是:开、建、危、破、平、定、收、执、闭、满、除、成12 个星名。在12 天中有一星值日,但它并不像甲子那样的有次序地轮值,而是不规则的值日。但也有另一套方法来推算安排,不过引以为遗恨者,笔者没有知道这个秘诀。在此12 星名可以算出黄道日与黑道日。黄道是吉日,① 《医学入门》9 卷,明·李梴编著,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习医启蒙书。

  黑道是凶日。计算法是用这个口诀,是: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闭破不相当。

  意思是建、满、平、收四星值日为黑道日,诸事不宜。除、危、定、执四星值日为黄道日,大吉大利。成和开两星值日,为不凶不吉。闭和破两星值日,虽非凶日,但什么事也不宜去做。

  《要方·小肠腑》"丁酉日,自至市,买远志,裹着衣中角头,还,未服之"。《要方,备急·火疮》"五月五日平旦,使四人出四方,各于五里内,采一方单木茎叶,??至九月九日午时取出"。《翼方·禁方上》:"在无人清净之处,着鲜净衣,不得令人辄见,烧众名香,正面向东,禹步三匝,勿回转。"以上都是占验派中关于"趋吉"的事。

  《要方·丁肿痈疽·天灶火丹》"小儿未满百日,犯行路灶君"。行路灶君是占验派七十二个儿童关煞之一。七十二关煞全名"小儿冲犯七十二关煞"。其中如"百日关",是一月寅、已时出生的儿童,在出生后百日内不能走出家门;如"将军关",是凡辰、酉、戌年末时出生的儿童,在两岁内不得看见弓和箭;??。这里的犯有行路灶君关的,所以得患这型的丹毒。《翼方·禁经上·持禁斋戒法》中的"五戒""十善""八忌""四归",都是道教趋吉避凶的戒条,原出于《太清玉册》。

  《翼方·受禁法》的"圣人闭口,??闭口藏身之禁法"一节,全部照录于《神仙经》①,也是道教趋吉避凶的预卜之言。

  《翼方·辟谷·服水》"六甲之精",《翼方·禁经上·禁鬼客忤气》"六甲、六丁、六丙??,"《翼方·禁经上·禁温疫时行》"六甲六乙鬼疫自出,六丙六丁知鬼始名,六戍六已疫鬼自死,六庚六辛知鬼东西,六王六癸疫鬼自死"。这是占验派最实用的计算法,俗称"六丁六甲"。六丁是把六十甲子中的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已六个逢丁的称为六丁。六甲是把六十甲子中的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称为六甲。为什么十个天干中独独取甲丁作纲领?甲居首位,尚说得通。而丁在四位,为什么?《无上九霄雷霆玉经》就解答了这个问题,谓:"六丁玉女,六甲将军。"占验派认为六丁是女神,属阴。六甲是男神,属阳。至于它的作用,则《云笈七签》解答为"若辟除恶鬼神者,书六甲六乙符持行,并呼甲寅,神鬼皆散走。六庚六辛,皆符消九虫"。

  《翼方·养性·养性禁忌》:"八星者:室、参、井、鬼、柳、张、房、心"。考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黄道(太阳与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为28 个星座。计东方有角、亢、氏、房、心、尾、箕;南方有井、鬼、柳、星、张、翼、转;西方有奎、娄、胃、昂、毕、觜、参;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室、壁,共四个六、成为28 星座,俗称二十八宿。《三辅黄图》把东方的称为东方苍龙七宿,南方的称为南方赤雀七宿,西方的称为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的称为北方玄武七宿,于是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的纱幛。孙氏提到八星,是选择东方四个、南方两个、西方与北方各一个。

  ① 《神仙经》,为《神仙传》的另一个名称。计9 卷,晋·葛洪辑撰,记载94 名神仙事迹。《翼方·退居、杂忌》"屋字宅院成后,不因崩损,辄有修造。及妄动土,二尺以下,即有土气"的"土气",至今还没有一个正确的疏注。大家都以金木水火土五气中土气来解释,是错误的。假如是五行之气中的土气来讲,它是坤德中州之气,为生育万物之气,人得之即生,失之即死,怎样说不能妄动,其一。凡大地表面,即有土气,即使不加挖掘只要见到泥土,就有土气,毋须掘地二尺才有,其二。

