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内容简介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
    “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相传为孔子编定。
《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基本内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反映了上古华夏文化的各个不同侧面,是学习和研究我国上古史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尚书》最早只叫做《书》,汉代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后来,儒家把《尚书》尊奉为经,所以又称《书经》。
     学习《尚书》,先要了解它的各种版本和传授情况。
《尚书》大约在先秦就有定本,《论语·述而篇》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知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把《尚书》作为儒家讲习的主要课本。《庄子·天下篇》也说:“《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证明先秦的一些知识分子读过《尚书》。政事史料的篇目本来很多,汉代的《纬书》说有3240篇,《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删为一百篇。这个百篇本就是《书》的最早选本。到了汉代,《尚书》的选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今文本,一个是古文本。
   今文本《尚书》由伏胜传授。伏胜,史籍多称为“伏生”,“生”是古代对有学问人的尊称。《史记·儒林传》说:“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伏生曾经担任秦的博士,他的《尚书》是秦王朝的官方定本。伏生讲授时是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所以叫今文《尚书》。又因为这个隶书写定本是伏生传授的,也称“伏生本”。
汉代《尚书》的另一个本子是古文本《尚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末年,分封在孔子家乡的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住宅时,发现了一部《尚书》,共有四十五篇。因为这部《尚书》是用先秦古文字写的…所以叫做古文《尚书》,又因为这个本子是在孔子住宅的墙壁中发现的,也叫做孔壁本,或壁中本:当时,孔子的十一世孙孔安国对这部古文《尚书》进行研究,他发现四十五篇中有二十九篇和“伏生本”基本相同,另外多出了十六篇。孔安国用隶古字写定,送到官府。孔安国又作了传,碰到巫蛊事件,不得奏上,只是私自传授,在民间流传。
   西汉传授伏生今文《尚书》的主要是欧阳高、夏侯胜和夏侯建三家。《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曾用皇室书库所藏的古文《尚书》对照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仅仅有七百多字不相同,脱了六、七十个字。可见,两个版本的差异并不算大。
   今文《尚书》在汉代始终立于学宫,因而今文《尚书》一直是官方规定的标准读本。古文《尚书》只在民间传习,虽在西汉末年经刘歆力争立于学官,但东汉初年又被取消了。后来,经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等著名学者的提倡,逐渐在学术界取得了优势,到了魏文帝曹丕时,古文《尚书》又重新得到国家承认成为官学。西晋“永嘉之乱”,今文《尚书》失传,剩下就只有古文《尚书》了。南北朝时,古文《尚书》仍然盛行,到了隋唐,又竟被伪古文《尚书》取而代之了。