  孙氏这里的"土气",是道教中两个凶煞恶神的名氏,一个名"土",一个名"气"。这个说法,起于南北朝(386-589 年)而盛行于隋唐(581-907 年),证之《北齐书①·颜之推传》的"偏旁之书,死有归煞,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魇胜"。清·卢文箓(1717-1796 年)补注谓:"偏旁之书,谓非正书。俗本杀作煞,道家多用之。"土煞,即名为土。施耐庵②《水游传》第二回中"你也须有耳朵,好大胆,直来太岁头上动土"的"土",就是指土煞,这句话直到现在还在流行。土的形态,为男性儿童型,身长仅一尺二寸。现在舞台上的土地爷都是侏儒,恐怕也由此而来。甚至《封神榜演义》①里的土行孙,也是"却是个矮子,身不过四尺,面色如土"(见第52 回)。据道家说法,土是最凶煞神之一,常可致你满门死亡。

  气煞,又名眚(从生从目,读信),是人身,独腿鸡脚。凡人一死,他即破土而出,伴死者灵魂外出。到了"回阳日",它与死者灵魂,一同回来,任何人一遇了眚,即有灾难,非死即病。所以《北齐书》有"死有归煞,子孙逃窜"的避眚之举。眚与死者灵魂回来之后,气煞即在死者死去的地方,钻入地下。所以"回阳日"也称"接眚日",是不固定的,道士们用甲子来堆算,那未家人知道日期而可以出外逃避,俗称"避眚"。推算方法是把死者死的这天甲子,用以下口诀来求得。诀为:"甲已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王卯西六,戊癸辰戌五,已亥相凑四"。然后根据口诀推算出的数字,天干加地支,从死的那天算起的第几天,就是回阳日。例如死于甲子日,那未天干的甲是九,加地支的子也是九,共18 天,则死后第18 天之日为回阳日。又如死于已已,已为四,加已之九,共13,则死后第13 天之日为回阳日。就在这个回阳日,家人逃避,挂上了道士的符箓,即可平安无事。故《北齐书》谓之"画瓦书符,作诸魇胜"。

  至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非是者眚也"的"眚",并非气煞的眚,应作灾字来解释。

  我们再参阅一下《新唐书·本传》"密语人曰,后五十年圣人出,吾且助之"。果然后50 年左右,太宗李世民执政而孙氏应召入京。《旧唐书·本传》"东台侍郎孙处约,将其五子侹、儆、俊、佑、佺以谒思邈。思邈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如其言"。《旧唐书·本传》"太子詹事卢齐卿,童幼时请问天伦之事,思邈曰,汝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孙当为属吏,可自保也。后,齐卿为徐州刺吏,思邈孙傅,果为徐州萧县丞。思邈初谓齐卿之时,溥犹未生而予知其事"后,更不能不惊服孙氏对占① 《北齐书)50 卷,唐·李百药撰。

  ② 施耐庵(1296-1370 年?),元末明初·钱塘(一说苏州)人,名子安,后廷居江苏兴化,终身不仕,矢志著作。《水滁传)100 回,是他不之朽之作。

  ① 《封神榜演义》,明道士陆长庚所作,100 回。

  验术的出神入化。

  再看孙氏把占验派的东西,能移花接木的运用到医学方面,不能不认承他的熟练与研究之深。

  (五)以医德而言很接近积善派

  孙氏在积善派中的修养,究竟如何?殊难回答,因为积善的形成是在他身后。

  其一,两部《千金方》中固然有很多行善积德的反映。以及《名方类证医书大全》等书载有孙氏途中救护受伤的小青蛇故事。宋·淳熙十二年《淳熙秘阁续帖》中的孙氏用小米来赠予贫病交迫的人事迹,这都是孙氏积善的具体行动。但欲知行善积德问题,向为儒、释、道的共同教义,很难排除孙氏的指导思想是来之于儒家、佛家的而一定强指为道教。

  其二,道家五派,在理论上固然是径渭分清,但一涉到实际具体问题面前,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无法划清了。最显著的是符宗派的基础理论,就来之于经典与占验。而占验派也需要用经典来指导与符篆的配合。丹鼎派不论内丹或外丹,他的理论全赖经典,而且有时还有仗于占验来补充。归根揭底他们本来就是豆子豆箕姓"道"的一家人,所以难以肯定孙氏的善行一定出之于积善派。

  其三,除积善一派之外的其余四派,都形成于孙氏时代或更早一些,而积善的形成在孙氏身后。

  所以在这问题上,我们的结语,还是用一个"存疑"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